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影像学:胎儿医学中的“眼睛”

来源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L6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胎儿医学是一个多学科团队协作平台,在参与胎儿医学平台建设的众多学科中,超声影像学以其安全、方便、经济、实时等优势,成为胎儿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是胎儿医学研究中的"眼睛"。超声诊断技术是产前筛查和诊断胎儿疾病的手段,其作用包括对胎儿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与诊断、胎儿生长发育的超声监测、胎儿宫内储备能力的超声监测、复杂性双胎的超声诊断与监测等。在胎儿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与诊断中,早孕期超声可进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相关指标主要为胎儿颈项透明层(NT)厚度;而产前诊断主要是指胎儿结构畸形的超声诊断,超声检查在胎儿疾病产前筛查领域的作用,已得到充分证实。超声影像学相关的产前诊断,还包括超声引导下胎儿穿刺术及活检术。产前筛查与诊断相关的超声影像学新技术蓬勃发展,包括三维容积超声技术、微血流成像技术、弹性成像技术等。超声在胎儿生长评估和异常生长筛查中起着重要作用。胎儿宫内储备能力的超声监测包括胎儿脐动脉、大脑中动脉、静脉导管等血管多普勒超声及胎儿生物物理评分。复杂性双胎产前超声检查包括对双胎绒毛膜性判断、复杂性双胎规范化检查、诊断和分型等。超声介入技术是对胎儿施行宫内治疗的媒介,涉及的胎儿治疗包括经羊膜腔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笔者拟就胎儿医学平台搭建中,超声影像学的价值及其最新发展现状进行阐述。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资料,6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47例行内镜全层切除术(EFR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结果等。结果:ESD组61例完成内镜手术,1例中转外科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5.08±3
麻醉是临床手术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麻醉的过深或过浅可能给病人带来伤害,因而对麻醉深度的监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脑电是目前检测麻醉深度最有潜力的方法,首先通过滤波等处理方式得到较为纯净的脑电信号,分析时域和频域的特征,计算相应的参数,并将该参数作为前向反馈神经网络的输入参数,选择合适的BP神经网络拟合得到一个能够评价麻醉深度的无量纲常数。使用BP神经网络拟合结果来表征麻醉深度准确率普遍在90%以上,反映了BP神经网络在麻醉深度监测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针对指部脉搏信号检测易受体动和血流灌注影响使信号质量降低的问题,提出耳后脉搏信号检测,该检测位置有运动幅度小、血流灌注稳定、佩戴方便、易隐藏等优点。脉搏传感器使用反射式,且其封装结构通过3D扫描、打印,个人定制为耳廓型,使传感器与检测部位最大程度贴合,从而提高日常生活中脉搏信号检测的稳定性。将同步检测的指部脉搏信号作为参考信号以验证耳后脉搏信号检测系统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耳后与指部脉搏信号之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与线性关系,因此所研制的脉搏信号检测系统稳定可靠,为日常生活中人体健康状态的监护提供一种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