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以来,很多教师都喜欢上公开课,并努力在公开课教学中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但我发现,个别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在公开课教学中作“秀”,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公开课实效性不容乐观。那么,怎样上公开课才能既“秀外”又“慧中”呢?我通过近几年自己上公开课的经历和听课的感受,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一、教学起点既要课前预设,更应适时调整
案例(一):“时、分的认识”
教师出示钟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要求逐一回答下列问题:1.钟面上有多少大格?(12大格)2.每个大格中有几个小格?(5个小格)3.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教师带着学生5格5格地数,一直数到60)4.钟面上除了格子还有什么?(教师介绍时针、分针)
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早就已经知道了这些知识,高高举起的手却都没有被教师“看”到,于是开始做小动作了。课后,该教师说:“我原来以为学生只知道一些简单的钟表知识,没想到学生知道了这么多。”看得出来,该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已经有所考虑了,但因为是公开课,可能考虑更多的是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流畅性,所以当学生把手高高举起的时候,教师就“没看见”了。是真的没看见吗?显然不是,是教师不敢叫学生回答,正如该教师在反思中写的一样:“学生把我要讲的都讲了,我讲什么?”真的没有东西讲了吗?我对这堂课进行了重新设计。如下:
师:今天,我们学习钟表的知识,对于这个知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钟面上长的指针叫分针,短的叫时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生:钟面上有12大格。(教师引导学生数钟面上的大格数)
生:老师,我知道每个大格中有5个小格。(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小格数)
生: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呢?(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
……
在公开课教学中,教师该怎么做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起点,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而又不失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呢?
1.应该充分作好课前预设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为此,教师在上公开课之前,应先问自己:关于这个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同时,可以通过课前访谈、课前练习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然后开展教学设计。
2.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
鉴于对学生学习起点的认识,教师应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如上述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地把已经知道的有关钟表的知识先说出来,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开展课堂研究,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3.教师要善于突破教材的局限
注重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教师还必须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知识的网络结构,才能有效地驾驭教材。
二、情境创设既要考虑学生需求,更应考虑教学实际
案例(二):“认识乘法”
教师在课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
生: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小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生: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
生: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
生: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的跳动着。
生: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还是在啄虫子?
……
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又有新的发现……一堂数学课成了看图说话课。
课改以来,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公开课更是如此,似乎没有情境的公开课就不是好课。如案例(二)中,教师不停地问“还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和教学无关的信息上,从而使公开课显得“花俏”且“空洞”。为此,我对该课进行了重新设计。
师(出示情境图后):图上有几种动物?
生:2种,鸡和兔。
师:它们是怎样站立的?
生:兔是每2只站在一起,鸡是每3只站成一堆。
接着引导学生2只2只地数小兔、3只3只地数小鸡,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求小兔和小鸡各有多少只。最后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初步感知“几个几”的生活现象,为接下来学习乘法的含义做必要的准备。
我认为,公开课中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情境要为教学服务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开展教学,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但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如教学“8、7、6加几”时,教师可以直接提问:“你能用8、7、6三个数字编一些加法算式吗?”这样不但节省了课堂时间,而且能很快进入教学主题。
2.创设情境必须目的明确
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数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如案例(二)中,就是因为教师反复地问“你还发现了什么”,这个指向不明的问题,最终使学生的回答犹如天马行空一般不着边际。而重新设计后的情境创设,目的就非常明确,教师提出的问题把学生引导到主题上了。
3.不同的学生要创设不同的情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
4.情境要注意时代性
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智力发展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创设的情境也应该符合时代的要求。
三、练习设计既要发展思维,更应注重知识巩固
案例(三):“8的组成”
学习“8的分合”后,为了帮助学生记忆8的分合,教师将1~7七张数字卡片发给学生,学生依次拿着卡片跑到前面说:“我是x,我的朋友在哪里?”下面的某个学生就跑上来,说:“你的朋友在这里,x和x组成8。”然后两人握手拥抱。这样下来,七八分钟已悄然流逝,很多没有发到卡片的学生已经对与自己无关的“表演”不感兴趣了,自顾自得忙起别的事情来。
案例(四):“分数的初步认识”
在认识了分数之后,教师安排了这样的练习:1/2 1/4。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根本无法回答,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画图形来解答。可是,有的学生不会画,有的学生把单位“1”画的一个大一个小,有的画出了图形但是不会计算……
练习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新颖、活泼的练习形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参与的热情。一个恰当的练习还可以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1.练习设计应注重趣味性,更应关注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教师可以将练习中呆板枯燥的题目,用一个童话故事串联起来,或通过游戏等方式增加练习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但是,教师必须要明确的是:练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知识,切不可为了“形式”而忘了“实质”。如案例(三)中的练习设计,用“找朋友”的形式来巩固“8的分合”,不但练习面窄,而且就为了练几句分合,让学生跑上跑下,记一堆与学习内容无关的话,耗费了宝贵的时间,冲淡了数学味,还不如设计“对口令”“听数伸指”等简单易行的游戏形式效果好。
2.练习设计应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数学练习设计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
3.练习设计应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注重开放性
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用三根小棒,你能摆出哪些图形?数一数,有几个角?”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练习,因为摆的方法不同,所以摆出角的个数就不同,既可以摆出平面图形,还可以摆出立体图形。通过这道题的练习,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如果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那么公开课就应当是一门精致的艺术,就好比是一台“戏”,内核应当是火热的,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外表应当是活泼的,吸引学生置身其中。她需要鲜花和掌声,更需要对艺术本质的追求。让我们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基础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从而使数学公开课也能“秀外慧中”吧!
