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思维谈概念建构的基本方法——以“力臂”概念教学为例

来源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r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中直接抛出概念、设置问题谈概念、要求学生背概念、将概念教学边缘化等现象,导致学生学习概念的思维过程形式化;以杠杆力臂概念教学为例.阐述概念教学中基本物理量的建构方法,以逐步渗透科学思维,为概念教学提供思路。
其他文献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是初中物理重点必做实验,也是建立力臂概念的前置实验,实验的目的是在通过实验建立杠杆力臂概念的基础上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当下所有官方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都是将杠杆的实验探究模型设计为一种力臂和“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重合的特殊情况.依据这个模型,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产生“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就是力臂”这个认识误区.作者通过“变直杆为曲杆”并增加一个背景板的方案改进了杠杆平衡教学
由于商标法律制度的局限和当前司法、执法存在的困境,多年来中国的商标恶意抢注和恶意囤积等商标权滥用行为屡禁不止。2019年4月修正的新《商标法》增加了第4条和第68条,力图从商标注册规范化的角度限制商标权滥用的可能。但这些规定的具体适用尚不明确,相关适配机制还未完善。从新《商标法》颁布之后中国商标申请数量的继续增长来看,该法的修正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商标权的滥用。通过对《商标法》修正所体现的立法意涵及
<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平时用的剪刀、钳子、钓鱼竿等都是一个个不同形状的杠杆.如果巧妙地利用一根硬棒,使用较小的力也可以把5 t的大象抬起来.看来,只要使用合理,就可以利用杠杆实现“四两拨千斤”.知识梳理1杠杆的概念及其五要素在力的作用下,一根可以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为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
期刊
力臂这一概念是初中物理“杠杆”的难点,且没有现成的实验器材帮助学生理解,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传统实验器材加深了对这一概念的误解,并且实验条件局限于力臂恰好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这一种情况.本文介绍了自制教具“加圆杠杆”的设计制作过程及使用方法,此教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力臂的概念,又可以拓展“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条件,使杠杆平衡条件的得出更具有说服力.
文章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杠杆”教学为例,基于深度学习的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应用以及价值与评价五个基本方面设计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知识运用三个环节渗透深度学习的内容,意在使学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看透事物的本质.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物理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难以理解的,通过概念建构的过程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强调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物理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本文以苏教版的物理知识点为案例进行了研究,提出相应的教学完善策略.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生物教师致力于探寻高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此文章以创新为基本点,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原则进行总体解析,并由课前预习、课中导学和课后复习三大阶段,从呈现预习大纲、发布预习作业、导入生物课堂、破解重点难点、展现实验章程、链接课外素材、还原课程内容等多个角度,探寻微课的有效应用策略,为学生搭建优质的学习平台。
本文是一篇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践的文本选自英国学者伊夫林·阿伯特所著的《希腊史》的第十五章。第十五章“皮西特拉图与克利斯提尼”主要讲述了皮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与克利斯提尼宪法改革的历史。本翻译实践报告首先对翻译实践的文本及其作者与翻译实践的意义进行简述,然后详细阐述了本次翻译实践的翻译难点与解决难点的翻译技巧。翻译难点主要包括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词汇层面的翻译难点包括古希腊历史时期的专有名词与
随着信息化课堂建设工作的推进,微课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教学优势逐渐突显,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进入了全面改革阶段,生物作为基础学科,成为高中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项目。在此背景下,本文在了解高中生物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对其教学现状展开了全面分析,并基于微课应用理念,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