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可用十个字形容:“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语文的第一课时往往老师导入后,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教师再帮助学生识记字词。虽然老师在尽力让学生自读自学,但是实际上还是在按照自己的一套死模式教学,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将丧失殆尽。
语文课堂低效的原因探究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语文教师重视了课堂教学的指导,而忽视了课前预习的指导。其实语文教学应该包括预习、课堂教学、复习、评价检测这一系列的环节,教师对预习环节重视不够,认为可有可无,平时布置预习任务也流于形式,过于笼统,或者只限于_些简单的抄写作业,时间一长,教师的态度又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也会逐渐觉得预习是一块可有可无的鸡肋,简单应付了事。而事实上预习是学习活动中极为关键的环节,精彩的教学活动应从预习时开始。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好处
1 给教师、学生“减负”,给语文课堂“瘦身”
如果不进行预习,学生在课堂上会产生许多问题。如字词的读法、含义,句子的理解。而老师要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力气。教师讲得唾沫直飞,眉飞色舞,学生却并没有全面理解。如果在预习中解决,课堂上花少量时间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的教学时一带而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益。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会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使他们听课的指向性更加明确。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
2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善学会学,而预习就能够很好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3 预习把课堂探究引向深入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
指导学生预习的操作方法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所以预习的重点也不应相同。我们要根据学习语文的特点,循序渐进地指导,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 根据学生理解课文的难易程度设计预习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他们对于学生的自学情况,是有难易之分的。例如,三年级上册课文中的《西湖》《卧薪尝胆》《东方之珠》,这几篇课文生字比较多,文章的字数也比较多。估计学生预习困难,花的时间也比较长。所以这类课文我们重点就应该放在字词上。可让学生给难读的字注音、圈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给不懂的词语注释、和妈妈赛读。这样的课前预习扎实,又能让学生轻松自学。
2 根据课文的题材的特点设计预习
语文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不同的题材。有的是诗歌,有的介绍风景名胜,有的是讲历史故事,还有的是科普小短文……如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诗歌,可让学生听这首儿歌。并自己学着唱一唱;学习《北大荒的秋天》《拉萨的天空》《西湖》可让学生收集这些地方的图片,说说美在哪里;学习《三袋麦子》《小稻秧脱险记》这类童话可布置学生回家在读完课文后做做人物头饰。总之,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他们感兴趣的预习作业,孩子学得开心,效果也好。
3 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反馈
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在让学生预习的过程中一定少不了教师的检查与评价。可以把预习分为书面预习和口头预习。书面的预习一定要仔细批阅。教师对于预习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奖励,扩大影响。口头作业如读课文、钢笔描红等可以以让家长签字的方式检查。教师也要及时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难点和不懂之处记录下来,备课时将侧重设计解决学生产生的困难的方法,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上兴中心小学)
语文课堂低效的原因探究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语文教师重视了课堂教学的指导,而忽视了课前预习的指导。其实语文教学应该包括预习、课堂教学、复习、评价检测这一系列的环节,教师对预习环节重视不够,认为可有可无,平时布置预习任务也流于形式,过于笼统,或者只限于_些简单的抄写作业,时间一长,教师的态度又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也会逐渐觉得预习是一块可有可无的鸡肋,简单应付了事。而事实上预习是学习活动中极为关键的环节,精彩的教学活动应从预习时开始。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好处
1 给教师、学生“减负”,给语文课堂“瘦身”
如果不进行预习,学生在课堂上会产生许多问题。如字词的读法、含义,句子的理解。而老师要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力气。教师讲得唾沫直飞,眉飞色舞,学生却并没有全面理解。如果在预习中解决,课堂上花少量时间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的教学时一带而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益。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会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使他们听课的指向性更加明确。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
2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善学会学,而预习就能够很好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3 预习把课堂探究引向深入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
指导学生预习的操作方法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所以预习的重点也不应相同。我们要根据学习语文的特点,循序渐进地指导,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 根据学生理解课文的难易程度设计预习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他们对于学生的自学情况,是有难易之分的。例如,三年级上册课文中的《西湖》《卧薪尝胆》《东方之珠》,这几篇课文生字比较多,文章的字数也比较多。估计学生预习困难,花的时间也比较长。所以这类课文我们重点就应该放在字词上。可让学生给难读的字注音、圈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给不懂的词语注释、和妈妈赛读。这样的课前预习扎实,又能让学生轻松自学。
2 根据课文的题材的特点设计预习
语文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不同的题材。有的是诗歌,有的介绍风景名胜,有的是讲历史故事,还有的是科普小短文……如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诗歌,可让学生听这首儿歌。并自己学着唱一唱;学习《北大荒的秋天》《拉萨的天空》《西湖》可让学生收集这些地方的图片,说说美在哪里;学习《三袋麦子》《小稻秧脱险记》这类童话可布置学生回家在读完课文后做做人物头饰。总之,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他们感兴趣的预习作业,孩子学得开心,效果也好。
3 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反馈
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在让学生预习的过程中一定少不了教师的检查与评价。可以把预习分为书面预习和口头预习。书面的预习一定要仔细批阅。教师对于预习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奖励,扩大影响。口头作业如读课文、钢笔描红等可以以让家长签字的方式检查。教师也要及时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难点和不懂之处记录下来,备课时将侧重设计解决学生产生的困难的方法,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上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