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老何今年56岁,身高1米75,体重93千克,腰围110厘米,是个典型的“将军肚”。平时工作忙,应酬多,喜食肥肉,少运动。半年前因头昏、乏力、心累就诊,医生诊断老何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中度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和轻度心肌供血不足,CT显示腹内脂肪158平方厘米(正常小于100平方厘米)。
老何虽然每天吃的药有一大把,但仍感精神不济。在医生的建议下,老何开始减少应酬,少喝酒,少吃肥肉;上下班由原来的开车改为快步行(单程约45分钟);每周两次游泳,每次1小时。5个月后,老何体重75.5千克,腰围98厘米,腹内脂肪108平方厘米,仅服1片降压药,血糖、血脂、血压、尿酸控制达标,以前的不适症状已明显缓解。老何深有感触地说:“真是生命在于运动啊!”
走在大街上,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同样是肥胖,有的人全身都胖,有的人主要是腰腹部肥胖,也就是俗称的“将军肚”。有的人认为,有“将军肚”的人才显得富态、有气派。殊不知,这是一种病态。“将军肚”体形在医学上称为腹型肥胖,是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一种。
腹型肥胖的心血管危害更大
随着对肥胖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并非所有的肥胖都易导致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患,也并非是肥胖的程度越高,这些疾病的发生率越高。临床观察发现,以腹型肥胖为主的患者较之全身肥胖患者,其心血管危害更大,因此认为,脂肪分布才是重要的因素。过量的内脏脂肪与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高尿酸血症、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疾病。
专家们还认为,尽管中国人的体重指数相对较低,但是身体脂肪含量比欧美人高,且大多囤积于腰腹部。因此,中国人腹型肥胖的比例比欧美人高,与其他种族相比,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因肥胖而死亡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因此,目前认为,腹型肥胖是人类的健康杀手。近年来,医学界把腹型肥胖/肥胖、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当中具备任何三项异常称为代谢综合征。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将腹型肥胖列为诊断代谢综合征的必备前提。
CT和磁共振是检测腹部脂肪的金标准
那么,达到什么标准才是腹型肥胖呢?目前常用的诊断肥胖的指标有体重指数、腰围和腰臀比(腰围与臀围之比)。体重指数只能反映体重和身高的比例,对于肌肉发达和骨骼粗大的人来说不能体现肥胖程度,还有一部分体重指数正常而脂肪含量较高、尤其是腹内脂肪增多的人容易被忽略掉。
如今,腰围和腰臀比常被用于诊断腹型肥胖,其中,腰围标准更适于检测腹型肥胖。
* 腰围(亚太地区及中国):男性>90公分(2尺7),女性>80公分(2尺4)
* 腰臀比:男性>0.90,女性>0.85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体表参数虽然简便易行,但仅能初步反映腹部肥胖的体形,不能准确反映腹内脂肪的堆积情况。因为一个腰围95公分的中老年男性,与一个腰围相同的年轻男性相比,会有更多的脂肪沉积在内脏,而很多中年妇女则表现为腹壁皮下脂肪的增多。鉴于此,近年来一些影像学的手段,如B超、CT和磁共振因其能够较精确的反映出腹部脂肪的分布而被逐渐应用于临床检测和人群调查,其中,CT和磁共振被认为是目前检测腹部脂肪的金标准方法。
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腹型肥胖的关键
在了解到腹型肥胖的危害之后,我们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首先,我们来看看腹型肥胖是如何形成的。长期摄入过量富含油脂的食品(动物性脂肪、油炸食品)、高碳水化合物(淀粉类、甜食、含糖饮料),大量饮酒等均可导致脂肪合成增加,尤其是近年来国人高热量食物摄入较20年前大大增加,成为肥胖和超重猛增的原因之一。步入中年后基础代谢率降低,运动减少,久坐不动,尤其是很多人晚饭后长时间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长时间上网等均容易导致腹型肥胖的形成。因此,要告别“将军肚”必须以生活方式的改善为前提。
在饮食上,要适当控制总热量,少食多餐,少吃甜食、淀粉类食物、动物脂肪和油炸食品,适当增加粗纤维膳食(蔬菜、红薯、小米、玉米)的比例。少饮酒,尤其是啤酒。
在饮食控制的同时,坚持一定强度和频度的体育锻炼十分重要。快步走、跑步、跳舞、游泳、爬楼梯等有氧健身运动可加速新陈代谢,使脂肪分解加快。由于餐后运动以消耗食物中生成的葡萄糖为主,使多余的糖分不能转化为脂肪堆积起来。因此,锻炼时间可安排在晚饭半小时后,如有条件应增加一次晨练。每次运动不少于30分钟,心率增加20~30次∕分。此外,尽量减少坐姿持续时间,能站着完成的事,就别坐着做,这对减少脂肪堆积在腹部有一定作用。坚持腹部按摩还有一定的促进腹部脂肪动员的作用。
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善外,一些药物对于减少腹内脂肪的堆积,促进腹内脂肪向皮下脂肪转移也有一定的作用。如噻唑烷二酮、双胍类降糖药,部分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替米沙坦,还有大麻素受体阻断剂等都逐渐被临床证实具有减少腹内脂肪的作用。
老何今年56岁,身高1米75,体重93千克,腰围110厘米,是个典型的“将军肚”。平时工作忙,应酬多,喜食肥肉,少运动。半年前因头昏、乏力、心累就诊,医生诊断老何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中度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和轻度心肌供血不足,CT显示腹内脂肪158平方厘米(正常小于100平方厘米)。
老何虽然每天吃的药有一大把,但仍感精神不济。在医生的建议下,老何开始减少应酬,少喝酒,少吃肥肉;上下班由原来的开车改为快步行(单程约45分钟);每周两次游泳,每次1小时。5个月后,老何体重75.5千克,腰围98厘米,腹内脂肪108平方厘米,仅服1片降压药,血糖、血脂、血压、尿酸控制达标,以前的不适症状已明显缓解。老何深有感触地说:“真是生命在于运动啊!”
