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先导和重要标志。“十五”以来,根据“科教兴县”、“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我县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重点,以信息技术培训为保障,以信息化管理和教学应用为突破,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软硬并重,主体先行,教育城域网率先建成
我县经济并不发达,但如东人敢为人先,率先在苏中和苏北建成的如东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为全县教育网络的互联和资源共享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2001年12月,为提高全县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发挥“校校通”工程整体效能,我县抢占制高点,早谋发展路,绘就了教育城域网建设蓝图。2002年5月,按照“应用为先、软硬并重、主体先行”的建设原则,如东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建设方案在广泛调研、实地考察和多方论证下不断优化。2002年7月,投入63万元的网络中心硬件系统顺利搭建完成。同年8月,投入56万元的信息化管理和教学应用两大系统先后投入使用。教育网络需要不断地改造、升级和完善,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2005年以来,按照“分步实施、持续更新、不断优化”的原则,我县先后投入416万元,对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实施了四次改造,使其应用功能不断完善,存储容量不断扩大,安全性能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在不断完善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的基础上,我县按照“整体规划、统一采购、设备趋同、集中管理”的思路,逐步优化教育城域网的接入管理。全县中小学和各镇教办通过光纤,以20M-100M的带宽接入教育城域网,并共享200M独立出口访问互联网。各接入学校都配有防火墙和互联网安全审计系统,接入教育城域网的终端达15000多台。如东教育网城域网高带宽、低资费、共出口的接入模式和上下联动、统一管理的网络格局,得到了省市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分层要求,分类推进,“校校通”工程稳步实现
从2002年开始,乘着我省实施“校校通”、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和“龙芯”电脑推广应用等工程的东风,我县按照“分层要求、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校校通”工程的建设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到目前为止,全县100%的中小学达到了《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中信息技术装备标准的二类要求。在校学生约99000名,配备学生机11400余台,生机比达8.68:1;专任教师6750名,配备教师机3920台,师机比达1.72:1;建有多媒体教室975间,平均每2个班级拥有1套多媒体教学设备,67所学校配有交互式电子白板;现有校园网64个,占中小学总数的63.4%,中心小学、初级和高级中学校校建有校园网;全县100%的中小学建有软件制作室和校园广播系统,61所学校建有校园安全监控系统。2009年12月,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全县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的亮点,以高分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现场评估验收。
突出重点,注重共享,应用系统日趋完善
在狠抓硬件建设的同时,按照“软硬并重”的指导思想,我县不断加快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的建设步伐。“十五”以来,按照“适用、实用、够用、好用”的原则,我县通过引进、整合、研发、共建等多种渠道,逐步形成了能满足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的教育管理与教学应用系统,并依托如东教育城域网进行共享。如东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建有教育门户网站、办公管理系统、教育博客平台、新教育在线、微型课题管理系统、电子备课系统、虚拟实验室软件、专题学习网站生成平台等教育管理与教学应用系统,拥有总容量超过4TB的新课标主题资源库、央视教育视频资源库、动画课堂多媒体教学工具包、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图书馆、专题学习网站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全县学校和教育机构共享便捷,利用率高,为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作出了突出贡献。各学校也结合实际,配备了学籍、教务、校务、图书等方面的管理平台和校本教学资源。我县还加大了自主研发教学资源与应用软件的力度,县教育局电教中心摄制的电视专题片多次荣获全国教育电视节目评比一等奖,研发的易教专题学习网站生成平台已在全省400多所学校推广使用。
按需培训,注重实效,教师素养全面提升
有了“路、车、货”,关键还是要看“人”。多年来,我县按照“领导要懂、骨干要精、教师要会”的策略,坚持“按需培训、注重实效、分级负责、形成团队”的原则,狠抓教育管理、网络维护、软件开发、专任教师、教学应用等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全县教职工信息素养不断提升。2006年,我县率先在全市开办了教育博客平台,目前已发展用户近3000个,发布日志、评论和留言35000余篇,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便捷的网上平台,在县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县先后组织了省“校校通”工程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培训、现代教育技术短期研修、信息技术学科有效教学专题培训、“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教学光盘应用培训、信息化专用场所管理员培训、中小学电脑制作竞赛教练员培训、计算机网络管理实战训练营培训、信息网络安全继续教育培训、如东教育城域网教学资源与应用系统使用全员培训、专题学习网站设计开发与应用培训等各类信息化培训,累计培训1万多人次,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强化研究,注重激励,应用效益逐步彰显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益如何,关键是看应用。从1995年秋季起,我县根据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在中小学逐步开展了计算机学科教学。