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新疆与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中亚地区经济环境的特殊性,系统分析了新疆企业跨国经营信用风险的产生原因及其主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新疆企业跨国经营信用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企业经营;信用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0-0047-02
信用风险是指因贸易伙伴资金匮乏、履约守信度较差而引起的风险,实质上是一种违约风险。只要有跨国经营,就有商业欺诈,也就必然存在信用风险。这具体表现为,买方无理拒收货物、无故延迟付款或拒付货款等;卖方不按贸易合同如期出运货物或即使按时发货,但货物属坏货、假货,与合同不符或单据是伪造的等等。
一、信用风险对参与跨国经营企业的主要影响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腹地,祖国的西北边陲。西、北、东北分别与中亚、南亚等8个国家接壤,2个国家近邻,边境线长达5600公里,其中与中亚3国的边境线就达3700公里,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使新疆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近年来,新疆企业跨国经营发展迅猛,其信用风险也日益增多,这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以下影响:
第一,企业跨国经营资产大量流失。新疆与中亚国家的主要贸易方式是边境贸易和易货贸易。由于中亚地区市场不规范,金融市场也不能提供很好的配套服务,在中亚客商的要求下,新疆企业跨国经营大都采用现钞和汇付的结算方式。加之有的中亚客商缺失信用,导致企业跨国经营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收,坏账率过高。新疆企业跨国经营平均应收账款回收时间为90-120天,这反映出新疆企业跨国经营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远高于内陆企业。
第二,企业跨国经营国际市场竞争力削弱。新疆企业跨国经营开拓中亚市场过程中,极易遭受跨国经营信用风险,从而产生如坏账损失、资金占用成本、账款管理费用等多种形式的信用风险损失,这将大大阻碍企业出口贸易的正常进行,也会削弱企业实力,从而限制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对参与中亚市场竞争、扩大出口贸易十分不利。
第三,企业跨国经营经济效益降低。中亚地区企业的信用风险会造成新疆企业跨国经营时资金沉淀,周转速度减慢。信用风险的出现,给企业跨国经营带来了大量的坏账和货款拖欠,其不良影响十分明显。例如,一家税前盈利率为10%的企业,其1万美元的坏账需要增加10万美元的营业额才能保持原有的税前盈利率,10万美元的坏账就会冲销100万美元营业额带来的盈利。拖欠越久,追收成功率越低,损失越大。
二、新疆企业跨国经营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第一,法律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法律、不同的习惯以及中亚国家法律规定的不健全、信用欺诈司法约束不足等,是导致信用风险一再产生的重要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中亚市场信用欺诈者的气焰。中国也未制定反信用证欺诈的相关法律,中亚国家内部也没有配套法律来保障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经济利益。在我方企业跨国经营有理有据的追收货款过程中,有的中亚国家从保护本国利益出发,可能实行法律歧视或无理拖延等保护主义政策,这助长了信用欺诈者的气焰,增加了信用风险发生时通过国际司法途径解决问题的难度。
第二,出口企业恶性竞争。当前,新疆企业跨国经营与中亚国家的进出口商品集中在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初级制成品上。大部分制成品都产于内陆,同质成品多,在对中亚地区的贸易中处于买方市场状态。一些企业在中亚市场上目光短浅,一旦某个行业的产品有利可图,便蜂拥而上,企业间大打价格战,形成恶性竞争。一些企业在价格无回旋余地的情况下,冒险采用T/T、D/A或接受软条款信用证,甚至降低商品质量,导致风险急剧增加。许多新疆商人在中亚市场仍以自然人身份经营小商品,他们考虑的多是自身的短期利益,不以商品质量赢得中亚地区的良好声誉,使中亚国家商人以此为由,在交易条件上提出苛刻要求。例如,要求期限较长的分期付款,这进一步助长了信用风险。
第三,信用管理服务行业发展缓慢。虽然新疆有一些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和信用产品,但其市场规模小,经营分散,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尚未起到防范、监督、控制信用风险的作用。一方面,新疆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时,没有充分利用中国大使馆和当地银行作为境外企业资信调查的平台;另一方面,新疆和中亚国家都缺乏商业担保、信用保理和保险行业协会制度,缺少应收账追收的贸易信用服务行业。信用管理服务行业发展缓慢,致使出口企业无法获取真实、全面、准确的中亚地区企业信息,对中亚地区企业的资信难以做出正确判断。
三、新疆企业跨国经营开拓中亚市场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虽然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给新疆企业跨国经营带来了新的契机,但也要注意到许多中亚国家的经济环境还不规范,需要当地政府不断完善以及当地商人在市场经济的约束下通过行业自律来规范市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疆企业在与中亚地区经济交往过程中,应切实采取必要的信用风险防范措施,才能使新疆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时避免损失,促使新疆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支持和发展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和机构。随着中亚国家停止中国银行的自然人汇款许可,接踵而来的是签证难度加大。小商品的贸易模式将成为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产物,中亚地区对新疆出口商品的质量需求升级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大多数新疆商人和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应尽快按行业联合起来,成立行业协会,规范个体商人及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新疆企业跨国经营产品的质量,避免价格上的恶性竞争。通过提高中国商品在当地的口碑,树立新疆企业跨国经营的良好声誉,以减小新疆企业跨国经营在开拓中亚市场上的风险。
第二,建立企业与信用服务行业的互动机制。目前,新疆企业对外商的资信调查,仍停留在走访其工厂、公司所在地等粗浅的层面上。这种调查难以得出正确结论。跨国企业在进行资信调查时,除需要客户提供的背景资料外,还需要从银行、保险公司等第三方机构获取客户所在国家或地区的风险评估、客户使用银行的信用级别、客户本身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等。
第三,利用信用管理服务行业和信用保险业规避风险。一方面,新疆企业跨国经营要积极利用企业资信调查业、资产调查业、资信评级业、保理服务业等信用管理服务行业来获得贸易伙伴的资信情况;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快引导和培育市场对信用产品的需求。出口信用保险是与贸易债贷、贸易债贷担保并列的三大官方出口支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企业防范意外和信用风险。信用保险作为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新疆的金融机构也要积极开发用来促进新疆跨国企业的经营安全。而且,信用保险通过国家来承担对外经济交往中的收汇风险,以此来鼓励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实践证明,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可以规避收汇风险,保障收汇安全,扩大企业规模。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 段秀芳.新疆与中亚诸国贸易发展趋势分析[J].新疆财经,2005,(03).
