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昌星在温哥华的最后两年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i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赖昌星知道司法决战的日子正在慢慢来临,他做着各方面的准备,包括支持妻女回国和炮制自传烟幕弹。在熟悉他的人来看,这个“逃犯”所做的一切只是在无奈寻求“生机”
  
  赖昌星的12年逃亡生涯,坊间有很多报道和传闻。这次遣返前的保释聆讯,更是扯出了一幅加拿大的缩小版“远华红楼图”,涵盖了跨洋赌博、放高利贷、开妓院、与被杀的黑道大姐大的亲密关系等黑社会一应俱全的内幕消息。但是,以我对赖昌星的多次采访观察,他只是一个无奈寻求“生机”的逃犯。他自己很清楚,“我不是一个自由的人”,因为法律制裁的“利剑”,从未离开过他的头顶。
  凭借着“远华案”的名气以及其引发的政治影响,赖昌星一而在再而三地成为媒体报道的头条,时不时出来搅动一下人们的视觉神经。几次“狼来了”之后,外界普遍认为,赖昌星能够逃亡12年,他也就能够永远地“赖下去”。因此,这次他最终被遣返,外界普遍感到惊讶,觉得意外,纷纷猜测是否有隐情,怀疑中加之间存在政治交换。其实,对于赖昌星来说,“意外”并不意外,一切发展都可以找到内在的逻辑,一切都有“蛛丝马迹”,而最关键、最戏剧性的变化,其实就发生在2009年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
  