(责编 蓝 天)
一、教学起点既要课前预设,更应适时调整
案例(一):“时、分的认识”
教师出示钟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要求逐一回答下列问题:1.钟面上有多少大格?(12大格)2.每个大格中有几个小格?(5个小格)3.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教师带着学生5格5格地数,一直数到60)4.钟面上除了格子还有什么?(教师介绍时针、分针)
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早就已经知道了这些知识,高高举起的手却都没有被教师“看”到,于是开始做小动作了。课后,该教师说:“我原来以为学生只知道一些简单的钟表知识,没想到学生知道了这么多。”看得出来,该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已经有所考虑了,但因为是公开课,可能考虑更多的是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流畅性,所以当学生把手高高举起的时候,教师就“没看见”了。是真的没看见吗?显然不是,是教师不敢叫学生回答,正如该教师在反思中写的一样:“学生把我要讲的都讲了,我讲什么?”真的没有东西讲了吗?我对这堂课进行了重新设计。如下:
师:今天,我们学习钟表的知识,对于这个知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钟面上长的指针叫分针,短的叫时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生:钟面上有12大格。(教师引导学生数钟面上的大格数)
生:老师,我知道每个大格中有5个小格。(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小格数)
生: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呢?(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
……
在公开课教学中,教师该怎么做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起点,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而又不失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呢?
1.应该充分作好课前预设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为此,教师在上公开课之前,应先问自己:关于这个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同时,可以通过课前访谈、课前练习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然后开展教学设计。
2.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
鉴于对学生学习起点的认识,教师应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如上述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地把已经知道的有关钟表的知识先说出来,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开展课堂研究,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3.教师要善于突破教材的局限
注重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教师还必须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知识的网络结构,才能有效地驾驭教材。
二、情境创设既要考虑学生需求,更应考虑教学实际
案例(二):“认识乘法”
教师在课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
生: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小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生: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
生: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
生: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的跳动着。
生: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还是在啄虫子?
……
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又有新的发现……一堂数学课成了看图说话课。
课改以来,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公开课更是如此,似乎没有情境的公开课就不是好课。如案例(二)中,教师不停地问“还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和教学无关的信息上,从而使公开课显得“花俏”且“空洞”。为此,我对该课进行了重新设计。
师(出示情境图后):图上有几种动物?
生:2种,鸡和兔。
师:它们是怎样站立的?
生:兔是每2只站在一起,鸡是每3只站成一堆。
接着引导学生2只2只地数小兔、3只3只地数小鸡,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求小兔和小鸡各有多少只。最后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初步感知“几个几”的生活现象,为接下来学习乘法的含义做必要的准备。
我认为,公开课中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情境要为教学服务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开展教学,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但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如教学“8、7、6加几”时,教师可以直接提问:“你能用8、7、6三个数字编一些加法算式吗?”这样不但节省了课堂时间,而且能很快进入教学主题。
2.创设情境必须目的明确
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数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如案例(二)中,就是因为教师反复地问“你还发现了什么”,这个指向不明的问题,最终使学生的回答犹如天马行空一般不着边际。而重新设计后的情境创设,目的就非常明确,教师提出的问题把学生引导到主题上了。
3.不同的学生要创设不同的情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
4.情境要注意时代性
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智力发展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创设的情境也应该符合时代的要求。
三、练习设计既要发展思维,更应注重知识巩固
案例(三):“8的组成”
学习“8的分合”后,为了帮助学生记忆8的分合,教师将1~7七张数字卡片发给学生,学生依次拿着卡片跑到前面说:“我是x,我的朋友在哪里?”下面的某个学生就跑上来,说:“你的朋友在这里,x和x组成8。”然后两人握手拥抱。这样下来,七八分钟已悄然流逝,很多没有发到卡片的学生已经对与自己无关的“表演”不感兴趣了,自顾自得忙起别的事情来。
案例(四):“分数的初步认识”
在认识了分数之后,教师安排了这样的练习:1/2 1/4。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根本无法回答,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画图形来解答。可是,有的学生不会画,有的学生把单位“1”画的一个大一个小,有的画出了图形但是不会计算……
练习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新颖、活泼的练习形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参与的热情。一个恰当的练习还可以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1.练习设计应注重趣味性,更应关注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教师可以将练习中呆板枯燥的题目,用一个童话故事串联起来,或通过游戏等方式增加练习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但是,教师必须要明确的是:练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知识,切不可为了“形式”而忘了“实质”。如案例(三)中的练习设计,用“找朋友”的形式来巩固“8的分合”,不但练习面窄,而且就为了练几句分合,让学生跑上跑下,记一堆与学习内容无关的话,耗费了宝贵的时间,冲淡了数学味,还不如设计“对口令”“听数伸指”等简单易行的游戏形式效果好。
2.练习设计应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数学练习设计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
3.练习设计应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注重开放性
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用三根小棒,你能摆出哪些图形?数一数,有几个角?”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练习,因为摆的方法不同,所以摆出角的个数就不同,既可以摆出平面图形,还可以摆出立体图形。通过这道题的练习,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如果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那么公开课就应当是一门精致的艺术,就好比是一台“戏”,内核应当是火热的,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外表应当是活泼的,吸引学生置身其中。她需要鲜花和掌声,更需要对艺术本质的追求。让我们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基础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从而使数学公开课也能“秀外慧中”吧!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