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意趣在谜中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co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 “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乃至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2011年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充实并细化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相关内容,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大有可为;同时还提出“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掌握了猜灯谜的方法后,亲历综合实践,自己动手制作灯谜,学得轻松,用得自然,感受到无限意趣在谜中,别有洞天在谜外。
  【关键词】猜谜;无限意趣;《猜灯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第三届全国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中,来自广西桂林的唐茜莉教师执教的《猜灯谜》让人眼前一亮。在课堂上,孩子们亲历了综合实践的过程,享受着阅读的快乐,平添着猜谜的乐趣,感受着经典的魅力,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积淀。
  一、猜谜激趣
  同学们,上课前想跟大家一起做个游戏。什么呀?(板书:猜谜)。齐读题。准备好了吗?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谜语。
  出示:双人走钢丝。——打一字
  谁会?猜一个字。为什么呢?是不是很形象?对了,说得很真切,答案就是一个“丛”字。
  想想看,一个谜语由几部分组成的?是的,谜语呀,由三部分组成,题目叫谜面,猜测的范围叫谜目,答案叫谜底。谜底和谜面必须非常贴切,才是好谜语。那你们知道谜语最早叫什么?
  谁知道,猜猜看,大胆猜。(灯谜)比这更早呢?谁知道灯谜这种活动,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呢?多少年前?猜猜(一千多年前;很远很远……)。灯谜最早起源于2400多年前,在古代叫“瘦辞”,就是隐藏的意思。到了唐代就叫“隐语”,就是隐藏秘密的意思。到了北宋时期,人们把谜语写在纸上,再粘贴在火红的灯笼上,以灯悬谜,让观灯的人来猜,故名“灯谜”。到了后来,每逢春节和元宵节,人们就把贴有灯谜的灯笼悬挂在游人众多的场合,既可以增添节日气氛,又给人们带来猜谜的乐趣,这种活动一直流传至今。这就是元宵节人们观灯、猜灯谜的热闹场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猜灯谜。
  赏析: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唐老师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始猜灯谜,先找感觉,从一个字开始,从简单的“丛”入手,引导学生去大胆想象,让大家感到猜灯谜很简单很形象,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谜语由谜面、谜目、谜底三部分组成。从猜灯谜的历史了解灯谜,走进灯谜,此时,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涨,能探索谜语的组成并进行简单的归纳。
  二、猜谜悟法
  1.灯谜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谜语与诗有很大的关联,你们知道吗?我们学过的诗中也有灯谜,我们来猜猜看。
  出示: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打一种自然现象
  师读。谜底是什么?(风)对呀,这首诗的题目就是《风》。
  第2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
  出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打一种植物
  齐读。谜底是什么呢?(柳树)。完全正确。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这谜面里有“柳”这个字吗?是的,我们在做灯谜时,谜底的字样不能在谜面中出现。也就是谜面不能重复谜底,要不就“露春”了,这可是大忌。
  看,诗也可以是一个谜语,诗、谜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如果拿你们曾学过的诗来做谜面,让你们猜谜底。敢不敢接受挑战?那我们就来试试。
  出示:天下谁人不识君——打一成语。哪首诗里的?背一背。(《别董大(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思就是说,天下谁都认识你。是什么?(无人不知)还可以是什么?(家喻户晓,举世闻名……你很会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2.(小结猜灯谜的方法。)有的灯谜整首诗就是谜面。有的灯谜是抽出诗中的一句做谜面。请大家看题,你能猜出谜底吗?
  出示:出淤泥而不染。——打一种植物。这是古文《爱莲说》中的一句话。谜底是什么?(荷花)为什么这么猜?猜这样的谜语难不难?但首先要知道什么?(理解诗句的意思后,再根据意思猜出谜底。)我们把这种猜谜、制谜的重要方法,叫做会意法。(板书:会意法)
  看看大家学会了这种方法吗?
