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皮内板游离皮片结合Orandi皮瓣重建尿道治疗闭锁性阴茎段尿道狭窄的疗效和可行性

来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son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采用包皮内板游离皮片结合阴茎侧方带蒂皮瓣(Orandi皮瓣)重建尿道治疗闭锁性阴茎段尿道狭窄的疗效和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8例闭锁性阴茎段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2.1(20~81)岁。生活质量(QOL)评分4.6(4~6)分。术前10例已行耻骨上膀胱造瘘。8例未造瘘患者最大尿流率4.2(1.6~6.2)ml/s。手术采用全麻,患者取截石位。取阴茎腹侧纵行切口,暴露尿道并纵行切开狭窄段。术中测量狭窄段长度为5.0(2.0~7.5)cm。充分切除瘢痕组织后,采用包皮内板皮片结合Orandi皮瓣修复。根据狭窄段长度和宽度取包皮内板背侧全厚游离皮片,长度5.1(2.0~7.5)cm,宽度1.4(1.2~1.8)cm,移植重建背侧尿道板;尿道腹侧采用Orandi皮瓣加盖,Orandi皮瓣取材长度6.0(2.2~7.7)cm,宽度1.3(1.0~1.5)cm。留置F14~16硅胶尿管,术后3~4周拔除尿管。于术后3、6、12个月及每年进行随访,包括主诉、尿流率,必要时行尿道造影和软性尿道镜检查。

结果

本组1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29.1(15~54)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18例均排尿通畅,最大尿流率25.3(15.3~38.2)ml/s。术后3、6个月QOL评分分别为0.8(0~2)分和0.6(0~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术后1年内出现排尿滴沥,排尿不尽感;4例术后6个月内出现反复泌尿道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有效。

结论

包皮内板游离皮片移植结合Orandi皮瓣加盖是修复闭锁性阴茎段尿道狭窄的有效方法,尤其适合不愿或不宜取口腔内黏膜的患者。包皮内板游离皮片替代尿道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其他文献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的外周血管疾病,中医针灸疗法对本病的临床效果显著。根据不同针具形式、用途和刺激方式,包括火针疗法、毫针疗法、刺络放血疗法及皮肤针疗法等,对近年来应用针灸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文献进行综述,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探讨本病病因病机与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通过调节人体血液流变学、内皮细胞功能等方式,改善病灶局部血液循环,降低炎症反应,恢复下肢静脉功能。同时,对临床诊疗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展望,以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为引导,加强针对性治疗方案,凸显中医针灸疗法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特色。
期刊
不宁腿综合征(RL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成年人患病率为1%~15%。RLS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相关的基因治疗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研究结果显示RLS可能与某些风险基因的多态性相关。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迄今为止共揭示了该病的7个风险位点,包括MEIS1、BTBD9、MAP2K5/SKOR1、PTPRD、TOX3、NOS1和2p14的基因间区。文中对近年来RLS风险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对于育龄期人群,生育力、妊娠和哺乳是生育相关的重要内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因疾病活动、药物、手术、心理等因素的影响,生育力较健康人群有所下降。因此,需要在诊疗过程中,对IBD患者进行生育力评估,在治疗中重视生育力保护,控制对生育力的影响因素,同时对于生育力低下的患者,需要适当结合生育辅助技术。生育力保护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产科、生殖科等多学科范畴,需要多学科密切合作。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 S2AI)固定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后凸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11例接受S2AI固定技术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5例;年龄为(39.6±12.7)岁(范围18~55岁)。脊髓灰质
多系统萎缩可出现形式不同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快动眼期睡眠行为异常、睡眠呼吸紊乱、睡眠期周期性肢体运动及日间嗜睡等。文中将围绕多系统萎缩睡眠障碍的概念与分类、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有利于早期诊治。
帕金森病是一种具有特征性运动症状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由于其疾病负担日益加重,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其诊断、鉴别诊断、病情及疗效评估等较多依赖医务人员的临床经验及患者方的主观感受,缺乏客观定量的评判标准。步态分析通过采集步行周期中的时间-空间参数,能将步态异常量化,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识别、病情进展的准确发现、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等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随着步态分析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与成熟,该方法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