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视域下的学历教育院校改革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ain0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才培养是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的重要保障,趋向体系化的信息化战争对军人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认为学历教育院校以培养军人的基本素养为目标,与任职院校共同承担培养信息化军事人才的任务,并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学历院校实施改革的动力、怎样看待改革中出现的曲折以及如何坚守教学培养目标等问题。
  【关键词】战斗力;战斗力生成模式;学历教育院校;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一、人是战斗力诸因素中最重要的部分
  所谓战斗力,是指军队的实际作战能力,通常由人、武器装备、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方式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战斗力生成模式则是指战斗力的构成要素形成和提高作战能力的基本方式,是一个按特定体制编制、指挥控制、战术方法武装起来的具有职业素养的人员和各种类型的武器组成的复杂系统[1]。在这个复杂系统中,任何一个方面的素质与状态发生变化,都会对战斗力的生成模式产生影响。当前,以信息技术广泛运用,战争形态也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信息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战斗力系统中的人、武器以及人与武器的结合方式等要素的状态,并推动着战斗力生成模式产生重大的变革。
  战斗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毛泽东早就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人决定着武器装备的研发及其效能的发挥。在武器装备等客观条件大体相当的情况下,胜券总是掌握在综合素质好、战斗精神强、战术技术精的一方,军队中高素质军事人才间的博弈依旧是影响战斗力强弱的决定因素。因而,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是提升人才素养,解决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与高素质的信息化作战队伍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在研制新型武器装备的同时同步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使人和武器装备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和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从而真正实现我军当前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型。
  二、学历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任务
  军队院校担负着培养军队干部的重任,也是军队出理论、出谋略、出人才的重要基地。能不能培养出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军事人才,直接关系到部队的战斗力,关系到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军校教育必须坚持以实战需求为牵引,以保障打赢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培养创新军事人才。
  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明确指出: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要相对分离,军队院校要着眼于发展军事特色,由学历教育为主向军事岗位任职教育为主转变。军队院校对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概念的使用借鉴了我国地方高等教育的区分方法:《高等教育法》规定,学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基础性和综合性的鲜明特色使得学历教育院校在军事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我军学历教育院校作为国家高等学历教育的一部分,与任职教育院校相比,大致呈现出以下特点:学历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素质结构上,以培养学员综合基础素质为重点;课程类型上,以支撑德智军体素质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为重点;教学内容上,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为重点[2]。學历教育更偏重于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学习,致力于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在信息化战争转型时期,军校学员需要打下扎实的信息素养基础,即在知识层面、意识层面和能力层面都得到提高。这个目标需要在军校基础教育阶段完成,为部队输送合格的具有宽厚基础知识的通才,为任职教育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教育做好准备,以增强军人在职业上的可塑性,这也是信息时代我军学历教育院校的基本职能所在。
  三、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视域下的学历教育改革
  (一)满足需求矛盾是实施改革的源头动力
  战斗力生成模式是战斗力生成的根本途径,也是提升战斗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用矛盾论的观点看,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的目的就是解决战斗力生成与需要的矛盾,从而提高军事力量的整体作战能力。目前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加快我军战斗力生成转型的步伐,进而解决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基本要素与基本要素需求之间的矛盾,其中解决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与高素质的信息化作战队伍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军队院校是主要力量。为了满足高质素信息化人才培养这个需求,军事教育院校就必须思考如何改革传统的、与信息化战争背景不相符合的教学模式。“学历教育合训,任职教育分流”的组训方式,就是军委、总部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在总结我军院校人才培养的经验教训、借鉴外军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为从根本上提高生长军官全面素质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全新尝试[3]。在这种组训方式下,学历教育院校就应该重新定位,做好基础教育工作,围绕培养学员综合素养、特别是信息化素养这一目标,积极探索深化教学改革,寻求特色发展道路,解决好信息化人才培养需求和现阶段人才培养质量不佳这一对矛盾。这样在面临进一步压缩集中的调整压力和校际竞争日渐加剧的氛围下,才能实现学校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
  (二)不断解决问题是推进改革的必要过程
  教学改革是提升院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关键,近几年来全军院校坚决贯彻中央军委决策部署,积极推进院校教育改革。纵观正在进行着的改革,整体上呈现出以我国军校人才培养需求为中心,以信息化条件为前提,充分遵循教育理论,借鉴地方高校教育改革和借鉴外军人才培养经验为辅助的特点。然而随着改革的推进,不难发现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还存在着种种不足,主要体现为:教学改革刚性有余、灵性不足;综合性不够突出,专业指向过强,导致学员基础不牢固;与国家高等教育“接轨”不紧,达不到高等教育的基本标准;跨兵种、跨军种的知识基础不牢固;“军味”不足,军事教育特色不突出,导致学员军人素质不过硬[4]。   上述学历教育院校改革中存在的种种不足说明,在学历教育院校的改革过程中,会有因部分教员和学员对教学改革的本质和精髓理解得尚不透彻,对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与学历教育院校改革之间的联系尚不明确,没有以信息化战争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和改革而出现的种种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有人会产生消极心理,认为改革没有希望。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要经历反复的,改革也同样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在过程中进行不断推敲和反复。只有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分析,积极学习和汲取地方高等教育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学习国外军队院校和国内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针对自身情况逐个突破才能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使得改革在摸索中顺利地进行下去。
