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相容 和而不同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jixie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历史上普遍恒久存在的特征。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在它能够与其他文化相区别时,才能被辨识,也才能有现实的存在。
  文化是民族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志,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独有的文化,仅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来说,人们便可窥见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的形成过程必然与当地的人文脉络发展密切相关,彼此有差异,却又有相通、相融之处。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捍卫文化多样性和保护文化传统,而且对于我们当代文化创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文化基础建设。在当前这个全球文化“百花齐放”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地保护保护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我们需要思考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怎样汲取中外经验,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而中国企业在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方面,应当发挥怎样的积极作用?值得进行思考与研究。
  文化多样,和而不同
  18世纪末,德国哲学家约翰·G·赫尔德首倡文化民族主义,认为文化不是关于普遍人性和精神价值的规范,而是多样性的具体生活方式,也就是民族的生活方式。“每一民族的表象方式都有深刻的特色,因为这是它特色的,与其风土关系密切的、从其生活方式产生的,由其祖先那里继承来的。在外人看来惊讶万分的,它都认为可以极清晰地把握;外人觉得可笑的,它却对此异常认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正日益成为一个联系更为紧密、差异可能缩小的整体,各种特殊文化(民族的、国家的、地域的和社群的)以现代传媒技术为支持,在全球规模上持续、深入地交流与互动,相似性在增加,差异性在削弱,认同外来文化、外来价值观越来越有超越本土文化的趋势。
  正如人类已经觉悟到必须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一样,人类也正清醒地致力于保持文化多样性。在此背景下,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一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那么,怎样在保留本土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实现文化多样性发展?中国有句佛语“一多相容不同门”,是指佛学里各种法门彼此有别,但是任何一种法门都能包容其他法门。好比说花园百花盛开而各有花香。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认为君子经过独立思考分析,也可以与周围不同观点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在中国,“和而不同”是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基本规律。
  全球化所造成的民族与文化界限的不断交叉,不断重构的现象,客观上为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更大的宽容性前景和自由生长的空间。认同,尊重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既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权,个性表达权和演进选择权的充分承认与理解,也是对其他民族国家文化特色的包容与欣赏,这是一种文化伦理和文化修养。
  文化史表明,只有文化间的相互宽容和承认,不同文化之间才能把自我相对化并容忍“他者”,学习异己,也才能丰富和提升自我。理想意义上的多样性,是在全球化时代而不是在其他时代才能真正被建立,也只有经受了全球化时代的洗礼的多样性,才是值得我们向往的多样性。费孝通先生所言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传承非遗,文化留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基,源泉和生态场,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只有文化得到了传承,人类的创造力才能得到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才能被体现。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流变,薪火相传,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文化资源最丰富,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样性的国家,这与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的文化状态息息相关。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因而其文化样态从远古时期开始便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发展轨迹。如五六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红没文化、大汶口文化。四大古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而其他文明几乎都已中断了,为什么中华文明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借用生物学的一个观点,某个生态系统物种越丰富,大自然的基因库也就越丰富,许多物种在生态位和功能上具有互补甚至替代性,因此,整个生态系统也就越稳定。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也在于其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基因,这些丰富的文化基因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统一到中华文明这样一个文化库中。从夏商周直至唐宋元明清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一直是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中华文明通过容纳不同民族的文化,吸收、发展、进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文明的未来同样还将继续萃取不同民族的文化精华。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文化的多样和共通融合,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典型范例。
  但是,我们也看到,快速发展的全球工业化浪潮冲击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无形,口传心授等传承制约,使得现代化进程对其冲击和消解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中国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多样性已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中国也进行了积极实践:
  2004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最早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
  2006年起,国务院规定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积极调动社会特别是公众自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意味着我国的非遗保护开始在科学自觉保护的道路上迈进。
  目前,我国政府对非遗进行全面普查;制定保护规划;建立国家、省、地、市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和国家级传承人名录公布制度;设立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工作指导方针,科学有序地开展着非遗保护工作。   保护非遗,产业助力
