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学科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都有根高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采的取新教學手段,引导学生能积极地对知识进行探究,让学生成大课堂活动的主体,以此帮助学生深层次体会、应用物理知识。问题情境创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发展。鉴于此,本文对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情境;创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1、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物理知识虽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较大关联,但是其本身抽象性比较强,学生经常会在学习中出现听不懂的情况,这也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旷热情不是很高,面对复杂的物理问题,经常会出现逃避、退缩的情况,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提升。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上构建相应的问题情境,能指引学生更加直接、深层次地对物理问题进行剖析,同时问题情境本身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会在探究问题中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就会在物理课堂上表现得更加积极。
2、活跃物理课堂氛围
在过去高中物理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会不停地为学生讲知识点,希望学生能深入理解物理知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感觉课堂学习根枯燥,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不够。创设问题情境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实现思维交互,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以往的课堂沉闷状况,有助于学生学习。
3、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彰学中,教师处于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附属对象,学生很少主动地思考探究,大多是直接“吃现成”,削弱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需要自己去思考探究物理问题,这样学生必须更加自主地学习,这样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路径
1、借助媒体导入
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PPT等形式展示生动形象的物理图片以及通过音频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进而介绍学习背景以导入课题。随着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导,物理课堂教学必将重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个人都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但大多数时候都以无法解释而不了了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生活中的情境为先导,向学生提问,进而由浅入深,解释原理。
例如,在讲解“光的折射现象: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像折断的样子”时,教师可以提问:“谁能用本节课的知识来解释一下雨后的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在教授“地球的自转”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会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信息时代的来临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讲台上精美直观的PPT课件是教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助手,运用多媒体设备的物理教学如虎添翼。
2、联系生活实际
物理学科知识大部分都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物理知识同时也能解决生活中所出现的众多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围绕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于在主观意识引导下进行课堂学习。
例如,在“交变电流”教学中,教师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深入的认识交变电流。电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尤其在装修阶段都会首先布置电路。教师可以以此作为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迁移到生活场景中,回想家中在布置电路是的实际情况。学生开始肯定存有众多疑问,教师要将学生的问题归纳分类,找出普遍性问题做出详细解答。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物理进课堂学习中。
3、融入趣味元素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课堂的整体气氛相对凝重。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物理教材的内容也更为多样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要注重课堂的趣味性,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也要具有趣味性,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知识学习。
例如,在“光的衍射”教学中,由于光的知识具有抽象性特点,因此教师要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足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带着疑问认真观看视频,感受光的真实存在。教师也可以通过在不透光的光屏上进行衍射实验,让课堂活动的形式更加丰富,使教学的形式不断创新,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4、激活学生思维
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所授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先利用语言描述、实物展示、实验、图片、视频等形式营造情境,再由情境中引出问题,引领学生围绕问题认真思考和讨论,助推他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掌握相应的物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过程中,教师先在课件中展示“鸡蛋碰石头”的画面,据此创设情境,由学生猜测结果———鸡蛋碎了,针对现象设问:鸡蛋为什么会碎?使其思考和探讨,将他们的视线转移至力上来,带着疑惑学习新知识。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两两击掌创设情境,随意选取两位同学采访击掌时双手有什么感觉?将会说到“有麻麻的感觉”,然后询问:踢足球射门的瞬间,球飞出去,脚会有什么感觉?回答“脚会痛”,即系设问:静止放在桌面上的水杯,受到桌面对它支持力的同时有没有发生变化?他们知道因为杯子对桌面产生压力而发生形变,使其亲身感受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之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提出物理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义,提出问题:它们有什么关系?鼓励他们踊跃提出个人猜想,一起分析,如:同性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为接下来的科学探究实验做准备。
三、结语
高中物理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在课业压力繁重的高中阶段,也能保有物理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以及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锦甫. 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探析[J]. 人文之友,2019(16):183.
[2] 王祯.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探析[J]. 新课程导学,2019(13):58.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情境;创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1、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物理知识虽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较大关联,但是其本身抽象性比较强,学生经常会在学习中出现听不懂的情况,这也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旷热情不是很高,面对复杂的物理问题,经常会出现逃避、退缩的情况,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提升。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上构建相应的问题情境,能指引学生更加直接、深层次地对物理问题进行剖析,同时问题情境本身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会在探究问题中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就会在物理课堂上表现得更加积极。
2、活跃物理课堂氛围
在过去高中物理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会不停地为学生讲知识点,希望学生能深入理解物理知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感觉课堂学习根枯燥,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不够。创设问题情境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实现思维交互,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以往的课堂沉闷状况,有助于学生学习。
3、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彰学中,教师处于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附属对象,学生很少主动地思考探究,大多是直接“吃现成”,削弱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需要自己去思考探究物理问题,这样学生必须更加自主地学习,这样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路径
1、借助媒体导入
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PPT等形式展示生动形象的物理图片以及通过音频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进而介绍学习背景以导入课题。随着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导,物理课堂教学必将重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个人都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但大多数时候都以无法解释而不了了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生活中的情境为先导,向学生提问,进而由浅入深,解释原理。
例如,在讲解“光的折射现象: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像折断的样子”时,教师可以提问:“谁能用本节课的知识来解释一下雨后的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在教授“地球的自转”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会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信息时代的来临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讲台上精美直观的PPT课件是教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助手,运用多媒体设备的物理教学如虎添翼。
2、联系生活实际
物理学科知识大部分都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物理知识同时也能解决生活中所出现的众多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围绕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于在主观意识引导下进行课堂学习。
例如,在“交变电流”教学中,教师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深入的认识交变电流。电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尤其在装修阶段都会首先布置电路。教师可以以此作为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迁移到生活场景中,回想家中在布置电路是的实际情况。学生开始肯定存有众多疑问,教师要将学生的问题归纳分类,找出普遍性问题做出详细解答。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物理进课堂学习中。
3、融入趣味元素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课堂的整体气氛相对凝重。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物理教材的内容也更为多样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要注重课堂的趣味性,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也要具有趣味性,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知识学习。
例如,在“光的衍射”教学中,由于光的知识具有抽象性特点,因此教师要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足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带着疑问认真观看视频,感受光的真实存在。教师也可以通过在不透光的光屏上进行衍射实验,让课堂活动的形式更加丰富,使教学的形式不断创新,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4、激活学生思维
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所授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先利用语言描述、实物展示、实验、图片、视频等形式营造情境,再由情境中引出问题,引领学生围绕问题认真思考和讨论,助推他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掌握相应的物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过程中,教师先在课件中展示“鸡蛋碰石头”的画面,据此创设情境,由学生猜测结果———鸡蛋碎了,针对现象设问:鸡蛋为什么会碎?使其思考和探讨,将他们的视线转移至力上来,带着疑惑学习新知识。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两两击掌创设情境,随意选取两位同学采访击掌时双手有什么感觉?将会说到“有麻麻的感觉”,然后询问:踢足球射门的瞬间,球飞出去,脚会有什么感觉?回答“脚会痛”,即系设问:静止放在桌面上的水杯,受到桌面对它支持力的同时有没有发生变化?他们知道因为杯子对桌面产生压力而发生形变,使其亲身感受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之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提出物理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义,提出问题:它们有什么关系?鼓励他们踊跃提出个人猜想,一起分析,如:同性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为接下来的科学探究实验做准备。
三、结语
高中物理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在课业压力繁重的高中阶段,也能保有物理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以及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锦甫. 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探析[J]. 人文之友,2019(16):183.
[2] 王祯.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探析[J]. 新课程导学,2019(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