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谨慎地经常将研究结果和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在我国新一轮的是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了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反馈信息,反观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客观地诊断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不断完善与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关键词】反思教师反思反思方法
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的培养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师范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了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反馈信息,反观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客观地诊断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不断完善与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教师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谨慎地经常将研究结果和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并由此达到三个目的:(1)对各种教学的活动的背景有新的理解。(2)对教师自身和教学活动的文化环境有新的理解。(3)對关于教学的一些想当然的假设有新的理解。
教师通过反思,采取各种措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最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当教师在某一教学活动中采取某一教学方法或解决某个问题,而取得较好的效果时,这说明这次的成功是对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发展和完善。在下一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和提高。这样,上一次的反思行为及结果为下一次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并依次循环下去,不断取得有效成果。由此可见,反思不仅对某一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效,为下次的教学活动提供经验和帮助,而且还能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一、在读书中警省自我
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书读多了,知识结构与视野开阔了,就能更全面、深刻地看待问题,而不会局限在教学实践的表面效果。只有当教师获得越来越多的与以往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新知识,并对其有深刻的理解、感悟、认同时,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教育的不适,才能以批判的态度反思个人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才更容易提高个人的自我意识。从而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广泛捕捉、获取有关的信息,经过甄别,将其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促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产生变化。进而在反思判断时多一双眼睛、多一些参考、少走一些弯路。
二、在教学实践中检查自我
课堂教学是教学实践的主渠道,对教学进行反思,必须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省,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反思。1.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就是思考教学各环节的合理性,对教学策略选择的有效性、优化性等方面进行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感、德育等目标)制定地是否科学;教学方法(主要是合作实验探究法)是否能真正促使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怎样突出教学重点;如何克服难点等。2.课中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主要是检查教学实施与课前设计是否吻合,为什么出现偏差,采取哪些补救措施,效果如何。对教学过程的再设计,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3.课后反思:课后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各个环节的实施效果如何。如:情景的创设是否既激发了兴趣又自然引入了新知;实验中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可以避免;为什么学生看似讨论热烈却抓不住问题的实质,给学生的提示该掌握怎样的分寸,才能既起到引导作用又不至于让传统教学牵着学生走;面对课堂几十个学生怎样体现因材施教,怎样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类似问题都值得反思。反思总结可以多种形式呈现,如:教学日志、教学案例、反思随笔等。
三、在交流与观摩中反观自我
教学反思不仅是一种个体行为,也是一种群体行为,在集体的交流与思维碰撞中反观自我,提升自我。交流反思可以从多角度切入:1. “小组头脑风暴”反思法:不同教师,由于工作经历、教学风格、特长爱好、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恰恰是交流反思的宝贵资源。同事间相互听课、评课,组织教研论坛或教研沙龙,畅所欲言,共同研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 “病理诊断”反思法:对“病理”的研究就是重在挖掘各种教学问题背后隐藏的教学理念的误区。首先,大家一起收集各种学与教的病历,然后以聚类分析的方法找出各种典型类型。其次,对不同类型的教学病历进行归因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观念。最后,提出解决教学病理的教学对策。3.观摩研讨反思法:无论是名师的示范课,还是同事的研究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结果,肯定有许多可取之处,我们可以细心体会,用心揣摩,我们可以以此为“参照物”,反观对照自己的教学,找出差距,扬长补短。类似的方法很多,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提高自我教学反思能力。
四、在反馈评价中审视自我
反馈评价包括教师自我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同事评价和学生评价等。这些评价,有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为教师的反思提供较为客观的信息。因此,教师应正确对待各种评价,尊重他人,特别是来自学生的“逆言”,将其看作是准确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并促使自身进步的大好机会。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创造力。
有些教师对教学反思的作用认识不足,甚至产生畏难情绪,感到无从下笔,实际上反思不应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一节课下来,静心梳理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哪些得失,哪怕是课堂上一个经典的点评或一个小小的引导失误,都可以作为反思的内容,教师不断记录自己教学的所想、所感、所悟,这对以后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记录的资料不仅可以为事后回顾,反思专业历程提供基本的原始素材,而且叙述过程本身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教学经历予以归纳、概括、反思、评价和再理解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8
[2]鲁兴树.潘莉.试论进行教学发生的条件[J].上海教育科研,2004.(6).
[3]李玲.陈静. 论杜威的反思性思维及反思性教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5-26.
[4]埃瓦尔德•特尔哈特.建构主义与教学(一、二、三)[J].张桂春译.外国教育资料,2000(3)(4)(5).
[5]高 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J].外国教育资料,1998(1).
