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学生们在分析物理的现象或处理物理问题时,常常出现错误的判断或者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其重要的一条是没有正确理解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既然重要,那么,什么叫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有哪些特点?掌握基本物理概念的过程及如何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等等,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物理规律教学在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本文从物理概念及规律教学的过程入手,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剖析。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提高概念的教学效率
物理是一门以生活和生产经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并接触到许多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应用的事例。教师善于恰当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师生共同通过分析、对比、细化、强化、深化、归纳、总结、抽象等思维活动,得出某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物理概念。
如在讲解质量的概念时,通过同一物质构成大小各异的物体,让学生说出区别与联系,通过对比,总结,得出质量的概念.在讲浮力概念时,利用学生生活中看到船在江、河中航行,人游泳等生活经验,知道船受到一个向上的作用力,这个力就是浮力,进一步追问,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相同的铁块,做成空心可以浮在水面,如果是实心铁就沉于水下,为什么?古代的木船,是一根很大的树木,直接挖成空心来载人载物,挖去的部分越多,载物量越大;得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再次追问:液体具流动性,是不是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呢?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从而得出:浮力的概念。通过熟悉的生活事例的运用,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就在我们生活中,将生活中的事例在物理课堂中活化,减少了学生学习物理恐惧感,同时也降低了学习物理的难度.更彰显了物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
二、创设生动的情境,构建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创设一些生动的物理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思考,还能水到渠成地构建相关概念。如音调的概念,不少学生把音调和响度混为一谈,错误地认为嗓门喊得大就是音调高。在音调概念的引入时,可先让学生演唱《青藏高原》这首歌,特别是最后一句“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绝大多数学生是唱不上去的。接着播放韩红的演唱。然后再播放一首著名男低音杨洪基老师的歌曲《不怕不怕》,让学生们在欣赏美妙歌声,感受女高音的清脆嘹亮、男低音的宽广浑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建构音调的概念,即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这样既纠正了学生原先的错误认识,又形成了音调的正确概念。再如比热容也是初中物理中比较难理解的一个概念。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海边沙滩的照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接着教师提问:看到这幅画面及文字提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为什么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呢?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请就可能的原因作出猜想与假设。生:可能是沙子吸热升温比水快的缘故……然后再结合相关实验逐步建构比热容的概念。
三、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牢固掌握概念。而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就必须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直观材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概念不能从直观材料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学生的思维才能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飞跃,是使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一步。为实现这一飞跃,就必须启发学生思维。在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许多种,只有引导学生正确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全面掌握概念。例如:“密度”这一概念的教学,通常用公式ρ=m/v定义,倘若不讲清楚其本质意义,则学生会受数学公式的影响,认为ρ与m成正比,从而形成错误观念。教师只有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密度”概念的本质特征,讲清其只与自身的性质有关,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密度”这一概念。揭示概念的本质,不但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定义、熟记定义,更为重要的是应以定义为基础,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认清概念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探究式教学
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拓展性,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是得不到打开物理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学生应亲自动手,在思考中认知,在动手实验中探究物理知识的奥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立足物理的学科特点,让学生成为物理学习的主人,在动眼、动手、动脑中快乐合作探究,主动体验物理认知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让物理学习成为学生自觉行为、主动行为。
以《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大厅或操场上做实验,探究外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第一实验区,光滑的地板;第二实验区,铺着薄布的地板;第三实验区,铺有厚地毯的地板。实验器材:三个篮球以及米尺。让篮球沿斜面从相同高度自由滚向三种实验区,然后用米尺测量篮球在不同区域运动的距离,验证外界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进而理解在没有外力影响的理想条件下,运动着的物体能够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另外,教师可以由此将知识拓展到磁悬浮列车的运动,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磁悬浮列车既跑得快又省能源。
在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是由于物理概念过于抽象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不成熟造成的,我们可以通过教学中的实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黄文.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4(7):40.
[2]裘重柏;;浅谈“激趣引探式”物理概念教学模式的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5期
[3]郭亚敏.浅谈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实效性[J].时代教育,2010,(03).