  支持妻女回国
  
  2009年初,赖昌星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签证。中国外交部发出严正抗议,加拿大华人社区则是一片哗然。因为2007年遣返无果之后,法庭程序杳无音信,赖昌星则是“好消息不断”。我在他拿到工作签证后,分别采访了他和加拿大移民部长肯尼。肯尼强调,既然案情拖延有将近十年之久,没有最后答案,那么移民部应该遵循人道理由,答应赖昌星方面所求,给予其工作的机会。但这不等于加拿大政府同意赖昌星合法居留,政府要遣返他的立场没有变化。而赖昌星自然兴高采烈,以为加拿大已经给他网开一面,快熬出头了。甚至透露有地产商雇用了他,他自己也想投资做点房地产项目,并争取第一次纳税。当然,谁都可以知道,他要求工作签证,并非是为了干活糊口,所谓“自食其力”,只是“舆论造势”,也为他“哭穷”下注脚,引发外界同情。之后,他也获得了免费医疗保险卡,这两张“卡”,从某种程度上说,等于是获得了“移民待遇”,这也是中方怒斥加方“放任罪犯逍遥”的原因所在。
  2009年5月初,赖昌星的前妻曾明娜自愿放弃在加拿大的难民申请,与女儿赖真真返回国内,并得到了政府分配的住房,其弟弟也得到减刑出狱。三个月后,2009年8月3日,移民部长肯尼接受我的专访时透露出曾明娜与女儿回国的实情,并声称加拿大并没有插手他们与中国的交涉,但提供了回国所需的帮助。
  此后,中国南方的一家媒体率先发表了我的采访手记,随后不少媒体采访了曾明娜回国的情况。《中国新闻周刊》亦做了“十年一梦赖昌星”的封面报道,影响很大。赖昌星看到有关报道后,主动找我,认为国内对他的案件报道已经不是“一面倒”,他嗅到了一种变化的氛围。我直截了当问他,曾明娜和女儿回国,律师马塔斯是否知道,他是否为自己的回国“解决问题”投石问路。他直率回答,与北京的沟通没有断过,曾明娜是自己想回去,女儿也想有个正常发展的空间,这个事情律师知道,但没有表态支持与否,而他是支持的。在这次谈话中,他透露出,并没有出钱负责曾明娜母女俩的生活费,但是,“有钱就给”。这种说法,与他回答是否在支付高额律师费给马塔斯一样,“有钱的时候会给他,没有钱的时候,就拖着”,而马塔斯也没有回答过拿多少律师费的问题,这是赖昌星的“标准答案”。同时,赖也透露,儿子们也有可能追随妈妈的脚步,回国寻求发展。
  赖的回答,让我吃惊,赖昌星虽然拿到了工卡和医疗卡,外界都以为他可以过关了,但经过十年逃亡生涯的他,深知要“过正常生活”,还得要 “过中国这一关”。一直到赖昌星被遣返,人们才意识到,赖昌星家人先期返华,成为法庭决定遣返赖昌星的重要原因之一。法官在裁决书中认定两点,一是赖昌星在加拿大没有了牵挂,回中国才是“家庭团聚”,这符合加拿大的基本价值观;二是既然赖昌星与中方沟通渠道畅通,证明赖也不怀疑北京的承诺是可以兑现的。对此两点,赖昌星的律师马塔斯不会不清楚,也不会没有提醒过赖昌星,但赖昌星仍然放行,不能说赖没有回国的“打算”。
  2009年9月,我在多次对移民部长肯尼的采访中,明确感觉到,加拿大保守党政府遣返赖昌星的决心很大,因为他们不希望这个案例成为许多经济罪犯、贪官污吏滞留加国的“先例”。于是,我提出再度采访赖昌星,赖昌星将地点安排在温哥华最大赌场——河石赌场楼上的总统套房里进行,尽管他说这是朋友的,但至少说明,他与赌友、赌场的关系还是紧密的。在对话中,我对他说,不管时间多长,加拿大政府不会放弃对你的遣返努力,你是否考虑过自愿回国?他的回答是犹豫的,既相信侥幸,又寄希望在律师马塔斯的能耐上。不过,他又讲了所谓自愿回国的三个条件,主要的还是要求公开审讯。这一点,他在这次遣返后也能实现。
  2009年10月,赖昌星在著名基督教布道家远志明的布道大会上决志信耶稣,这是他的第二次决志,表达悔改认罪,重新做人,生活好像进入了正常的轨道。但是,也在这个时候,更多的人指责他诈骗敛财;有一个中年妇女,直接来到我所在的电视台诉苦,说她移民加国二十多年,累积的近30万财产,都因为赖昌星告诉她要办高级餐馆,而投入到赖朋友的公司账号上,结果饭店没有影子,钱也泡汤了。可见,赖昌星虽然是“戴罪之身“,但他的“名气”还存在着剩余价值,还在吸引一些无知的人盲从。
  我曾直接追问过赖昌星,有没有这样的欺骗行为。他支支吾吾,加以否认,说自己还是一个正在争取合法居留的“犯罪嫌疑人”,没有能量来做不法之事,他要我转告,“受骗的人”可以到法庭去告他,他也知道,警方已经立案调查。或许,近十年的逃亡官司,也让他知道如何利用法律的空隙赚人家的钱,又可以安然脱身。而警方的一种非正式说法是,早就了解了赖昌星的许多“犯行”,但害怕起诉以后案上加案,打官司的时间更长,影响联邦政府的“遣返大计”。
  赖昌星的生活模式、生活习惯以及文化水准,都决定了他难以“自我修为”,重新做人,这是他的悲剧所在,也决定了他的逃亡生涯,除了引朋呼友、吃饭打牌、赌博消遣以及上网斗地主外,并无其他精彩之处。
  
  自传“烟幕弹”
  