  (三)信息化人才培养是深化改革的终极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作为对人才培养结果的目标设定对教学活动具有定向指引作用,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实践活动。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改革理论和模式,学历教育院校在改革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一贯效仿的做法使得改革陷入随波逐流的境地,这往往都是由于没有设定明确清晰的改革目标所致。
  学历教育院校是“合训分流”的基础阶段,需要用4年时间完成学员的普通本科教育和军政基础训练,为部队传输具有扎实基本功的通才。信息时代中军队战斗力系统的各个要素与环节都被注入了信息因素,使战斗力系统具有了人的“灵性”。信息化战争背景要求实现军队的信息化,军队的信息化是以军人个体的信息化为前提的,而军人个体的信息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积累[5]。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战争背景下军人个体的信息化素养是学历教育院校的最终目标,学历教育院校围绕这一目标,在实施改革时应着力于解决如下问题:拓展更新信息人才的培养方式和途径,为信息化专业人才和信息战专家提供生长环境;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信息化教育内容的比重和对抗训练研究课题,提高学员的信息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应实现以信息知识的学习创新和信息技能的掌握活用,摒弃传统教学的死记硬背;打造良好的信息化校园文化氛围,从细节做起培养军校学员的信息化军事思维和信息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志广,张鹏飞,顾从标.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哲学新视角[J].国防科技,2006(12):10
  [2]、[4] 吕云峰.当前军校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2010年于装甲兵工程學院的报告
  [3]魏兴.探索“合训分流”人才培训规律提高指挥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17
  [5]王守义.信息环境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J].中国军事教育,2003(3):25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245-01  二零一三年新学年之始,刚届天命之年的我拿到了县教育局颁发的任教三十年荣誉证书,手擎这象征荣誉的证书,恍然间这三十多个春秋、壹万零捌佰个昼夜立时汇成了一幅滚动的长轴画卷,一帧帧、一幕幕潮水一般涌入我的眼帘,随之那原本平静的心湖之上泛起了微波细澜,胸中涌出说不尽的酸甜苦辣。  我扣问自己的良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242-02  普通不是无为,重要的是让普通成为信仰,就像泥土举起秧苗,绿叶扶持红花一样,许多琐碎的事情,实际上蕴藏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北小人热衷于北小这块普通而又生机昂然的田地,兢兢业业地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耕耘,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校训“诚勤和爱”,着力创建特色校训文化及和谐育人环境,极大提升了学校的办学
期刊
【摘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活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虽有“成长惠园”平台对二三课堂学生活动进行统一管理,但缺乏统一客观评价体系,衡量学生活动的质量与水平。作者以英语学院学生会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访谈等形式探究学生活动评价体系的原则、指标和方法,搭建评价体系框架,为开展、评价学生活动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生活动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晋江市小学英语课堂观摩评优活动中《How much is it 》的案例,对其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旨在探寻如何优化英语教学课堂,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英语 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一、课例背景介绍  《How much is it?》选自外研版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第二模
期刊
【摘要】从90年代开始,池莉由新写实主义转向了女性主义写作,中篇小说《小姐你早》既反映了女性的觉醒过程,又书写了姐妹情谊的温暖与力量,表现出明显的女性主义意味。  【关键词】池莉 女性意识 姐妹情谊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253-01  池莉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在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
期刊
【摘 要】别离,相思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谈论永不休的话题。如果是生别,尚有重聚首的希望;死离,则相见了无期日。于是,多情的文人,寄思念和悲痛于悼亡之作,藉物思人,借以释怀,本文将纳兰容若与英国诗人约翰彌尔顿的悼念亡妻的诗加以比较赏析,透过二者伤逝与思念的主题,揭示中英诗人不同的生死观,爱情观和价值观,从而对中英悼亡诗得到更深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纳兰,约翰弥尔顿,悼亡,凄婉,爱别离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烷烃立体结构中的构象异构是《有机化学》的教学重点,但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立体化学构型,该点的教学存在诸多困难。本文先归纳烃类构型构象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最后通过运用Flash动画演示乙烷构象转化,引入丙烷典型构象,较为直观地讲解了烷烃构象异构的形成及稳定性,便于学生理解分子的立体构象;“三菱三,上下转”画法,简单易学,使学生快速地掌握了环己烷椅式构象的画法。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来,两岸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大陆赴台学习的学生在逐年增加。国家越来越重视两岸教育合作交流,尤其是两岸高校教育服务质量,学生作为直接接触教学服务的主体,对于两岸教学服务的满意度将影响教学服务的效果,最终影响学生这种“产品”的质量。  kano模型将顾客需求划分为三种,通过调查问卷、线性回归分析等形式帮助企业找出顾客满意度的切入点,从而使企业优化其服务管理品质。本文将基于kano模型为
期刊
【摘 要】严复是中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以翻译原则“信、达、雅”三字名扬中外。1989年,严复在《天演论》译本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以译文的目的为最高准则,以忠诚为原则,弥补了功能主义核心理论——弗米尔的目的论的不足。文章旨在分析两种翻译理论之间的异同之处,通过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来讨论它们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信达雅;功能加忠诚;异同  【中图分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发展,以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通过分析当今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从根源预防犯罪,我院组织通过完善信息沟通,加强学生管理,基本达到了预防违法犯罪的目标,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一、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