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即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了相关的实践,旨在探究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化学教学思路和方法,形成科学实效并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思想和作风。现以初中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内容为例,谈谈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做法和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符合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要考虑是否使全体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在这种“经历”的基础上是否有利于学习方法、探究能力的发展。初中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②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和收集方法。这一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现状,也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但是,它在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方面体现得还很不够,在促使学生化学科学素质形成方面力度太小。因此,必须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对学生探究知识能力和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据此,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在教学目标中添加了如下内容:①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②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③培养合作学习习惯等教学目标,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材料,创设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探究。本节课我增设了相关的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内容,我先让学生罗列出有关生成二氧化碳的方法,方法越多越好。学生在现有知识水平上,罗列了下列生成二氧化碳的方法:
化碳气体。我让学生分析讨论:以上方法能否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讨论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同时我还提供以下三种方法制取二氧化碳:
⒈Na2CO3+2HCl=2NaCl + H2O + CO2↑;
⒉CaCO3+2HCl=CaCl2+H2O+CO2↑;
⒊CaCO3+H2SO4=CaSO4+H2O + CO2↑。
学生进行上述分组探究实验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确定一种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法。然后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分组设计并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应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本节教学内容的传统教法是边演示边讲解,许多教师怕学生不能听懂,常常对演示讲解得很详细,还反复强调操作要领,殊不知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过多占去了学生的实践时间,还限制了学生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空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的是一种理想化情景,学生获得知识和成功来得太容易、太顺利,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做法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接触生产和社会的机会,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也很难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我们应在教学中创设一些与真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生活和生产,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按实验要求去探究。本节课,学生通过七嘴八舌的讨论得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必须操作方便、条件简便且收集的二氧化碳较纯净,于是排除了上述的前五种方法。对于教师提出的三种方法应选用哪一种呢?我让学生实验探究: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碳酸钠粉末、碳酸钙固体、碳酸钙固体,各加入少量稀盐酸、稀盐酸和稀硫酸,结果发现:在第一种方法中由于反应速度太快,二氧化碳“夺口而出”,来不及收集;第二种方法则反应速度适中且比较容易收集;而在第三种方法中开始产生少许气体,后来越来越慢,以至于最后没有气体了。由此学生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定要选择碳酸钙和稀盐酸,且懂得了不选其他方法的原因,同时也为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作了经验积累和知识铺垫。
那么,选择什么样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呢?我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装置,由学生归纳出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应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发生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装置。由于教师提供给各组的仪器不尽相同,有的组有试管、广口瓶;有的组有锥形瓶、平底烧瓶;有的组有单孔橡皮塞,有的组有双孔橡皮塞;有的组有长颈漏斗,有的组没有长颈漏斗等等,故各组同学设计的装置多种多样。此时,我还抓住契机,提出下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们手头的不同装置,应如何检查其气密性?”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步骤、收集和检验方法。
通过上述探究,学生认识了知识的发展与形成,体验了学习的方法和过程,培养了研究意识和技能。同时,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我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着眼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设法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此,我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编排,即每一小组中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操作能力强,也有的学生思维深刻,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本节课中,学生分组探究二氧化碳制取原理时,我要求组内各同学互帮互助,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积极转变角色,以促进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人人都动手,个个有收获的目的。各组同学自主设计并组装自己满意的装置,组内表达能力好的“推销员”介绍装置的优点,由全班同学评价。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了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
知识是不能现成传递的,而要回到它的经验状态,即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实现知识的转化。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科学探究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合作的学习精神,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实践者和探究者。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符合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要考虑是否使全体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在这种“经历”的基础上是否有利于学习方法、探究能力的发展。初中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②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和收集方法。这一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现状,也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但是,它在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方面体现得还很不够,在促使学生化学科学素质形成方面力度太小。因此,必须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对学生探究知识能力和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据此,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在教学目标中添加了如下内容:①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②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③培养合作学习习惯等教学目标,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材料,创设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探究。本节课我增设了相关的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内容,我先让学生罗列出有关生成二氧化碳的方法,方法越多越好。学生在现有知识水平上,罗列了下列生成二氧化碳的方法:
化碳气体。我让学生分析讨论:以上方法能否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讨论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同时我还提供以下三种方法制取二氧化碳:
⒈Na2CO3+2HCl=2NaCl + H2O + CO2↑;
⒉CaCO3+2HCl=CaCl2+H2O+CO2↑;
⒊CaCO3+H2SO4=CaSO4+H2O + CO2↑。
学生进行上述分组探究实验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确定一种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法。然后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分组设计并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应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本节教学内容的传统教法是边演示边讲解,许多教师怕学生不能听懂,常常对演示讲解得很详细,还反复强调操作要领,殊不知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过多占去了学生的实践时间,还限制了学生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空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的是一种理想化情景,学生获得知识和成功来得太容易、太顺利,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做法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接触生产和社会的机会,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也很难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我们应在教学中创设一些与真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生活和生产,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按实验要求去探究。本节课,学生通过七嘴八舌的讨论得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必须操作方便、条件简便且收集的二氧化碳较纯净,于是排除了上述的前五种方法。对于教师提出的三种方法应选用哪一种呢?我让学生实验探究: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碳酸钠粉末、碳酸钙固体、碳酸钙固体,各加入少量稀盐酸、稀盐酸和稀硫酸,结果发现:在第一种方法中由于反应速度太快,二氧化碳“夺口而出”,来不及收集;第二种方法则反应速度适中且比较容易收集;而在第三种方法中开始产生少许气体,后来越来越慢,以至于最后没有气体了。由此学生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定要选择碳酸钙和稀盐酸,且懂得了不选其他方法的原因,同时也为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作了经验积累和知识铺垫。
那么,选择什么样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呢?我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装置,由学生归纳出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应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发生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装置。由于教师提供给各组的仪器不尽相同,有的组有试管、广口瓶;有的组有锥形瓶、平底烧瓶;有的组有单孔橡皮塞,有的组有双孔橡皮塞;有的组有长颈漏斗,有的组没有长颈漏斗等等,故各组同学设计的装置多种多样。此时,我还抓住契机,提出下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们手头的不同装置,应如何检查其气密性?”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步骤、收集和检验方法。
通过上述探究,学生认识了知识的发展与形成,体验了学习的方法和过程,培养了研究意识和技能。同时,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我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着眼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设法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此,我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编排,即每一小组中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操作能力强,也有的学生思维深刻,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本节课中,学生分组探究二氧化碳制取原理时,我要求组内各同学互帮互助,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积极转变角色,以促进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人人都动手,个个有收获的目的。各组同学自主设计并组装自己满意的装置,组内表达能力好的“推销员”介绍装置的优点,由全班同学评价。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了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
知识是不能现成传递的,而要回到它的经验状态,即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实现知识的转化。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科学探究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合作的学习精神,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实践者和探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