  2009年底,加拿大总理哈珀首次访华,中加高峰会实现。哈珀总理在对华破冰之旅期间,曾经主动对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到拖延十年之久的赖昌星案件,表明加国政府遣返的决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赖昌星最终被遣返的大局面俨然成形。赖昌星又嗅觉到危机,为了扭转舆论的流向,赖昌星抛出了写自传的消息,并说已经写成。赖昌星在哈珀访华结束之后的12月5日,首次接受我的电视采访,他欢迎中加关系解冻,也公开承认官司可能打输。用他自己的话说:“十年来,移民部打官司,当然代表加拿大政府要遣返我,我还是那个心态,加中關系变好是好事情,我的官司则听天由命,希望打赢,但也做好了打输的准备”。
  有趣的是,在2009年之后,他对中央领导和政府都说正面的话,抱怨的只是专案组,他显然不想得罪中国政府,这是为可能的遣返“打底”。有趣的是,他过去一直避开对卷款潜逃来加拿大的“高山案件”做出评论,但我追问他,对这样的“监守自盗”行为,是否应该追究,他的回答是,不是很懂法律,但高山的行为是“不对的”。针对为何这个时候要出书,是否制造话题赚钱,他的回答是,多年来一直想出书,但又担心带来更多的麻烦,因此没有动。但如今海内外有不少书谈“远华案”,“有不少错误报道,如果我不写出来,就永远说不清。” 他还指责流传很广的《远华案黑幕》一书,也是胡乱拼凑,他“连看都不想看”。
  此后,赖昌星又约我见面,直接告诉我,书已经操作成形,执笔者是曾经获得过台湾金钟奖的一个女作家,所欠的是书名。聊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书名有了,就叫《赖昌星说赖昌星》。他出书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说一说他的“成长史”和“发家史”,而书中附送的一个光碟,则是要驳斥远华专案组对他的“不实指控”。我问他,有没有政治上的一些内情披露和感情生活上的告白,他说没有。我隐隐约约感觉到,赖昌星一边在打官司,一边在打探回国的“路径”,写书也是增加“谈判的筹码”。外边的人在看热闹,但赖昌星已经知道,司法决战的日子正在慢慢来临,他在做各方面的准备。
  2010年上半年,赖昌星突然“销声匿迹”,那本自传,也不见踪影。期间我与他只通过一次电话,没有聊得太深。到了7月份,赖昌星罕见地主动联络各个媒体的记者,控诉北京专案组派人对回到中国的前妻曾明娜和女儿、儿子等家人施加压力,要他停止出书,专案组甚至派员来温哥华,强迫他的女性朋友(他强调不是“女朋友”)停止了赖的信用卡附属卡。
  在大统华酒楼的咖啡厅里,我直接问他,你突然发难,是否在制造话题,为即将到来的司法官司“造势”,他含糊其词,没有正面回答。我又问他,所谓派员施压,真的如报纸引述你的话说,是直接跟你见面吗?他承认不是直接见面,是有人传话。书,最终到他遣返之日,也没有出来。
  
