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已经编不下去了!本刊特约通讯员彭志友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agai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7日中午,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各地作文题引起社会热议。 当天下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高考语文命题研究专家谭邦和接受《中学语文》特约通讯员彭志友老師专访,逐一评点全国九套作文题,全文如下:
  今年各地的作文题,感觉都比较平易,不难下手,不过,也有一些不良倾向应该引起注意。
  先说全国卷一。全国卷一作文题比较宽厚。十二个关键词,涉及到中国当下生活的很多方面,所有的考生应该都不难进入,都能够从这些关键词中找到自己比较熟悉的两三个生活领域,从而顺畅地完成一篇作文。城市的孩子可能会挑选到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广场舞、空气污染等话题,农村的孩子也能够找到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例如中华美食、美丽乡村之类。
  全国卷一写作时,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选好两三个关键词,同时要分析这几个关键词的有机关联,如果谈不好关联,写作必然失败,这可能是考生容易忽略的;二是文章有指定的阅读对象,那就是外国青年,如果考生忘记了文章有指定的阅读对象,必然会影响其构思和行文,难得高分。考生要在所涉及的这几个生活领域介绍相关的知识,而且必须简明扼要,切忌繁琐。在这个基础上来发议论,作评论,引导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三是这个题目可能引导考生一味赞美自己的国家,而丧失客观的态度,这时就可以区分考生见识的平庸或深刻以及思维品质了。从这个角度看,北京卷的第二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就是要求考生写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而且文体都变成了记叙文,相信篇篇应试之作都是美化这片土地的文字。
  全国卷二跟全国卷一命题的思路有些雷同,从给出的六句诗文里挑选有相互关联的两三句为基础来立意,并在文中恰当地引用——这样选择就很重要,要注意选取能够相互阐释相互发挥能够串联在一个逻辑思路里的诗句。感觉全国二卷比全国一卷难度大,主要是这些诗词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显明,其本身的含义不一定能够准确地理解,关联性就更难把握了,恐难避免生拉硬扯。
  全国卷三是“我看高考”或者“我的高考”。这个题目比较容易,审题应该是没有难度的。所有的考生,都有自己关于高考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认识。如果说写“我的高考”可以写成生动感人的记叙文,而写“我看高考”则一定是议论文。
  思想能力比较强的考生应该能够抓住今年是恢复高考四十年这样一个标志性的历史坐标来展开讨论。“恢复”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这块土地曾经在四十年前废除了高考,泱泱大国竟然有十年没有高考。为什么会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举?灾难性的影响是什么?应该反思的东西是什么?这是题中应有之意。不过能从这里下笔的考生估计很少,因为这段历史他们已经很陌生了,甚至闻所未闻。另一个方面,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现在已经四十年了,四十年来高考为中国挑选人才,促进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高考促成的应试教育又非常沉重,不仅深深地伤害着中国教育,也造成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优秀的思考者应该能够深刻地分析这些问题。
  北京卷是两个题目任选其一。一个是“说纽带”,这个题目其实很传统,差不多就是换个词语讲团结的意义。但也有新意,思维领域很宽,大者可以是国际关系,可以展现考生的世界视野,微观则可以是校园生活,可以论析隐幽。这个题目的价值观的引导性很强,考生肯定是正面立论的。而“共和国,我为你拍照”是一篇记叙文,显然是必须写一篇歌颂的文字。这样的命题导向未必好,因为歌功颂德之辞历来“难工”,希望考生能够有所节制,不要过分夸张。要保持理性的态度,渗透反思的精神。
  天津卷作文题最好:重读长辈这部书。现在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生动真实的历史知识,特别是我们的长辈所经历过的最近几十年的历史。口述史是最近若干年史学界特别提倡的一种方式,每一位长辈都有自己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打开长辈这部厚书,我们可以获得多少社会历史人生的启迪,是难以估量的。长辈们正在相继离开我们,我们应该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赶快打开长辈这部厚书,抢救即将逝去的这笔特殊财富。当然,打开长辈这部厚书,不应该仅仅是聆听,不应该只是接受,不同的长辈,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是非判断,异常复杂,具备新知识的年轻人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在读长辈这部厚书的时候保持理性的思维和反思的精神,因为我们并不是要简单地传承延续长辈们一样的生活,而是要用读这部厚书的思维成果来改造我们的生活,创造比长辈们的生活更加合理更加美好的未来。高考作文,绝大多数都在阅卷之后进了垃圾堆吧,但我希冀天津卷能留下一些有价值的文字。
