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软件技术专业自身特点,提出一种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真实项目研发为主线,以培养学生项目实战能力为核心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研发,学生获得了宝贵的项目实战经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实现了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有效提升了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
关键词:CDIO 软件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b)-0039-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服务企业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由此不难看出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1 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软件技术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模式。工学结合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密切校企合作,从校企合作模式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学生进企业式。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从事具体岗位的工作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二,企业进校式。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开设讲座,指导学生项目实训,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第三,校企合一式。学校和企业共建专业,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
以上这些校企合作模式在很多专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由于软件专业和IT企业自身存在的特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第一,软件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通常要求较高,由于高职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加之自学能力较差,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一般很难直接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这样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意识到与企业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动上门去“拉”企业,但许多企业不为所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校企合作仍呈现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毕竟企业是人才需求方,没有培养人才的义务。此外,企业技术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项目实战经验,但毕竟不是教师,在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管理方面都存在明显缺陷,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效果。第三,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知识型”教学体系,强调知识灌输,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企业往往更为看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如何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想真正解决上述困扰软件专业校企合作的种种问题,关键在于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诉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通过让学生在学期间参与到真实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是由MIT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于2004年提出的一种新型国际工程教育模式。该模式以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为载体,使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设计和研发能力。较之传统教学模式,CDIO模式更加强调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能够更好的满足培养现代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
CDIO以工程项目从设计、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使学生通过参与真实项目的研发过程,掌握项目开发所需的相关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从事相关项目开发所需的综合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等等,这也正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内涵。
3 CDIO理念下“项目工作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将CDIO理念引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以“项目工作室”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本文将从该模式的基本思路、具体实施方法以及实施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3.1 “项目工作室”模式的基本思路
正如上面我们所分析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面临的难题,就必须切实提高学生的项目实战能力。然而,试图将学生送到软件企业实习,提高其软件开发能力的设想很难实现,学校更不能寄希望于企业完成人才培养的重任。“项目工作室”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于2008年成立项目工作室,工作室以程序设计兴趣小组为基础,从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工作室。工作室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诸如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等软件开发必需的硬件设备,还为学生们提供了企业的工作环境。学生们组成项目开发团队,跟随指导教师参与真实软件项目开发的全过程。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很多课堂上无法学到的软件开发新技术,积累了宝贵的项目实战经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3.2 “项目研发工作室”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
工作室由软件专业教研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进入工作室的学生采取考核和教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人数一般控制在20~30人。学生进入工作室后首先组成项目开发团队,每个团队6~8人。
工作室以CDIO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软件项目研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为载体,使学生以主动、实践的方式参与到软件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工作室本着“立足学院,服务企业”的原则,积极发掘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真实项目。每个项目配有2~3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既包括本学院的任课教师,也包括具有丰富项目开发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指导教师将系统分解成若干子系统,根据项目组中每位学生的能力和自身特点分配相应的工作。为了保证项目质量,指导教师会严格按照企业项目管理的流程进行操作,每个学生必需按照项目组的进度要求完成各阶段的工作,撰写相关文档和工作日志,并接受指导教师的检查。项目完成后,工作室还会邀请项目客户和企业技术专家进行项目鉴定。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营造出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们更为深入地了解软件项目的实际开发过程,切实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3 “项目研发工作室”模式的实施效果分析
(1)通过参与真实软件项目的研发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显著提升了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近年来,学院软件项目工作室先后为学院开发了“体育场馆管理系统”、“C语言题库系统”、“学生证书管理系统”,为天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发了“分布式模拟考试系统”,这些系统均得到了学院领导和企业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分布式模拟考试系统”还获得了国家软件著作权和天津市科技成果证书。学院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2)近年来,在国家级、省市级的各类软件设计竞赛中,学院的参赛选手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天津市教委举办的天津市第四届、第五届软件设计大赛中,学院有三名同学获得一等奖,三名同学获得二等奖。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举办的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中,学院获得天津赛区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八个,优秀奖五个;获得全国总决赛三等奖两个的佳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也充分说明了学生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3)近年来,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先后与“天津南开创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大宇宙信息创造公司”、“天津普讯电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好评,学生就业率稳步提升。
(4)学院教师通过参与项目研发,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项目研发工作室”也必将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和提高自身服务企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软件技术专业自身特点,提出一种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真实项目研发为主线,以培养学生项目实战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研发,学生获得了宝贵的项目实战经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实现了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有效提升了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该模式的成功应用也对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游新娥,朱靖华.“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软件技术专业中的应用探讨[J].职教时空,2009(4):51~52.
[2] 孙峰.工学结合IT技能型人才的培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71~75.
[3] 聂哲,徐人凤.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28~30.
[4] Edward Crawley.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M].Berlin:Springer,2007:65~85.
