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审计组实施审计后,就审计工作情况和审计结果向派出单位提交的书面报告。如何真实、客观地反映被审计人员任期内工作实绩、揭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准确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工作业绩,为审计成果应用者提供决策依据,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目标,也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必须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就高校内部审计如何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谈点认识。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撰写原则
一、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基本格式包括:标题、主送单位、前言、正文,发文单位、发文日期等。
(一)标题:包括被审计部门名称、被审计人员姓名、主要审计事项
(二)主送单位:审计派出部门
(三)正文
1.引言(审计任务说明)。包括:执行审计的依据,被审计单位(部门)名称、被审计人员姓名、审计范围、内容、方式、时间以及有关简要情况;
2.基本情况。包括被审计人员所在单位(部门)基本情况和审计基本情况两部分,这两部分应分段叙述。被审计人员及部门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被审计人员姓名、职务、任职时间、任职期间具体分管的有关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事项等基本内容。审计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任职期间完成的教学任务指标的审计、重大决策的审计、国有资产的完好率、教学设备(施)的利用率、被审计部门和领导人员遵守财经法纪的情况的审计等。
3.审计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三类情况:一类是违法违纪问题,二类是不合理、不规范的问题;三类是被审计人员存在的问题。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应分门别类给与具体揭示,包括问题的事实、产生原因、违纪违法违规的具体内容和造成的影响、后果。
4.审计评价。应根据被审计人员的不同经济责任确定评价重点,评价时尽可能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一般应抓住任职期间的主要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对存地的问题要界定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5.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认为需要依法处理的,应提出处理意见和审计建议。
(四)其他:如发文单位、发文日期、抄送单位(部门)
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撰写原则
1.重点性原则。高校组织机构比较复杂,对经营目标和仅有教学科研行政管理职能的院系领导,经济责任的重点有较大差异,因此,要选择最能充分证明经济责任的主要事项充实审计报告。
2.客观性原则。界定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应尽量使用量化指标和对比的方式来说明被审计单位(部门)的教学科研指标和经营目标,用写实的手法来反映联合办学、对外投资等方面的情况,切忌在无审计依据的情况下随意评价。
3.谨慎性原则。审计人员要具有风险意识,对可能发生的审计风险,应当有所防范,职业判断一定要慎之又慎。
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撰写步骤
1.整理分析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审计人员要将审计证据整理、筛选、核实事实,按问题性质及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组归类,选择符合审计目的的、有价值的证据资料,做为撰写审计报告的基础。
2.编写报告提纲。为了保证审计报告质量,全面反映审计组对审计结果的意见,撰写审计报告前须经全体参审人员讨论并编提纲。
3.撰写审计报告初稿。审计报告可以由一个人执笔,也可以多人分工撰写,并指定专人汇总,初稿完成后,交由审计组充分讨论,修改完善,集体认定。
4.沟通审计发现。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客体的特殊性,为减少风险,在初稿拟定后,应将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与受托部门领导交换意见。
5.征求意见。为确保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计报告在报送受托部门领导前,应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部门)的意见,对被审计单位(部门)提出的意见,应慎重考虑。
四、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强化风险意识。一是审计小组在给被审计单位(部门)和领导送达审计通知书的同时,应要求被审计单位(部
门)和领导做出书面承诺,提供真实完整的的会计资料。二是为使写进审计报告的材料即真实可靠又符合题意,审计人员要对整理分类的材料反复进行分析、鉴别和确认,使写入报告的材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责任分明。三是审计报告的遣词造句要谨慎、简洁、易读,不说过头的话和模棱两可的话,多用直言义,少用婉言义,不用“大致”、“可能”等不确定的词,减少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2.注意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责任界定问题。要认真做到几个严格区分:一是要分即任和前任的责任。审计中一定要分析经济业务发生的起因,注意把前任领导的遗留问题和现任领导任职期内发生的问题加以区分。二是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有的问题是一般工作人员造成的,领导只负主管责任,有的问题是领导直接经手或亲自指挥别人做的领导应负直接责任。三是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经济责任审计中,对由于政策变化和不可预见的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一定要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实事求是地反映领导干部个人的责任。四是区分改革及工作中的失误和有意钻政策空求,弄虚作假,谋取私利的界限,对以改革为名,行徇私舞弊谋取小集团(部门)利益的,一定要大胆揭露,建议有关部门严肃追究责任。
3.要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一是经济责任审计是“受托”审计,对于高校来说,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必须经单位主要领导委托或由组织、人事部门委托后,审计部门方能实施审计。二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客体是特定的“人”——单位(部门)领导人,在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思想应该是紧扣“经济”,突出“责任”。三是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时间跨度较长,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任职期限一致,涉及审计业务范围较宽,在审计实施方案中,要明确时间的界限,具体到年月日。
4.审计评价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作为重要的审计实体,在规定要素、内容齐备的前提下,应突出被审计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职权的问题,按照性质由重到轻,损失危害由大到小,金额由多到少顺序排列,既不能将经济责任与被审计单位违反财经法规问题割裂开来,也不能将违反国家财经政策法规行为事无巨细统统与个人经济责任挂钩,应以经济责任为标志,以影响大、辐射面广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和审计风险性的问题为基点,归集审计数据和事实,增强审计证据充分性和相关性,增进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说服力。
