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学生画画不是美术教学的唯一方式,引导学生“说画”对美术教学同样重要。“说画”能够引领学生的感知器官,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能够推进学生的内部消化,提高学生的美术理解,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
[关键词]小学美术;说画;高效课堂
人们常把“美术课”称之为“图画课”。的确,我们很多时候把一堂美术课的重头都放在学生“画”这方面,重在美术技巧、技法的训练,而忽略了“说话”这一环节。其实,“说画”对于学生“绘画”也很重要。新课标强调“美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表达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的提高的过程”。表达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说话”,巧妙地说话,既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也能增加对于“画”的领悟,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绘画”。
一、引领学生的感知器官,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
美术从某一方面来讲,它是“说话”的“产物”,古人把要传递的信息用图形的形式记录下来,而后逐渐演变成单纯的“绘画”。孩子在婴幼时期就开始涂鸦,成人往往难以理解,但孩子却能滔滔不绝地诠释出很多的想法,由此可见孩子的“说”与“画”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时候孩子的“说话”能力高于“绘画”的能力。
例如,在上二年级《画感觉》一课时,由于是低年级的学生,美术技巧技法还比较薄弱,但他们拥有无穷的想象。因此,教师在课堂可以更多地让孩子说自己对于颜色、线条的感受,说别人的画面的表现。和学生多交流,把他们感受到,但是“画”不出来的说出来,教师适时地辅以“画”的表现技法。让孩子在愉快地交流中渗透技法,先从感官上喜欢美术,培养绘画的兴趣。
二、推进学生的内部消化,提高学生的美术理解
美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首要是对于美的理解,技法技巧的掌握是其次。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美的含义,方法就是要教会学生先发现各种各样的美,而后才是理解。通过“说话”的环节,能更好地让学生先发现后理解。
如在上六年级《亲昵》这堂课时,主要就是让学生体会各种亲情的“美”,进而描绘出这种“美”。刚开始,学生欣赏了大量的图片,对人、动物单个形体的塑造有了一定地掌握,但对于画面整体的把握还是一头雾水,表现出来的作业内涵也比较单薄、僵硬,显得比较苍白。教师可以在修改作品环节中改变策略,先让学生说和父母之间的乐事;说和同学、朋友之间的秘事;说和家里宠物间的趣事。学生相互交流,再去看图片,看先前的作业,发现自己画中的不足,进行适当的修改,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画中。这样,学生的画面表现得更具人情味,也更有内涵更温馨。同时也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亲情的美,对于“美”的含义有更进一步地加深。
三、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促进学生的美术创新
儿童欣赏的过程中,会依据自己的理解,对画面产生新的与众不同的联想和想象。如何利用好学生的这种特性,让美术欣赏课真正深入他们的心理,进而转化为内在的美术动力?最好的办法是:开阔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在实际的美术创作过程中展现自己独特的一面,有个性地塑造形象。想要更好地欣赏,光凭教师唱独角戏似的说是完全不行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角色,学生才是欣赏的主体,放手让学生自己说,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对于梵高的《向日葵》、康定斯基的《梦中的笛声》等抽象画的欣赏,简单的做法是老师讲学生听。但这容易扼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即便是学生认真听了还是转化不了他自己对画的领悟。其实,学生本身对一些色彩明亮的东西就很感兴趣,画面中鲜亮的色彩就足以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何况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不如让他们大胆说,说自己的理解,对《向日葵》明艳的色彩、《梦中的笛声》独特构图形式、“点彩”表现技法的认识;说自己的想法,画面内在含义;说自己欣赏后的收获,有时学生的“独特见解”会比教师的更出彩!