[6]莫 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王艳丽.当代教育科学[J]2007.(3-4):120-121.
[8]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关键词】反思教师反思反思方法
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的培养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师范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了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反馈信息,反观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客观地诊断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不断完善与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教师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谨慎地经常将研究结果和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并由此达到三个目的:(1)对各种教学的活动的背景有新的理解。(2)对教师自身和教学活动的文化环境有新的理解。(3)對关于教学的一些想当然的假设有新的理解。
教师通过反思,采取各种措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最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当教师在某一教学活动中采取某一教学方法或解决某个问题,而取得较好的效果时,这说明这次的成功是对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发展和完善。在下一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和提高。这样,上一次的反思行为及结果为下一次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并依次循环下去,不断取得有效成果。由此可见,反思不仅对某一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效,为下次的教学活动提供经验和帮助,而且还能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一、在读书中警省自我
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书读多了,知识结构与视野开阔了,就能更全面、深刻地看待问题,而不会局限在教学实践的表面效果。只有当教师获得越来越多的与以往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新知识,并对其有深刻的理解、感悟、认同时,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教育的不适,才能以批判的态度反思个人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才更容易提高个人的自我意识。从而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广泛捕捉、获取有关的信息,经过甄别,将其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促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产生变化。进而在反思判断时多一双眼睛、多一些参考、少走一些弯路。
二、在教学实践中检查自我
课堂教学是教学实践的主渠道,对教学进行反思,必须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省,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反思。1.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就是思考教学各环节的合理性,对教学策略选择的有效性、优化性等方面进行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感、德育等目标)制定地是否科学;教学方法(主要是合作实验探究法)是否能真正促使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怎样突出教学重点;如何克服难点等。2.课中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主要是检查教学实施与课前设计是否吻合,为什么出现偏差,采取哪些补救措施,效果如何。对教学过程的再设计,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3.课后反思:课后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各个环节的实施效果如何。如:情景的创设是否既激发了兴趣又自然引入了新知;实验中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可以避免;为什么学生看似讨论热烈却抓不住问题的实质,给学生的提示该掌握怎样的分寸,才能既起到引导作用又不至于让传统教学牵着学生走;面对课堂几十个学生怎样体现因材施教,怎样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类似问题都值得反思。反思总结可以多种形式呈现,如:教学日志、教学案例、反思随笔等。
三、在交流与观摩中反观自我
教学反思不仅是一种个体行为,也是一种群体行为,在集体的交流与思维碰撞中反观自我,提升自我。交流反思可以从多角度切入:1. “小组头脑风暴”反思法:不同教师,由于工作经历、教学风格、特长爱好、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恰恰是交流反思的宝贵资源。同事间相互听课、评课,组织教研论坛或教研沙龙,畅所欲言,共同研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 “病理诊断”反思法:对“病理”的研究就是重在挖掘各种教学问题背后隐藏的教学理念的误区。首先,大家一起收集各种学与教的病历,然后以聚类分析的方法找出各种典型类型。其次,对不同类型的教学病历进行归因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观念。最后,提出解决教学病理的教学对策。3.观摩研讨反思法:无论是名师的示范课,还是同事的研究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结果,肯定有许多可取之处,我们可以细心体会,用心揣摩,我们可以以此为“参照物”,反观对照自己的教学,找出差距,扬长补短。类似的方法很多,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提高自我教学反思能力。
四、在反馈评价中审视自我
反馈评价包括教师自我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同事评价和学生评价等。这些评价,有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为教师的反思提供较为客观的信息。因此,教师应正确对待各种评价,尊重他人,特别是来自学生的“逆言”,将其看作是准确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并促使自身进步的大好机会。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创造力。
有些教师对教学反思的作用认识不足,甚至产生畏难情绪,感到无从下笔,实际上反思不应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一节课下来,静心梳理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哪些得失,哪怕是课堂上一个经典的点评或一个小小的引导失误,都可以作为反思的内容,教师不断记录自己教学的所想、所感、所悟,这对以后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记录的资料不仅可以为事后回顾,反思专业历程提供基本的原始素材,而且叙述过程本身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教学经历予以归纳、概括、反思、评价和再理解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8
[2]鲁兴树.潘莉.试论进行教学发生的条件[J].上海教育科研,2004.(6).
[3]李玲.陈静. 论杜威的反思性思维及反思性教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5-26.
[4]埃瓦尔德•特尔哈特.建构主义与教学(一、二、三)[J].张桂春译.外国教育资料,2000(3)(4)(5).
[5]高 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J].外国教育资料,1998(1).
[6]莫 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王艳丽.当代教育科学[J]2007.(3-4):120-121.
[8]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