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深度学习的思考方向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c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热空气与冷空气》一课为例,阐述了深度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具体体现。从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具的改造和问题情境的创设入手,反思原来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也给广大科学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三个思考方向,以期帮助教师们找到更多支持小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
  深度学习是指基于理解的学习,是学生围绕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将其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从而做出决策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深度学习在科学课堂上的体现则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得大量的直接认识经验,通过阅读、手机资料获得丰富的间接认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整理信息、假设、寻找解释和推理获得由直接认识转化为间接认识的经验,通过合作、发表、讨论、辩论获得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学生在这种认识与实践相互转化的经历中,从自己的经验走向科学,将科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从概念层次上来说,深度学习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从实践操作来说,深度学习存在着很多困难,老师们难以把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升到支持学生“深度学习”的层次。目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次或者只是给出了一些策略,然而我认为只有从案例角度进行研究,才能让老师们看到“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的可操作性,给老师们提供能直接借鉴的方法。可惜的是,目前关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还很少,研究小学科学课堂案例的更是寥寥无几。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热空气与冷空气》这一课时获得了一些灵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深度学习”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因材施教,深度思考教学目标
  在我还是实习生的时候,我就一直认为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前辈们的指点,我越来越体会到教学目标的设置才是核心。目标对了,过程只是实现目标的载体,过程的好坏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而若目标定错了,也就是方向错了,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是在走弯路。课标和教参上的教学目标不无道理,但它们都有普适性。换言之,就是学生在学完这节课后必须掌握的内容,是最低标准,盲目照搬不符合学生学情,而应深度加工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前概念”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制订目标,这就是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热空气与冷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这单元中的第二课。学生通过学习与实验知道了冷空气下降与热空气上升,并且知道了其中的原理。接着教师提问:
  问:风是怎么形成的?
  生1:我们周围的空气在流动。
  追问:这节课学习了冷空气和热空气,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生2:有的地方空气是热的,往上流动,形成了向上的风。有的地方空气是冷的,空气往下流动,形成了向下的风。
  对于这个问题,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认为是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是不是答到这种程度就可以了?我們来看看课标对此知识点的要求,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在物质世界3.3中提到“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通过课标我们发现,学生1的说法似乎没有错,如果出一道填空题他一定能写出是“空气流动形成风”,但是他的回答和本课内容无关。空气的流动在前一节课《空气的性质》中已经教过了,他是在用前一节课的内容回答这节课的问题。也就是说他可以不用学这一节课就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那这样的目标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仔细揣摩学生2的回答,不难发现,他对“风的形成”的解释是很表面的,他只关注到了冷热空气下降上升造成的纵向空气流动,但解释不了空气为什么会横向流动,学生2并没有将所学知识理解透彻。
  为了让教学目标更准确,我先考查了同学们关于“风的形成”的前概念,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风形成和空气流动有关。学生的认知率如此之高,如果教学目标还是原封不动的话,如何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又何来效率,更不用提“深度学习”了。
  其实风形成的真正原因应该是冷热空气相互补充,空气的循环流动形成了风。这种描述是学生凭借自己前概念回答不出来的,但又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学生需要深度学习才能理解的。这是有必要并且有方法进行深度学习的点。
  因此,鉴于以上思考和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为了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我因材施教,将此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提升了一个层次:通过对热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下降的深度思考,能说出冷热空气循环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通过使用并改进风的形成演示器,看见空气循环流动形成了风;能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冷热地区不同判断风向。
  二、变中求立,深度研究教具改造
  基于学生学情,我们将教学目标升华了一个层次,满足了学生深度学习的需要。但是教材中提供的教具依然是支持原来的教学目标的,因此我们要对教具进行改造。在我校省“十三五”规划课题“支持小学生‘深度学习’的学生盒开发研究”中指出,深度学习需要依赖实物作为载体;而小学生接触科学学科时间不长,且都处在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中具体运算阶段,虽然他们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抽象运算,但运算过程需要具体物体的支持,对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从没发生过的事物还不能进行思考。风是存在的且每天都在发生,但是风只能感受,看不见实体,所以针对本课新的教学目标“通过对热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下降的深度思考,能说出冷热空气循环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教具改造的方向就是让学生看见风的流动,且流动的原因是冷热空气下降和上升。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制作出这样一件教具,那他一定对风形成原因理解透彻,深度学习到的知识支持他做出新教具,新教具又能将深度学习的内容真实地反馈出来,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学生的学习又怎么能不深入呢?
  凭空创造一件新教具是很有难度的,而改造教具则可以说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了。我们来看原来的教具(如图1)。
其他文献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启蒙阶段。对幼儿的教育,不仅要注重书面理论,还要注重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激发幼儿思维发展的同时,还要增强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材料是科学探究的首选。科学老师在广泛应用材料的同时,还得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结构简单的、学生常见的、典
干涉纹图中的噪声影响着InSAR的图像质量,使得相位解缠无法进行或者使生成的DEM精度降低.为了获得高质量的InSAR纹图,必须对噪声进行有效抑制,同时保持空间分辨率.文中探讨了
本文根据科学学科的课程标准,结合STEAM素质教育理念,设计“快递薯片”校本课程。通过创设情境、制订方案、建立模型、交流评价等多个教学环节,促进学生主动式探究学习,掌握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课堂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特别是科学这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更需要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微课”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身心的教育。本文就从新时期的微课题材出发,对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做几点分析。  微课是一种十分便捷、巧妙的教学方式。它与时代接轨,是值得教师采用的教学形式。通过微课,教师可以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案,让学生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大多都是采用手工编码构造的,检测模型的构造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构造者的知识和经验,这样构造出的模型往往存在很大的缺陷。针对传统入侵检测系统构造
随着移动通信从2G向3G的过渡,各种增值业务需求大大提高,其中的定位业务更是成为其中的主力军。为了弥补传统GPS定位昂贵、响应慢等不足,文中论述了几种利用GSM网络现有资源就可
指出了随着我国逐步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社会大众环境保护观念的不断增强,林木采伐管理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分析了我国林木采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林木采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