发展到今天,全县所有高中、初中和小学均建成计算机网络教室,配备信息技术专兼职教师295名,县、镇、校信息技术学科教研体系基本形成,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普及,学生信息素养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围绕“为精致管理服务、为有效教学服务、为教师发展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的目标,我县形成了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先导、以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为引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应用机制,校园内外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网上备课、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应用已成为现实,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2002年8月,我县依托如东教育城域网K12办公管理平台,实现了全县教育系统通知通告、工作安排、内部短信、在线交流等信息的网上传输,并利用如东教育网大力开展网上政务公开、教育宣传和教育信息服务。2007年以来,全县累计发布通知通告1720多个、各类信息12500多条,如东教育网总访问量突破474万人次、总浏览量超过6530万人次,其Alexa全球综合排名超过了不少省级教育门户网站。全县现有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所、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4所、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5所,全县中小学研究县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课题50多项,18项“十一五”国家级和省级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07年以来,全县师生市级以上信息化竞赛获奖达512项,其中,全国一等奖15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5项,省一等奖22项、二等奖34项、三等奖55项,市一等奖44项。
十年奋战弹指一挥间。如东教育人励精图治,克服诸多困难,探索出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揭开了如东教育可持续发展辉煌的一页。教育信息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新的时期,我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又面临战略层面的良好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不断提升,而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此,“十二五”期间我县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覆盖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环境为基本目标,以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任务,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促进我县高标准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数字如东贡献力量。
软硬并重,主体先行,教育城域网率先建成
我县经济并不发达,但如东人敢为人先,率先在苏中和苏北建成的如东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为全县教育网络的互联和资源共享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2001年12月,为提高全县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发挥“校校通”工程整体效能,我县抢占制高点,早谋发展路,绘就了教育城域网建设蓝图。2002年5月,按照“应用为先、软硬并重、主体先行”的建设原则,如东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建设方案在广泛调研、实地考察和多方论证下不断优化。2002年7月,投入63万元的网络中心硬件系统顺利搭建完成。同年8月,投入56万元的信息化管理和教学应用两大系统先后投入使用。教育网络需要不断地改造、升级和完善,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2005年以来,按照“分步实施、持续更新、不断优化”的原则,我县先后投入416万元,对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实施了四次改造,使其应用功能不断完善,存储容量不断扩大,安全性能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在不断完善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的基础上,我县按照“整体规划、统一采购、设备趋同、集中管理”的思路,逐步优化教育城域网的接入管理。全县中小学和各镇教办通过光纤,以20M-100M的带宽接入教育城域网,并共享200M独立出口访问互联网。各接入学校都配有防火墙和互联网安全审计系统,接入教育城域网的终端达15000多台。如东教育网城域网高带宽、低资费、共出口的接入模式和上下联动、统一管理的网络格局,得到了省市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分层要求,分类推进,“校校通”工程稳步实现
从2002年开始,乘着我省实施“校校通”、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和“龙芯”电脑推广应用等工程的东风,我县按照“分层要求、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校校通”工程的建设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到目前为止,全县100%的中小学达到了《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中信息技术装备标准的二类要求。在校学生约99000名,配备学生机11400余台,生机比达8.68:1;专任教师6750名,配备教师机3920台,师机比达1.72:1;建有多媒体教室975间,平均每2个班级拥有1套多媒体教学设备,67所学校配有交互式电子白板;现有校园网64个,占中小学总数的63.4%,中心小学、初级和高级中学校校建有校园网;全县100%的中小学建有软件制作室和校园广播系统,61所学校建有校园安全监控系统。2009年12月,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全县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的亮点,以高分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现场评估验收。