走在大街上,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同样是肥胖,有的人全身都胖,有的人主要是腰腹部肥胖,也就是俗称的“将军肚”。有的人认为,有“将军肚”的人才显得富态、有气派。殊不知,这是一种病态。“将军肚”体形在医学上称为腹型肥胖,是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一种。
腹型肥胖的心血管危害更大
随着对肥胖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并非所有的肥胖都易导致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患,也并非是肥胖的程度越高,这些疾病的发生率越高。临床观察发现,以腹型肥胖为主的患者较之全身肥胖患者,其心血管危害更大,因此认为,脂肪分布才是重要的因素。过量的内脏脂肪与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高尿酸血症、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疾病。
专家们还认为,尽管中国人的体重指数相对较低,但是身体脂肪含量比欧美人高,且大多囤积于腰腹部。因此,中国人腹型肥胖的比例比欧美人高,与其他种族相比,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因肥胖而死亡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因此,目前认为,腹型肥胖是人类的健康杀手。近年来,医学界把腹型肥胖/肥胖、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当中具备任何三项异常称为代谢综合征。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将腹型肥胖列为诊断代谢综合征的必备前提。
CT和磁共振是检测腹部脂肪的金标准
那么,达到什么标准才是腹型肥胖呢?目前常用的诊断肥胖的指标有体重指数、腰围和腰臀比(腰围与臀围之比)。体重指数只能反映体重和身高的比例,对于肌肉发达和骨骼粗大的人来说不能体现肥胖程度,还有一部分体重指数正常而脂肪含量较高、尤其是腹内脂肪增多的人容易被忽略掉。
如今,腰围和腰臀比常被用于诊断腹型肥胖,其中,腰围标准更适于检测腹型肥胖。
* 腰围(亚太地区及中国):男性>90公分(2尺7),女性>80公分(2尺4)
* 腰臀比:男性>0.90,女性>0.85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体表参数虽然简便易行,但仅能初步反映腹部肥胖的体形,不能准确反映腹内脂肪的堆积情况。因为一个腰围95公分的中老年男性,与一个腰围相同的年轻男性相比,会有更多的脂肪沉积在内脏,而很多中年妇女则表现为腹壁皮下脂肪的增多。鉴于此,近年来一些影像学的手段,如B超、CT和磁共振因其能够较精确的反映出腹部脂肪的分布而被逐渐应用于临床检测和人群调查,其中,CT和磁共振被认为是目前检测腹部脂肪的金标准方法。
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腹型肥胖的关键
在了解到腹型肥胖的危害之后,我们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首先,我们来看看腹型肥胖是如何形成的。长期摄入过量富含油脂的食品(动物性脂肪、油炸食品)、高碳水化合物(淀粉类、甜食、含糖饮料),大量饮酒等均可导致脂肪合成增加,尤其是近年来国人高热量食物摄入较20年前大大增加,成为肥胖和超重猛增的原因之一。步入中年后基础代谢率降低,运动减少,久坐不动,尤其是很多人晚饭后长时间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长时间上网等均容易导致腹型肥胖的形成。因此,要告别“将军肚”必须以生活方式的改善为前提。
在饮食上,要适当控制总热量,少食多餐,少吃甜食、淀粉类食物、动物脂肪和油炸食品,适当增加粗纤维膳食(蔬菜、红薯、小米、玉米)的比例。少饮酒,尤其是啤酒。
在饮食控制的同时,坚持一定强度和频度的体育锻炼十分重要。快步走、跑步、跳舞、游泳、爬楼梯等有氧健身运动可加速新陈代谢,使脂肪分解加快。由于餐后运动以消耗食物中生成的葡萄糖为主,使多余的糖分不能转化为脂肪堆积起来。因此,锻炼时间可安排在晚饭半小时后,如有条件应增加一次晨练。每次运动不少于30分钟,心率增加20~30次∕分。此外,尽量减少坐姿持续时间,能站着完成的事,就别坐着做,这对减少脂肪堆积在腹部有一定作用。坚持腹部按摩还有一定的促进腹部脂肪动员的作用。
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善外,一些药物对于减少腹内脂肪的堆积,促进腹内脂肪向皮下脂肪转移也有一定的作用。如噻唑烷二酮、双胍类降糖药,部分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替米沙坦,还有大麻素受体阻断剂等都逐渐被临床证实具有减少腹内脂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