四、开阔学生的审美视角,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
罗丹说“我们身边不缺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很多时候,教师都在引导学生去发现前人优秀作品中的美,往往忽略身边潜在的美,这对学生的审美评价范畴造成很大的局限,也会对他们的审美价值造成很大的误区。审美对象的选择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多发掘、交流一些在我们身边的美,生活的美,自身的美。
例如,在上五年级《风景如画》一课时,与其带领学生单纯的欣赏很多优美的风景图片,不如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带领他们去河边、去田野,夸一夸家乡的美。学会“说话”,才能更好地“绘画”。不要一味地去追求绘画技法的枯燥教学与练习,应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尽善尽美地实施美育,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一个会发现美,会欣赏美,会领悟美,会表现美的孩子,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责任编辑:王凌燕
[关键词]小学美术;说画;高效课堂
人们常把“美术课”称之为“图画课”。的确,我们很多时候把一堂美术课的重头都放在学生“画”这方面,重在美术技巧、技法的训练,而忽略了“说话”这一环节。其实,“说画”对于学生“绘画”也很重要。新课标强调“美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表达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的提高的过程”。表达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说话”,巧妙地说话,既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也能增加对于“画”的领悟,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绘画”。
一、引领学生的感知器官,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
美术从某一方面来讲,它是“说话”的“产物”,古人把要传递的信息用图形的形式记录下来,而后逐渐演变成单纯的“绘画”。孩子在婴幼时期就开始涂鸦,成人往往难以理解,但孩子却能滔滔不绝地诠释出很多的想法,由此可见孩子的“说”与“画”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时候孩子的“说话”能力高于“绘画”的能力。
例如,在上二年级《画感觉》一课时,由于是低年级的学生,美术技巧技法还比较薄弱,但他们拥有无穷的想象。因此,教师在课堂可以更多地让孩子说自己对于颜色、线条的感受,说别人的画面的表现。和学生多交流,把他们感受到,但是“画”不出来的说出来,教师适时地辅以“画”的表现技法。让孩子在愉快地交流中渗透技法,先从感官上喜欢美术,培养绘画的兴趣。
二、推进学生的内部消化,提高学生的美术理解
美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首要是对于美的理解,技法技巧的掌握是其次。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美的含义,方法就是要教会学生先发现各种各样的美,而后才是理解。通过“说话”的环节,能更好地让学生先发现后理解。
如在上六年级《亲昵》这堂课时,主要就是让学生体会各种亲情的“美”,进而描绘出这种“美”。刚开始,学生欣赏了大量的图片,对人、动物单个形体的塑造有了一定地掌握,但对于画面整体的把握还是一头雾水,表现出来的作业内涵也比较单薄、僵硬,显得比较苍白。教师可以在修改作品环节中改变策略,先让学生说和父母之间的乐事;说和同学、朋友之间的秘事;说和家里宠物间的趣事。学生相互交流,再去看图片,看先前的作业,发现自己画中的不足,进行适当的修改,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画中。这样,学生的画面表现得更具人情味,也更有内涵更温馨。同时也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亲情的美,对于“美”的含义有更进一步地加深。
三、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促进学生的美术创新
儿童欣赏的过程中,会依据自己的理解,对画面产生新的与众不同的联想和想象。如何利用好学生的这种特性,让美术欣赏课真正深入他们的心理,进而转化为内在的美术动力?最好的办法是:开阔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在实际的美术创作过程中展现自己独特的一面,有个性地塑造形象。想要更好地欣赏,光凭教师唱独角戏似的说是完全不行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角色,学生才是欣赏的主体,放手让学生自己说,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对于梵高的《向日葵》、康定斯基的《梦中的笛声》等抽象画的欣赏,简单的做法是老师讲学生听。但这容易扼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即便是学生认真听了还是转化不了他自己对画的领悟。其实,学生本身对一些色彩明亮的东西就很感兴趣,画面中鲜亮的色彩就足以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何况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不如让他们大胆说,说自己的理解,对《向日葵》明艳的色彩、《梦中的笛声》独特构图形式、“点彩”表现技法的认识;说自己的想法,画面内在含义;说自己欣赏后的收获,有时学生的“独特见解”会比教师的更出彩!
四、开阔学生的审美视角,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
罗丹说“我们身边不缺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很多时候,教师都在引导学生去发现前人优秀作品中的美,往往忽略身边潜在的美,这对学生的审美评价范畴造成很大的局限,也会对他们的审美价值造成很大的误区。审美对象的选择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多发掘、交流一些在我们身边的美,生活的美,自身的美。
例如,在上五年级《风景如画》一课时,与其带领学生单纯的欣赏很多优美的风景图片,不如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带领他们去河边、去田野,夸一夸家乡的美。学会“说话”,才能更好地“绘画”。不要一味地去追求绘画技法的枯燥教学与练习,应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尽善尽美地实施美育,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一个会发现美,会欣赏美,会领悟美,会表现美的孩子,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责任编辑: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