突出重点,注重共享,应用系统日趋完善
在狠抓硬件建设的同时,按照“软硬并重”的指导思想,我县不断加快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的建设步伐。“十五”以来,按照“适用、实用、够用、好用”的原则,我县通过引进、整合、研发、共建等多种渠道,逐步形成了能满足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的教育管理与教学应用系统,并依托如东教育城域网进行共享。如东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建有教育门户网站、办公管理系统、教育博客平台、新教育在线、微型课题管理系统、电子备课系统、虚拟实验室软件、专题学习网站生成平台等教育管理与教学应用系统,拥有总容量超过4TB的新课标主题资源库、央视教育视频资源库、动画课堂多媒体教学工具包、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图书馆、专题学习网站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全县学校和教育机构共享便捷,利用率高,为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作出了突出贡献。各学校也结合实际,配备了学籍、教务、校务、图书等方面的管理平台和校本教学资源。我县还加大了自主研发教学资源与应用软件的力度,县教育局电教中心摄制的电视专题片多次荣获全国教育电视节目评比一等奖,研发的易教专题学习网站生成平台已在全省400多所学校推广使用。
按需培训,注重实效,教师素养全面提升
有了“路、车、货”,关键还是要看“人”。多年来,我县按照“领导要懂、骨干要精、教师要会”的策略,坚持“按需培训、注重实效、分级负责、形成团队”的原则,狠抓教育管理、网络维护、软件开发、专任教师、教学应用等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全县教职工信息素养不断提升。2006年,我县率先在全市开办了教育博客平台,目前已发展用户近3000个,发布日志、评论和留言35000余篇,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便捷的网上平台,在县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县先后组织了省“校校通”工程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培训、现代教育技术短期研修、信息技术学科有效教学专题培训、“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教学光盘应用培训、信息化专用场所管理员培训、中小学电脑制作竞赛教练员培训、计算机网络管理实战训练营培训、信息网络安全继续教育培训、如东教育城域网教学资源与应用系统使用全员培训、专题学习网站设计开发与应用培训等各类信息化培训,累计培训1万多人次,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强化研究,注重激励,应用效益逐步彰显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益如何,关键是看应用。从1995年秋季起,我县根据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在中小学逐步开展了计算机学科教学。发展到今天,全县所有高中、初中和小学均建成计算机网络教室,配备信息技术专兼职教师295名,县、镇、校信息技术学科教研体系基本形成,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普及,学生信息素养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围绕“为精致管理服务、为有效教学服务、为教师发展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的目标,我县形成了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先导、以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为引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应用机制,校园内外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网上备课、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应用已成为现实,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2002年8月,我县依托如东教育城域网K12办公管理平台,实现了全县教育系统通知通告、工作安排、内部短信、在线交流等信息的网上传输,并利用如东教育网大力开展网上政务公开、教育宣传和教育信息服务。2007年以来,全县累计发布通知通告1720多个、各类信息12500多条,如东教育网总访问量突破474万人次、总浏览量超过6530万人次,其Alexa全球综合排名超过了不少省级教育门户网站。全县现有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所、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4所、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5所,全县中小学研究县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课题50多项,18项“十一五”国家级和省级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07年以来,全县师生市级以上信息化竞赛获奖达512项,其中,全国一等奖15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5项,省一等奖22项、二等奖34项、三等奖55项,市一等奖44项。
十年奋战弹指一挥间。如东教育人励精图治,克服诸多困难,探索出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揭开了如东教育可持续发展辉煌的一页。教育信息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新的时期,我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又面临战略层面的良好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不断提升,而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此,“十二五”期间我县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覆盖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环境为基本目标,以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任务,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促进我县高标准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数字如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