(作者单位:新疆教育学院)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撰写原则
一、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基本格式包括:标题、主送单位、前言、正文,发文单位、发文日期等。
(一)标题:包括被审计部门名称、被审计人员姓名、主要审计事项
(二)主送单位:审计派出部门
(三)正文
1.引言(审计任务说明)。包括:执行审计的依据,被审计单位(部门)名称、被审计人员姓名、审计范围、内容、方式、时间以及有关简要情况;
2.基本情况。包括被审计人员所在单位(部门)基本情况和审计基本情况两部分,这两部分应分段叙述。被审计人员及部门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被审计人员姓名、职务、任职时间、任职期间具体分管的有关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事项等基本内容。审计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任职期间完成的教学任务指标的审计、重大决策的审计、国有资产的完好率、教学设备(施)的利用率、被审计部门和领导人员遵守财经法纪的情况的审计等。
3.审计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三类情况:一类是违法违纪问题,二类是不合理、不规范的问题;三类是被审计人员存在的问题。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应分门别类给与具体揭示,包括问题的事实、产生原因、违纪违法违规的具体内容和造成的影响、后果。
4.审计评价。应根据被审计人员的不同经济责任确定评价重点,评价时尽可能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一般应抓住任职期间的主要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对存地的问题要界定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5.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认为需要依法处理的,应提出处理意见和审计建议。
(四)其他:如发文单位、发文日期、抄送单位(部门)
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撰写原则
1.重点性原则。高校组织机构比较复杂,对经营目标和仅有教学科研行政管理职能的院系领导,经济责任的重点有较大差异,因此,要选择最能充分证明经济责任的主要事项充实审计报告。
2.客观性原则。界定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应尽量使用量化指标和对比的方式来说明被审计单位(部门)的教学科研指标和经营目标,用写实的手法来反映联合办学、对外投资等方面的情况,切忌在无审计依据的情况下随意评价。
3.谨慎性原则。审计人员要具有风险意识,对可能发生的审计风险,应当有所防范,职业判断一定要慎之又慎。
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撰写步骤
1.整理分析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审计人员要将审计证据整理、筛选、核实事实,按问题性质及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组归类,选择符合审计目的的、有价值的证据资料,做为撰写审计报告的基础。
2.编写报告提纲。为了保证审计报告质量,全面反映审计组对审计结果的意见,撰写审计报告前须经全体参审人员讨论并编提纲。
3.撰写审计报告初稿。审计报告可以由一个人执笔,也可以多人分工撰写,并指定专人汇总,初稿完成后,交由审计组充分讨论,修改完善,集体认定。
4.沟通审计发现。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客体的特殊性,为减少风险,在初稿拟定后,应将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与受托部门领导交换意见。
5.征求意见。为确保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计报告在报送受托部门领导前,应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部门)的意见,对被审计单位(部门)提出的意见,应慎重考虑。
四、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强化风险意识。一是审计小组在给被审计单位(部门)和领导送达审计通知书的同时,应要求被审计单位(部
门)和领导做出书面承诺,提供真实完整的的会计资料。二是为使写进审计报告的材料即真实可靠又符合题意,审计人员要对整理分类的材料反复进行分析、鉴别和确认,使写入报告的材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责任分明。三是审计报告的遣词造句要谨慎、简洁、易读,不说过头的话和模棱两可的话,多用直言义,少用婉言义,不用“大致”、“可能”等不确定的词,减少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2.注意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责任界定问题。要认真做到几个严格区分:一是要分即任和前任的责任。审计中一定要分析经济业务发生的起因,注意把前任领导的遗留问题和现任领导任职期内发生的问题加以区分。二是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有的问题是一般工作人员造成的,领导只负主管责任,有的问题是领导直接经手或亲自指挥别人做的领导应负直接责任。三是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经济责任审计中,对由于政策变化和不可预见的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一定要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实事求是地反映领导干部个人的责任。四是区分改革及工作中的失误和有意钻政策空求,弄虚作假,谋取私利的界限,对以改革为名,行徇私舞弊谋取小集团(部门)利益的,一定要大胆揭露,建议有关部门严肃追究责任。
3.要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一是经济责任审计是“受托”审计,对于高校来说,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必须经单位主要领导委托或由组织、人事部门委托后,审计部门方能实施审计。二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客体是特定的“人”——单位(部门)领导人,在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思想应该是紧扣“经济”,突出“责任”。三是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时间跨度较长,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任职期限一致,涉及审计业务范围较宽,在审计实施方案中,要明确时间的界限,具体到年月日。
4.审计评价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作为重要的审计实体,在规定要素、内容齐备的前提下,应突出被审计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职权的问题,按照性质由重到轻,损失危害由大到小,金额由多到少顺序排列,既不能将经济责任与被审计单位违反财经法规问题割裂开来,也不能将违反国家财经政策法规行为事无巨细统统与个人经济责任挂钩,应以经济责任为标志,以影响大、辐射面广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和审计风险性的问题为基点,归集审计数据和事实,增强审计证据充分性和相关性,增进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说服力。
(作者单位:新疆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