  上海卷比较简洁:预测。预测具有强烈的实践意义和实用功能,每个人每天都在预测自己的生活,国家要预测自己的未来并进行规划,人类也要预测自己的走向并加以调控。预测是一门学问,涉及到许多学科。预测也是一种哲学精神,不会预测并适时调控,人类会不断陷入困境。由此看来,预测作为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意蕴层次,是可以在不同层面进行讨论的,思辨能力强的考生,哲学修养好的考生,会把问题讨论到比较深的程度,这道作文题的选拔功能也就体现出来了。
  江苏卷进入的是一个比较具体的生活领域,就是车辆,但是却要求从车辆的变化来谈时代的变迁,天地就很广阔了。大卡车、小轿车、公交车、地铁、高铁,都是车,中国最近几十年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车。围绕着车,可以展开许许多多的话题,并引发有关社会进步的很多关联性的问题,考生见仁见智,一定是众说纷纭。
  浙江卷要求考生对人生要读三种书(有字的书、无字的书、心灵的书)的观点进行评价。“有字的书”,当然主要是指已经形成文字印刷出版的书,“无字的书”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与社会,例如宇宙星空、山川河流、田地花圃、日常生活,里边都有知识,都有学问,“心灵的书”应该是指自己的精神世界吧。观点不用说,是都应该读,但其实里面的讲究还有很多。例如“有字之书”在考生那里就可以分为与高考有关的书和与高考无关的书,明清科举时代的考生大多只读与科举有关的书,于是顾炎武沉痛地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为什么等于焚书呢?因为考生将四书五经之外的书束之高阁,自动不读,岂不与秦始皇焚书无异?用清初散文家廖燕的话说叫做“不焚而自焚”。廖燕在《习八股非读书说》这篇散文中讲:“今天下士莫不以读书人自居,及问其所读之书维何,则舍八股外无一知者。”所以廖燕直截了当地说“八股非书!”也就是这个原因,廖燕特别提倡读“无字之书。”他认为天地万物乃是文章本原,也是圣人之书的“蓝本”,只有直逼本原,才不会被所谓经典所误。可见,“无字之书”地位远在“有字之书”之上,而“有字之书”按廖燕的观点又几乎可以把科举应试之书排除在外,因为那些考完就可以撕了扔了烧了卖了的书连“有字之书”都算不上。当下应试教育环境中的读书是什么状态呢?岂不发人深省!   山东卷是要考生赞美一下共享书店。这个书店二十四小时经营,而且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哪怕你来看了一行字一页书,然后在这里睡着了,都被认为是这个书店的读者。这个共享书店,无疑是值得提倡的。共享单车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也成为一个巨大的商机,而共享书店恐怕没有这种经营效果,需要店主更多的付出。文明國家应该创造更为优越的读书环境,方便国民读书进步,从而提升国家的整体文化素质,仅靠少数店主的善念是难以持久的。国家责任!不知道考生在称赞这个新生事物的时候会不会想到这个问题。
  说到最后,忽生感慨。前几天一个亲戚家讨论刚上初中的孩子的教育问题,那位辛苦的妈妈决定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高中。她说她眼睁睁看着一个挺聪明的女孩陷入了作文的困境,里边讲的全是一些假话空话套话,她觉得孩子已经编不下去了,她自己也已经看不下去了,从初一到高考,还有五六年,一想到孩子的作文就有些不寒而栗。这种感受,绝非个案。其实不仅孩子们编不下去了,家长们看不下去了,老师们也有点教不下去了。我曾经在课堂上问过大学生、研究生,你们的高考作文有留下来的价值没有,他们便一起摇头。问一些高中语文教师,说起作文教学,也多苦恼不堪。这些年,大学生、研究生们的写作能力、文字功夫呈现整体下滑的趋势,言之成理、文从字顺、自然感人的文章,竟然成了罕见之物。
  原因何在?应试作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贯制地流行假大空,是不是症结?高考作文作为语文能力评估的一个方面,固然应该有写作技能的检测功能,但绝大多数高考作文都不过是一些随即就将成为历史垃圾的废纸,真的只能这样吗?可不可以讨论真问题,可不可以发表真见解,可不可以出现一些真有价值的文章?回首中国教育史和瞭望别国的高考作文题,并非全无可能。
  高考作文以议论文为主要文体,也有少数题目允许写记叙文。我想,议论文是干什么的,不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吗?我希望高考作文命题和高考语文阅卷,对高考作文教学形成良好的导向,那就是帮助我们考生重建尊重事实、服从逻辑的写作理念,返璞归真,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生活,讨论真实的问题,发表真实的见解,抒发真实的感情。从假大空里挣脱出来,走进一个心灵自由的写作天地。写真文章!