  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打一成语(庐山瀑布一泻千里,多么雄伟壮观。)你看,领会了诗句的意思,你就能猜出谜底。
  过渡:刚才猜的都是大家学过的诗,下面来个更难的,你们没学过的诗敢不敢?它的谜面也是诗句。
  赏析:古诗词中也有许多精彩的谜语,这些谜语往往是诗中的精华,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感受这些谜语,是学好古诗词的一把金钥匙。从在学生学过的整首诗中猜字,猜植物,猜成语,猜自然现象,到从一句诗中猜谜,鼓励求异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接着从古文中猜谜,此刻,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是多么奇妙,课堂中无不闪动着灵性,就如一缕灵光在不经意中闪现一般,不觉陶醉于其中了。
  3.出示:两树两行山倒影,一叶孤舟水横流。——这回猜一个字。自己读读这首诗。(指答:静)为什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可惜不对。再看诗,里面有几个景物?(树、山、舟)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板书:丰丰)远远望去,树两行,这就是树的象形。谁来补充,边写边解说。(指名上台板书)。(慧)师指“心”书写笔顺,这就是一叶孤舟,水横流。
  猜这样的谜,要把景变成字的每个部件,然后根据诗的意思把它凑在一起,就是一个字。这种方法,就叫象形法(板书:象形法)。猜这种谜语要大胆地想象。猜灯谜是不是很难呢?古人认为猜谜语难得就像射一只大老虎一样,所以他们把猜谜语叫做射虎,猜灯谜就叫射灯虎。会了吗?我们来再试一个。看有谁能射中这只虎。   出示:白日依山尽。——打一字
  启发:读了这句诗,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红红的太阳挨着山慢慢地向下滑。此时的太阳叫什么?一座山,一个夕阳,合起来是什么字呢?(岁)瞧,这个谜语把一幅夕阳西下的美景变成了一个字。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神奇美妙,让人回味无穷: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个字就是一首诗。我们用象形法,根据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来猜测谜底,这种方法有趣吧!猜灯谜就是这样乐在其中。
  赏析:中国的汉字大多是象形字,具有偏旁表义的功能,象形法更是学习汉字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是充满趣味、丰富多彩的百花园,既具有文化底蕴,又具有人文价值,在教学中需要举一反三,更需要举三反一,让学生得到熏陶;同时需要方法的迁移运用,侧重于积累与习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没学过的诗中也蕴含着灯谜,学生在谜语中感受到,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个字就是一首诗。用象形法根据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来猜测谜底,学习语言运用,真是乐在其中。
  三、听故事,猜灯谜
  同学们,灯谜历史悠久,所以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灯谜的故事。想听吗?
  清朝末年,有位著名的灯谜大师叫张起南。一年冬天他在湖南郴州任职,只见窗外雪花纷飞,他触景生情,制作了一个灯谜,谜面为“雨余山色浑如睡”。元宵灯节悬挂在衙门口,宣称猜中有奖。这是一个字谜,你能猜出谜底吗? “山色浑如睡”就是说山已经睡下,把“山”倒过来就是“彐”,加上“雨”是什么字?猜猜谁猜中了?是个书生!那书生一拱手道:“请先生听我赋诗一首。”说罢,当众吟道:“此花自古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近看无枝又无叶,不知何处长出来。”想自己读读这首诗吗?(出示)想读就读。再读一遍,想想这是什么花?(雪花)
  哎呀,书生没有直接说出谜底,而是以谜对(破)谜,好有趣!这样
  以谜对谜的故事还不少呢!课外同学们也可以搜集搜集。
  [赏析: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如何激起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故事无疑是最好的梯子。学生领略了会意法和象形法是猜谜的重要方法后,再通过书生与张起南以谜对(破)谜的故事增强对谜语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猜灯谜的兴趣。]
  故事中藏着灯谜,这是故事谜,灯谜的另一种形式。刚才我们用诗猜
  字、成语,故事中也有灯谜,还可以猜其他的吗?对,谜语包罗万象,猜谜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灯谜还是种高雅的语言艺术。伟大的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有不少灯谜,这些灯谜为作品增添了浓浓的文化色彩。我们来猜猜其中一则灯谜。
  出示: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装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打一玩具
  自己读读猜猜,看能读出谜底吗?这则灯谜出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第22回。谜底是“风筝”。(看来这难不倒大家哦。)
  再来猜一个。出示:不敢高声语。哪首诗里的?(唐·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回不猜字,不猜成语,猜一种文学体裁名称。什么叫文学体裁?告诉大家,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些都是文学体裁的名称。是哪一种呢?(小说)为什么?
  看来,猜谜的过程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赏析:古典名著《红楼梦》及小说《镜花缘》等,都有语言精美短小的灯谜。灯谜将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融为一体,既能开发智力,又能丰富语言、陶冶情操。此时,通过猜灯谜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了四个作用:一有利于语文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落实,二有利于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三有利于各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四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通过猜诗谜的活动,孩子们不仅复习了古诗词及了解到古典文学中的精华,还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
  四、自主制谜,互动猜谜
  刚才是我给大家出谜面,现在换一换,你来给同学们出出灯谜。
  1.看看制灯谜的要求。
  灯谜制作的要求
  贴切——谜面与谜底必须十分贴切。
  不能“露春”——谜面与谜底的字不能重复。
  谜面成文——谜面在2个字以上应该成文。
  2.自主制谜:制作谜语并不是难事,只要抓住特点就能编写出来。下面我们就来自己动手制作灯谜。可以用学过的诗制作谜面,也可以从生活中得到启发。可以2人一组,也可以4人一组。给大家3到4分钟,给自己设计的谜面找答案推测谜底;可以对谜底进行观察想象以后再编写谜面。
  学生自主出谜3—4分钟。师巡视,发现、解决问题。(请拿出课前准备的小彩纸,在上面出谜。)
  3.展示
  (1)制灯谜:谜语出好后,请拿出抽屉里的小灯笼,把你制作的灯谜贴到灯笼上。
  (2)说设计:请带上你自制的灯谜上台,说说你是怎么设计的?谜面是什么?谜目是什么?谜底是什么?谁来猜?你是怎么猜的?(指名说,生生互动出谜、猜谜,展示学生作业、成果。)
  ……(恩,合作无间,团结力量真大!)
