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ssss1111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课改中,对信息技术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务驱动”这种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融人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
  
  教育部在2000年对中小学计算机课程进行了改革,教材名称由《计算机》改为《信息技术》,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新兴学科。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不仅教材名称改变,教材内容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变。即要求“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和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了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几年来,我一直尝试“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本文就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任务”设计要有整体性
  任务不能太小、太琐碎,一个学习任务通常要能分成几个子任务,也就是“阶段任务”,再把“阶段任务”细化,可使学生明确具体的任务,再把这些细化的任务贯穿起来就完成了总体任务,从而保证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比如说在讲述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我一般先给学生展示一张用WORD编制的小报,指出这张小报具有文字、图片、表格、艺术字、公式、文本框等几个部分,从而引出了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和插入文本框、图片、艺术字、公式等几个“阶段任务”。再把阶段任务细化,例如:文字处理这个阶段任务又可分为WORD的启动和退出、窗口的组成、输入法的选择、汉字的蝓入方法、文本的编辑修改、文档的存盘和打开、字符设置、文档排版、分栏、段落的边框和底纹、页面设置等等“小任务”,通过这种由“分任务”到“阶段任务”再到“总任务”,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也逐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能力。
  二、“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感
  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特点。在设计过程中,要始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
  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也就是“任务”要有层次感。例如:在教学《设置显示属性》一课时,对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类知识的学生,我就让他们按照教材上的操作步骤完成桌面背景的设置;对这种操作非常熟练的学生,我就提出让他们把自己所画的图画或者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图片作为桌面背景,这样既照顾了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也给那些有基础的学生一定的压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通过这种“任务”的层次感,使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往往能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
  三、“任务”设计要有可操作性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用“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操作远比听教师讲、看教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所以学生动手实践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所以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也就是学生可以按任务的要求通过计算机实现这种操作。例如: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
  的文章排版教学中,如果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只是提出让学生练习一下“文章排版”,这就不是任务,因为它不具体,学生不能明确怎样进行操作,所以在练习前,通常我都提出具体的任务。比如“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文档”,要求“题目居中、三号楷体、作者名靠右、正文用小四、图片和文本的环绕方式为四周型”等等,这样就非常便于学生理解操作,这样才属于任务。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课程都适合运用“任务驱动”,例如,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病毒的概念、特点、防范;计算机的发展等一些基本概念就不适合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四、“任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主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从而能正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也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由于任务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学、好学”的情景中积极思考、判断和互相交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去学习,而学习的成功体验又反过来激发他们乐学的精神,从而达到良性循环,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素质也不断提高。
  五、适时“任务”评价,提高创造激情
  评价是对学生的能力的客观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适当、及时、激励性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激情。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对学生的评价更应关注学生参与教
  学过程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当学生完成一个任务时,及时进行交流展示,尤其对于能创造性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表扬,提高他们的创造激情,也激发其他同学的创造积极性。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给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也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上仅是我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点体会,如何发挥这一教学优势.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切实落到实处,是我们今后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吕品.什么是‘任务驱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2]龚道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化学课堂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探究新知中、质疑中、概括中提升创造能力,并在实践中优化创造能力。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动手实践    新课程改革后本省中考化学试题特点之一是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体现在对学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环保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考查,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对
摘要:如何在高中物理新课改理念下,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认为,搞好物理课堂教学,广大教师应做到:重视阅读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课堂系统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注重合作学习,加强生生互动。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重视阅读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1.课前阅读  教师应要求学生有的放矢。根据内容的不同,教师先按课程标准的要求
随着现代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电能计量系统也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然而,此系统极大程度地依赖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对此必须确保系统终端数据的完整率与准确性,从而优化
习总书记在今年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体育强国梦息息相关。发展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
题记:12月9日,张文质老师在他的博文中说:“教师日渐‘教奴化’,是教育最大的危险所在”。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是什么使得教育存在这样大的危险呢?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些疆化的教育管理,它足以消磨“原先还有一些棱角”的一切老师。作为一名比较“前卫”的教师,如何面对和走出这一疆化的教育管理,靠近自己的教育理想,正是我想探究的问题。  疆化的教育管理  敛眸博友在我的博客中说,她在去年教六年级时,一边根据学生
摘要:当今,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赶赴农村或偏远地区进行短期支教已经成为暑期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这种奉献精神值得鼓舞。但大学生短期支教对农村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好的影响,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系统的培训使得支教质量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大学生短期支教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建议与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短期支教影响对策    一、大学生寒暑假短期支教有利有弊  1、一些积极影响  (1)大学生短期支教正
摘要:据新课程标准和考纲,结合实例谈谈化学教学中的三个要素即概念 、 能力培养 、探究提升的展开问题。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键    新课标和考纲要求学生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了解极性键、非极性键和化学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其中离子键、共价键、极性键、非极性键和化学键,包括电子式在内的概念,均属概念教学范畴;掌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方法,属
【摘要】目的:按教材实验设计很费时,往往达不到目的,所以想到改进该实验;措施:用实验室现有的光具座增设固定蜡烛和玻璃裝置改进而成,改进简单,对光具座没有如何损伤;效果:效果明显,操作方便。  【关键词】实验探究变难为易易于操作省时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P58),在这一课的教学学习过程中,都是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