  [注:本文由谭邦和教授口述,彭志友老师根据语音整理,再经谭邦和教授本人审核后定稿。]
  [作者通联:湖北恩施市龙凤镇恩施高中]
其他文献
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地渗透学生的情感思想,把文本变成指向学生生命成长的媒介,有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适时地做好文本之外的迁引。遇到适合借鉴的课文文本,要及时地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此处的“写”不是无方向的言语训练,是关联学生的生活,借助学生生活的体验,巧妙链接课堂、融合文本的言语实践。这样的写作可以称为“生活写作” 。生活写作之于文本教学,是外在衔接,也是后续实践,更是生命世界的共鸣、延展与升华。课堂应该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共同目标。2001年,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我国提出了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决定。其基本措施有:1.完善以现有师范
江苏高考作文题延续近年观点型命题的形式,稳中有变化。稳表现在命题形式简洁,不含蓄、不高深,一看就懂;三句话,各自表述明确,指向明确,不像叙事型文题指向丰富。变化表现在前两年的观点型文题只含一个核心词,学生作文时只要围绕一个核心词展开,如2015年的“智慧”,2014年的“青春不朽”,而今年的作文题三句话单独看很简单,但三句话涉及多个核心词,逻辑关联又是如何,需要学生慎思明辨。  一、提笔前的三思后
“知道可以教而教,知道不可以教而不教,不知道可以教也教,不知道不可以教而依旧教。”不知有多少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属于知者,又有多少教师沦落至不知者而不自知。我们无法廓清知与不知全部的原因,但细细梳理,知与不知,大概与教师对作文的课程目标和达成作文课程目标方式的认知不无关系。  一  关于高中作文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部分,有六个方面的表述。这些目标涉及作文的准备、作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散步》,虽然只有580个字,却很好地写出了“我”一家三代四口人其乐融融、相互关爱的人性美,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教学时,无疑应该重视其“人性”“美德”陶冶价值,但更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妙、感悟写作技巧,从而实现其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价值。  一、语言朴实,传达感人之情  优秀的文章往往通过朴实的语言写人叙事、传达真善美或揭示主题。《散步》有哪些朴实
《氓》出自孔子编订的元典《诗经》,被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等多个版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录。《氓》是中国第一首弃妇诗,讲述的是一个卫国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再到遭弃的故事。幸福的故事都很相似,而不幸的故事却各有不同。这位卫国弃妇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但我们在嗟叹怜悯的同时,如果换个视角,通过《氓》的悲剧来聚焦孔子的情感内核,应该能够从中读到孔子对生命的真实关怀。  一、以诗正德:这不是一场婚姻纠纷,而是一次
《雷雨》中最具个性的蘩漪,是作品中刻画最为成功的形象之一,历来受到广泛关注,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典型人物的悲剧成因进行探究和评析,也成为文学史上一道经久不衰的风景。  《雷雨》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阴暗社会中的畸形灵魂——蘩漪,使她成为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经典形象。在遭受了男权社会的压迫后, 蘩漪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作为反抗,她选择了不伦之恋,然而,她并没能在爱情中得到拯救,一番挣扎之后又归顺了男权秩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六版对各专题下的板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重编了板块下的选文,并对选文教学的先后进行了空间上的调整。但教材以“主题链”为宗旨的编写意图却一以贯之。以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为例,由原先“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改编成“向死而生”和“陨落与升华”两大板块,将“精神支柱”板块下的《我与地坛》、“生命之歌”板块下的《鸟啼》归入“向死而生”的新板块,而在“陨落与升华”板块中保留先
所谓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客观地说,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这一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的概念似乎是专门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出来的,只是国内关于有效教学的讨论虽汗牛充栋,但这些讨论大多只停留于理论探讨或教学体会层面,很少有人能举出一个具体的案例(而不是一大堆理论)对你说:这就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作为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探索中,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构思新颖巧妙,教学手段灵活多样。但在语文阅读课堂追求形式丰富多彩的同时,粗略了解文本语言甚至撇开文本语言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无疑是有弊无利的。揣摩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真正品鉴文味的重要途径,只有深入文本语言才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受到文学的熏陶。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好像一幢房子,词好像砖和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