  当前很多传承人都面临的窘境:传人渐少,技艺濒临失传;地处一隅,技艺不为广大民众所知;数十年墨守成规,市场信息不足,缺乏现代创意思维和元素,产品少人问津;艺术创作和市场营销顾此失彼,将本应用来创作的大量精力放在了寻求市场上。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更显任重而道远,在政府的主导下,社会团体、机构和文化企业也广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与文物的原生型保护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静止的、凝固的保护,而是发展性保护、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探索,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创新,可以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优势,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融入生产生活,增加传承人的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为当地传承人带来切实利益和幸福感。生产性保护成为非遗传承、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目前国内有企业,已经结合当下“互联网 非遗”的发展模式,以“互联网 思维”,借助线上电商平台和线下实体园区优势互补,作出推动非遗产业化,保护非遗多样性的行业引领举措。搭建互联网垂直电商和实体非遗博览园双轨运营平台,推广非遗文化,营销非遗产品,破解非遗产业困局。例如,线上互联网平台可为非遗传承人及企业构建全方位推广、营销服务,让文化消费者感受网络带来的交互交易体验;同步在海内外建设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将中国异彩纷呈的文化代表性项目推向国际。集合文化旅游、演艺会展、培训交流、产业孵化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产业集群,构建集定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服务优势、人才优势综合体现的文化生态环境,融通中外优秀文化,充分体现非遗技艺的多样和融合,并进行重点扶持和保护。
  另外,线下活动体系也是需要考虑筹备的方向,定期组织召开年度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端论坛,将其打造成文化领域的“达沃斯”,形成高标准、高级别、高品质的文化交流盛会,有效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通过O2O模式,将线上电商平台与线下非遗园区、论坛会展立体联动,多元结合,最大容量地聚集呈现中国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非遗项目,借助线上互联网、线下非遗园的平台优势,以产业化发展形式整合非遗行业资源,带动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规范生产、经营、流通,促进全国非遗资源传播互通,增加中国非遗在国际上的交流和影响力,保护中国非遗多样性传承,让非遗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多相容,和而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共享性、本真性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随着对非遗保护传承的深入、对非遗认知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延展,企业的力量也会在各非遗保护机构的支持下,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的特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传承和谐结合。
  真正活着的传统与每一代人的理解和行动关联在一起,每一代人都对传统、历史发生具体的作用,产生特定的效果,并在特定时空中有效地、富有意义地影响着、改变着传统。只有立足于现实并着眼于未来,我们才能真正立足于传统之内并延续传统,文化也因此才具有无限广阔的多样性和真正独特的自主性。
  保护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我们需要携手共进,让中外文化“百花齐放”“相通互融”,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保护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好共同的精神家园,为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世界而共同努力。
其他文献
[摘 要]农业税取消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存在普遍的供给困境。针对免税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面临与农村公共资金短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形式单一,效率低下;长期行政体制与缺陷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构成严重制约。因此,应建立均等化城乡统筹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改变筹集制度,实行决策机制和选择机制相结合,转变政府职能。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体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1年12月17日,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杂志社、中共枣庄市委宣传部以及枣庄市文联主办的第17届中国雕塑论坛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古城举行开幕仪式,与会的主要领导嘉宾有:枣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景瑞,枣庄市政协副主席壬宗兰,台儿庄区委书记王广金,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副秘书长王永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萌、中央美术学
内容摘要:曼祖的雕塑艺术,是西方现代主义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创新的艺术语言和新的艺术面貌的典型代表。本文从多种维度,对曼祖雕塑的艺术背景和艺术特征进行探讨,具体分析不同题材雕塑作品中的造型因素,解读不同类型的曼祖雕塑语言,这对我们当代中国的雕塑创作和雕塑教学工作,具有可借鉴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曼祖;雕塑;传统;现代;造型  Abstract: Manzu’s sculpture art
(中共宁国市委党校, 安徽 宁国 242300)    [摘 要]邓小平同志30年前的一篇著名讲话,敲响了改革的鼓点,吹响了改革的号角,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第一篇宣言书。在改革开放正处于攻坚的今天,重读此文,仍给我们极大的震撼与启迪。  [关键词]改革开放;新时期;宣言书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
我的爸爸叫栓柱子,是北山游击队的通讯员。1943年的一天夜间,他所在的游击队一百多人,被日军的一个团包围。经过一夜的激战,这一百多人全被日军打死。后来北山军分区在清理烈士遗体时,独独没有找到父亲。北山游击队是接到军分区的命令,和其他部队一起,到大山深处一个隐秘的地方集结,准备一举拿下县城。行动是极其秘密的,日军是怎么知道的呢?唯一能解释通的,就是游击队出了叛徒,叛徒通风报信,日军才在这里设下埋伏,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此次《雕塑》杂志主办的全国优秀雕塑毕业生展,对高校雕塑教学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教学中的继承、发展等提出质疑,最后对艺术教育中的各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个人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艺术教育;继承;多元化: “爆米花”效应    一、从毕业展看高校雕塑教学发展的现状    每年的5、6月份《雕塑》杂志社主办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是每个初夏最有热度的雕塑盛会。一届届的学生如
朱尚熹(以下简称朱):  曾先生,今年的7月7日是您99岁生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雕塑学会发起的“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将要宣布正式建立。为全力支持我国雕塑界的这项“希望”工程,您还专门拿出一件作品《孙中山》头像进行义卖,义卖所得的全部经费献给“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这不仅仅是我们整个雕塑界的大事也是社会各界关心的大事。我们知道您的这件《孙中山》头像是1985至1986年间创作北京中山公园的《
“抽象雕塑”的概念源于西方文化艺术体系,当今中国艺术界对于抽象雕塑的界定是模糊的。<雕塑》杂志社举办的“全国抽象雕塑高级研修班”是一项继续教育项目,既可以优化和提升学员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水平,也可以对艺术高校雕塑教学方面课程的缺乏予以及时的补充。  截至目前,由《雕塑》杂志社举办的全国抽象雕塑高级研修班,已经持续了4届,对于参与到课程学习的学员来讲,可谓受益匪浅。2015年6月8日上午,由《雕塑》杂
Praise of the Beauty Pine——the Notes of Zhang Yongjian’s New Works “the Story of Heaven”    作品:《苍天物语》尺寸:6000cm*600cm*350cm   材料:天然石灰岩 混凝土 鹅卵石 蛎壳   2007年6月 长白山国际雕塑公园  ⊙山左陈氏 by Shan Zuo Chen Shi      永见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许多艺术创作实例介绍了现代美学和视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完全形”。并以之作为突破口,对现代空间造型设计的共性与内涵——“纯化”与“表现”等两个重要概念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不完全形、多元化、纯化  现代造型艺术的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首先是受到高科技发展的影响,表现空间得到极大提升;其二是突破了审美价值上的单一性,多元化成为时代的特征,而概念导向成为许多创作的主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