  大家的小脑袋瓜里装着大智慧,做的灯谜真不赖呢。大家感受了灯谜的乐趣,没做完的同学也可以课后搜集更多的灯谜自己制作。
  五、结课
  今天猜灯谜、制灯谜的游戏让我们充分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情趣和魅力,正所谓:无限意趣在谜中,别有洞天在谜外。祝愿灯谜文化世世代代传播下去。这节课上到这儿,下课!
  赏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乃至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2011年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充实并细化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相关内容,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大有可为;同时还提出“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掌握了猜灯谜的方法后,亲历综合实践,自己动手制作灯谜,学得轻松,用得自然,感受到无限意趣在谜中,别有洞天在谜外。从孩子们的表现不难看出,灯谜课程把千百年来的诗词佳作和孩子当下的生活编织在一起,从而打通了经典诗词、灯谜和孩子生活体验之间的联系,让经典成为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整节课既是游戏的过程又是学习的过程,在游戏过程中灵活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语言文字的训练,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了经典诗句及灯谜蕴涵的意境,又在自然、快乐的学习氛围里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能力。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精彩的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加强对课内文本的解析,同时还需要课外作品的延伸,借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文学素养,提高教学的总体水平。本文在研究中就从课外读物的推荐契机、阅读资源的灵活使用、分享活动的开展、课堂空间的充分延伸等角度入手,分析了如何开展高效的语文课外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初中;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外阅
【摘要】兴趣是推动学生写作的巨大动力,为此我有步骤地设计习作教学的序列: 巧用“椰壳效应”命题激趣,触动写作灵思;精心设计“作前”趣味作业,解决好“写什么”;创设趣味情境,将视野“导”开,思维“导”活;多角度作文,为孩子提供发散、多维的思维平台;发掘习作闪光点,批语以情动人。  【关键词】趣味;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还未完全摆脱“费时低效
【摘要】设疑质疑在日常教学中意义重大,我们应当从作品的多个角度想方设法质疑,具备这种教学方法,才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关键词】设疑质疑;意义重大;多个角度;质量;保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为什么”。而生活的伟大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这个论述告诉我们提出问题越多,
【摘要】妙用评价艺术,就是唤醒和激励学生生命意识和情感需求。它是“快乐语文”的源头,其对于塑造学生人格和提高学生能力具有特殊意义,它是滋养学生心灵的肥沃土壤,它是催开学生心底灼灼的生命之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妙用评价艺术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本文在此对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妙用课堂评价艺术进行浅谈。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评价;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大语文”的教学观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应来源于生活,重视诗歌教学,引导学生多一些诗歌的修养,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多的是多了一份诗情和文才,并反过来指导学生的生活,“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关键词】诗情;修养;垂青;诵读;实践;激励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专家尹建莉曾经指出:“被诗歌滋养的孩子,得
【摘要】教师是推进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近年来我国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呈现逐渐关注,不断深化的趋势。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倾听拔节的声音——初中初任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一书,是一本关注初任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著作,该书采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以初中初任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以其专业成长为研究领域,对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的细化和深入做了有益的探索,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思考性。  【关键词】初任教
【摘要】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备课、上课、反思等教学常规的执行过程,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途径。创新方法思路、巧用智慧举措,教师的常规工作高效出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增长。这正是执行教学常规与促进专业发展的互惠效果。  【关键词】教学常规;专业发展;教学智慧;备课;上课;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如何在
【摘要】我们的教学主张“以学定教”,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那么,我们的课堂必须是以生为本的课堂,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略读课文就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的语言材料。本文试图通过在第三学段略读课文教学中有效运用各类“学习单”:“课前巧用预习导学单”“课中妙用学习理解单”“课后善用阅读拓展单”,让不同类型的学习单轮番助阵,呈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精彩课堂。  【关键词】学习单;略读课
【摘要】语文学科是广博精深的学科,其中既蕴含丰富的情感因子,更富有深邃的学习方法。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优化教学思路,将三维目标的教学落实在点滴教学中,从而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既获取知识,更内化情感,掌握方法,使自己得以全方位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三维目标;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三维目标,也就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摘要】人们通过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的想象基本上都属于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是一种低层次的想象;我们可以通过正确教育对其进行更正,使其向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现实性方向改变,即发展想象的更高等级,使儿童发现和再造新的形象。我们从语文教学方面来谈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 创造;思维;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