[4]旦增阿琼.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文理导航,2014(17):30.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物理规律教学在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本文从物理概念及规律教学的过程入手,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剖析。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提高概念的教学效率
物理是一门以生活和生产经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并接触到许多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应用的事例。教师善于恰当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师生共同通过分析、对比、细化、强化、深化、归纳、总结、抽象等思维活动,得出某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物理概念。
如在讲解质量的概念时,通过同一物质构成大小各异的物体,让学生说出区别与联系,通过对比,总结,得出质量的概念.在讲浮力概念时,利用学生生活中看到船在江、河中航行,人游泳等生活经验,知道船受到一个向上的作用力,这个力就是浮力,进一步追问,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相同的铁块,做成空心可以浮在水面,如果是实心铁就沉于水下,为什么?古代的木船,是一根很大的树木,直接挖成空心来载人载物,挖去的部分越多,载物量越大;得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再次追问:液体具流动性,是不是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呢?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从而得出:浮力的概念。通过熟悉的生活事例的运用,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就在我们生活中,将生活中的事例在物理课堂中活化,减少了学生学习物理恐惧感,同时也降低了学习物理的难度.更彰显了物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
二、创设生动的情境,构建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创设一些生动的物理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思考,还能水到渠成地构建相关概念。如音调的概念,不少学生把音调和响度混为一谈,错误地认为嗓门喊得大就是音调高。在音调概念的引入时,可先让学生演唱《青藏高原》这首歌,特别是最后一句“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绝大多数学生是唱不上去的。接着播放韩红的演唱。然后再播放一首著名男低音杨洪基老师的歌曲《不怕不怕》,让学生们在欣赏美妙歌声,感受女高音的清脆嘹亮、男低音的宽广浑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建构音调的概念,即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这样既纠正了学生原先的错误认识,又形成了音调的正确概念。再如比热容也是初中物理中比较难理解的一个概念。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海边沙滩的照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接着教师提问:看到这幅画面及文字提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为什么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呢?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请就可能的原因作出猜想与假设。生:可能是沙子吸热升温比水快的缘故……然后再结合相关实验逐步建构比热容的概念。
三、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牢固掌握概念。而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就必须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直观材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概念不能从直观材料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学生的思维才能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飞跃,是使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一步。为实现这一飞跃,就必须启发学生思维。在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许多种,只有引导学生正确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全面掌握概念。例如:“密度”这一概念的教学,通常用公式ρ=m/v定义,倘若不讲清楚其本质意义,则学生会受数学公式的影响,认为ρ与m成正比,从而形成错误观念。教师只有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密度”概念的本质特征,讲清其只与自身的性质有关,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密度”这一概念。揭示概念的本质,不但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定义、熟记定义,更为重要的是应以定义为基础,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认清概念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探究式教学
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拓展性,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是得不到打开物理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学生应亲自动手,在思考中认知,在动手实验中探究物理知识的奥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立足物理的学科特点,让学生成为物理学习的主人,在动眼、动手、动脑中快乐合作探究,主动体验物理认知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让物理学习成为学生自觉行为、主动行为。
以《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大厅或操场上做实验,探究外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第一实验区,光滑的地板;第二实验区,铺着薄布的地板;第三实验区,铺有厚地毯的地板。实验器材:三个篮球以及米尺。让篮球沿斜面从相同高度自由滚向三种实验区,然后用米尺测量篮球在不同区域运动的距离,验证外界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进而理解在没有外力影响的理想条件下,运动着的物体能够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另外,教师可以由此将知识拓展到磁悬浮列车的运动,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磁悬浮列车既跑得快又省能源。
在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是由于物理概念过于抽象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不成熟造成的,我们可以通过教学中的实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黄文.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4(7):40.
[2]裘重柏;;浅谈“激趣引探式”物理概念教学模式的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5期
[3]郭亚敏.浅谈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实效性[J].时代教育,2010,(03).
[4]旦增阿琼.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文理导航,2014(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