  三个悬念
  
  赖昌星被遣返,回答了三个延续12年的悬念。第一个悬念就是,不少人以为加拿大司法体系一直想留赖昌星。其实,当法庭拒绝赖昌星政治避难,就是决定了不想留他,12年来一直在争取得到遣返的条件,这一点,赖昌星比所有的人看得清楚。如今法庭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所有承诺,当然就需要送人回去;第二个悬念就是,民众普遍认为,中国政府只是表态,其实并未见得非让他回来,如今,赖昌星回去了,就表明北京是玩真的;第三个悬念就是,有人认为赖昌星一旦被遣返,就不会好死。这一点就要留待中国方面来证明了。63岁的加拿大联邦法官肖尔认为,在新的形势下,中国没有理由违背承诺。
  对于巨额走私的犯罪行为,中加两国的认定并无不同。赖昌星也从未否认过走私的问题,他只是自我辩称那是当时制度的漏洞,并非完全是他的错。言下之意,要错也是时代的错。关于走私的金额,如同他曾亲口对我说的,中国政府查证的走私额度比事实还小,其实总额超过了千亿。这一点,他在被遣返后的审讯中,应该有所交代。
其他文献
多地住房公积金改革朝着全国“互通互贷”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今年10月以来,武汉、镇江等多个城市陆续调整了住房公积金政策。尽管这些城市中的多数仍未允许职工申请公积金异地互贷,即职工可以在住房公积金缴纳所在地以外的城市购房,并且享受低息的公积金贷款,但是基本上都放宽了住房公积金使用条件,包括提高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降低首付比例,允许父母成为子女购房的共同还款人等等。  目前,国内只有辽宁省的14个城
在巴以问题的转折时刻,双方的重要官员分别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独家专访。就一些同样或类似的问题,他们表达着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这也许就是巴以谈判的真实状态    在巴勒斯坦驻华大使馆的会客厅里,墙上挂着的最大一幅照片是1984年5月阿拉法特第四次访华时与邓小平会谈的合照——阿拉法特身着军服,头戴标志性的头巾,笑容自信而充满力量。在对面墙上,并列悬挂着阿巴斯和阿拉法特的标准像。  “在阿巴斯的领导
联合国安理会最近通过的叙利亚问题主席声明,是俄罗斯和中国两度否决涉叙决议后安理会首次取得一致  从叙利亚到周边的卡塔尔等国,再到俄罗斯和中国,最近的一个多月里,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成为最忙碌的和平使者。  2012年2月23日,卸任联合国秘书长后很少在公众场合亮相的安南再度出山。此后的一个多月,作为联合国和阿拉伯国家联盟的联合特使,安南为促成叙利亚危机的和平解决,奔走于叙利亚各党派和相关各方之间。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乔舒亚·莱德伯格曾说,“人是与其共生的微生物构成的超级生物。”人体内寄生着各种微生物,光是在肠道里,就有几千种、总重达1.5公斤的细菌。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只是隐约知道肠道菌群影响人体健康,但对于究竟有什么影响、如何发挥作用却不甚了了。  最早研究肠道菌群的是1908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细胞免疫学说的建立者梅契尼科夫。这位流亡到法国的俄国动物学家晚年开始琢磨衰老与长寿。他发现保加利
波尔多的金山饭店是做中国酒类生意的大本营。4月中旬的一天的晚饭时刻,中间四桌客人都是操盘葡萄酒生意的中国人。大家互相热络地打招呼,还相互交换带来的葡萄酒。法国的餐馆一般不允许自带酒水,但这里的老板显然早就习以为常,见惯不怪了。  这些中国酒商,往往是白天在酒庄里试尝葡萄酒,没喝完,就会把剩下的好酒拿到餐馆来。有时候,熟人之间还隔着桌子聊了起来,俨然有种人民公社大食堂的感觉。那几天分外热闹,因为正好
86岁的黄宗洛走了,北京人艺又失去了一位老演员。而此时,人艺六十周年庆才刚结束不久。  “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凭借着独特的嗓音和相貌体态,黄宗洛在《茶馆》中塑造的松二爷直到现在仍是话剧舞台上的经典。“各方面的优势,促成人艺有了极度的辉煌。”戏剧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王育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现在“辉煌与危机同在,成就与困难并存”。  “把分配的任务的戏,排得很艺术”  一甲子说的是新人艺
在中国,经济学家很容易被标签化。似乎谈论公平问题,讲到社会福利,就会被归到左的行列。而且现实生活中,诸如收入分配、住房问题、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但如果总是以这些问题的政治性而回避或故意抹杀事情的经济学逻辑,就容易混淆视听,只会让上述问题朝更坏的方向发展。  年轻的经济学家郭凯在《王二的经济学故事》一书里,透过虚构的主人公王二,把经济学模型文字化,剖析了一系列热点经济话
“你要记住,哪怕是世界七大洲高峰,99%的过程不过是很普通的步行。只要你能适应负重步行,加一些训练,完成登顶没有任何问题”。  这个澳洲人一看就是一个邋遢的背包客:精瘦,胡子拉碴,足有四五十公斤重的登山包把他压得像一只大虾,身上还散发着那种背包客常有的,类似于绿皮火车开了三天以后到站时的气味。  那是一个淫雨连绵的秋天。他浑身上下,能被称之为挡雨之用的东西,只是一顶棒球帽。浑身湿透的David,却
2012年11月27日,我再次准备前往朝鲜。和2003年的那次不同,这一次是应朝鲜官方的邀请去采访一个与儿童基金有关的主题。  2003年的那趟旅行,朝鲜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封闭而神秘。当时我是参加旅行社去的朝鲜,从丹东入境,乘坐火车前往平壤。因为电力不足,一路上火车开开停停,几乎花了一整天的时间。而到了平壤,我们被安排参观各种各样被安排好的节目和风景,宾馆里的电视只有一个朝鲜的中央台。  这次出发前
每年我都要到湖边去几次,先在市里坐5路车,再转3路郊区车。春天,湖边开着桃花和油菜花;夏天,湖上强风鼓荡;秋天,堤坝下裸露的树根像是在跳舞;冬天,夕阳照在湖边的芦苇上,冰凉而单薄……一个秋天的下午,我躺在湖边的草地上,望着对面的青山。我想父亲那时一定在看着我。他看得到我,我知道。  我们感觉父亲快不行了的时候,就偷偷地为他准备墓地。我们知道他的愿望是落叶归根,于是在老家余湾的山上为他找地,委托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