[5] 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9.
[6] 顾佩华.以设计为导向的EIP-CDIO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3):47~49.
关键词:CDIO 软件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b)-0039-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服务企业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由此不难看出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1 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软件技术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模式。工学结合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密切校企合作,从校企合作模式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学生进企业式。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从事具体岗位的工作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二,企业进校式。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开设讲座,指导学生项目实训,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第三,校企合一式。学校和企业共建专业,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
以上这些校企合作模式在很多专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由于软件专业和IT企业自身存在的特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第一,软件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通常要求较高,由于高职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加之自学能力较差,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一般很难直接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这样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意识到与企业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动上门去“拉”企业,但许多企业不为所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校企合作仍呈现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毕竟企业是人才需求方,没有培养人才的义务。此外,企业技术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项目实战经验,但毕竟不是教师,在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管理方面都存在明显缺陷,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效果。第三,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知识型”教学体系,强调知识灌输,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企业往往更为看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如何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想真正解决上述困扰软件专业校企合作的种种问题,关键在于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诉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通过让学生在学期间参与到真实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是由MIT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于2004年提出的一种新型国际工程教育模式。该模式以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为载体,使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设计和研发能力。较之传统教学模式,CDIO模式更加强调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能够更好的满足培养现代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
CDIO以工程项目从设计、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使学生通过参与真实项目的研发过程,掌握项目开发所需的相关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从事相关项目开发所需的综合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等等,这也正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内涵。
3 CDIO理念下“项目工作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将CDIO理念引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以“项目工作室”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本文将从该模式的基本思路、具体实施方法以及实施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3.1 “项目工作室”模式的基本思路
正如上面我们所分析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面临的难题,就必须切实提高学生的项目实战能力。然而,试图将学生送到软件企业实习,提高其软件开发能力的设想很难实现,学校更不能寄希望于企业完成人才培养的重任。“项目工作室”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于2008年成立项目工作室,工作室以程序设计兴趣小组为基础,从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工作室。工作室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诸如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等软件开发必需的硬件设备,还为学生们提供了企业的工作环境。学生们组成项目开发团队,跟随指导教师参与真实软件项目开发的全过程。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很多课堂上无法学到的软件开发新技术,积累了宝贵的项目实战经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3.2 “项目研发工作室”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
工作室由软件专业教研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进入工作室的学生采取考核和教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人数一般控制在20~30人。学生进入工作室后首先组成项目开发团队,每个团队6~8人。
工作室以CDIO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软件项目研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为载体,使学生以主动、实践的方式参与到软件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工作室本着“立足学院,服务企业”的原则,积极发掘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真实项目。每个项目配有2~3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既包括本学院的任课教师,也包括具有丰富项目开发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指导教师将系统分解成若干子系统,根据项目组中每位学生的能力和自身特点分配相应的工作。为了保证项目质量,指导教师会严格按照企业项目管理的流程进行操作,每个学生必需按照项目组的进度要求完成各阶段的工作,撰写相关文档和工作日志,并接受指导教师的检查。项目完成后,工作室还会邀请项目客户和企业技术专家进行项目鉴定。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营造出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们更为深入地了解软件项目的实际开发过程,切实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3 “项目研发工作室”模式的实施效果分析
(1)通过参与真实软件项目的研发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显著提升了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近年来,学院软件项目工作室先后为学院开发了“体育场馆管理系统”、“C语言题库系统”、“学生证书管理系统”,为天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发了“分布式模拟考试系统”,这些系统均得到了学院领导和企业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分布式模拟考试系统”还获得了国家软件著作权和天津市科技成果证书。学院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2)近年来,在国家级、省市级的各类软件设计竞赛中,学院的参赛选手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天津市教委举办的天津市第四届、第五届软件设计大赛中,学院有三名同学获得一等奖,三名同学获得二等奖。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举办的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中,学院获得天津赛区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八个,优秀奖五个;获得全国总决赛三等奖两个的佳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也充分说明了学生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3)近年来,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先后与“天津南开创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大宇宙信息创造公司”、“天津普讯电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好评,学生就业率稳步提升。
(4)学院教师通过参与项目研发,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项目研发工作室”也必将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和提高自身服务企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软件技术专业自身特点,提出一种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真实项目研发为主线,以培养学生项目实战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研发,学生获得了宝贵的项目实战经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实现了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有效提升了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该模式的成功应用也对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游新娥,朱靖华.“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软件技术专业中的应用探讨[J].职教时空,2009(4):51~52.
[2] 孙峰.工学结合IT技能型人才的培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71~75.
[3] 聂哲,徐人凤.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28~30.
[4] Edward Crawley.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M].Berlin:Springer,2007:65~85.
[5] 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9.
[6] 顾佩华.以设计为导向的EIP-CDIO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