[2] 罗鹏、罗菲.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及防范[J].经济师,2006,(10).
[3] 邹根宝.外贸信用风险管理及案例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关键词:企业经营;信用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0-0047-02
信用风险是指因贸易伙伴资金匮乏、履约守信度较差而引起的风险,实质上是一种违约风险。只要有跨国经营,就有商业欺诈,也就必然存在信用风险。这具体表现为,买方无理拒收货物、无故延迟付款或拒付货款等;卖方不按贸易合同如期出运货物或即使按时发货,但货物属坏货、假货,与合同不符或单据是伪造的等等。
一、信用风险对参与跨国经营企业的主要影响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腹地,祖国的西北边陲。西、北、东北分别与中亚、南亚等8个国家接壤,2个国家近邻,边境线长达5600公里,其中与中亚3国的边境线就达3700公里,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使新疆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近年来,新疆企业跨国经营发展迅猛,其信用风险也日益增多,这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以下影响:
第一,企业跨国经营资产大量流失。新疆与中亚国家的主要贸易方式是边境贸易和易货贸易。由于中亚地区市场不规范,金融市场也不能提供很好的配套服务,在中亚客商的要求下,新疆企业跨国经营大都采用现钞和汇付的结算方式。加之有的中亚客商缺失信用,导致企业跨国经营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收,坏账率过高。新疆企业跨国经营平均应收账款回收时间为90-120天,这反映出新疆企业跨国经营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远高于内陆企业。
第二,企业跨国经营国际市场竞争力削弱。新疆企业跨国经营开拓中亚市场过程中,极易遭受跨国经营信用风险,从而产生如坏账损失、资金占用成本、账款管理费用等多种形式的信用风险损失,这将大大阻碍企业出口贸易的正常进行,也会削弱企业实力,从而限制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对参与中亚市场竞争、扩大出口贸易十分不利。
第三,企业跨国经营经济效益降低。中亚地区企业的信用风险会造成新疆企业跨国经营时资金沉淀,周转速度减慢。信用风险的出现,给企业跨国经营带来了大量的坏账和货款拖欠,其不良影响十分明显。例如,一家税前盈利率为10%的企业,其1万美元的坏账需要增加10万美元的营业额才能保持原有的税前盈利率,10万美元的坏账就会冲销100万美元营业额带来的盈利。拖欠越久,追收成功率越低,损失越大。
二、新疆企业跨国经营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第一,法律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法律、不同的习惯以及中亚国家法律规定的不健全、信用欺诈司法约束不足等,是导致信用风险一再产生的重要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中亚市场信用欺诈者的气焰。中国也未制定反信用证欺诈的相关法律,中亚国家内部也没有配套法律来保障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经济利益。在我方企业跨国经营有理有据的追收货款过程中,有的中亚国家从保护本国利益出发,可能实行法律歧视或无理拖延等保护主义政策,这助长了信用欺诈者的气焰,增加了信用风险发生时通过国际司法途径解决问题的难度。
第二,出口企业恶性竞争。当前,新疆企业跨国经营与中亚国家的进出口商品集中在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初级制成品上。大部分制成品都产于内陆,同质成品多,在对中亚地区的贸易中处于买方市场状态。一些企业在中亚市场上目光短浅,一旦某个行业的产品有利可图,便蜂拥而上,企业间大打价格战,形成恶性竞争。一些企业在价格无回旋余地的情况下,冒险采用T/T、D/A或接受软条款信用证,甚至降低商品质量,导致风险急剧增加。许多新疆商人在中亚市场仍以自然人身份经营小商品,他们考虑的多是自身的短期利益,不以商品质量赢得中亚地区的良好声誉,使中亚国家商人以此为由,在交易条件上提出苛刻要求。例如,要求期限较长的分期付款,这进一步助长了信用风险。
第三,信用管理服务行业发展缓慢。虽然新疆有一些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和信用产品,但其市场规模小,经营分散,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尚未起到防范、监督、控制信用风险的作用。一方面,新疆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时,没有充分利用中国大使馆和当地银行作为境外企业资信调查的平台;另一方面,新疆和中亚国家都缺乏商业担保、信用保理和保险行业协会制度,缺少应收账追收的贸易信用服务行业。信用管理服务行业发展缓慢,致使出口企业无法获取真实、全面、准确的中亚地区企业信息,对中亚地区企业的资信难以做出正确判断。
三、新疆企业跨国经营开拓中亚市场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虽然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给新疆企业跨国经营带来了新的契机,但也要注意到许多中亚国家的经济环境还不规范,需要当地政府不断完善以及当地商人在市场经济的约束下通过行业自律来规范市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疆企业在与中亚地区经济交往过程中,应切实采取必要的信用风险防范措施,才能使新疆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时避免损失,促使新疆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支持和发展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和机构。随着中亚国家停止中国银行的自然人汇款许可,接踵而来的是签证难度加大。小商品的贸易模式将成为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产物,中亚地区对新疆出口商品的质量需求升级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大多数新疆商人和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应尽快按行业联合起来,成立行业协会,规范个体商人及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新疆企业跨国经营产品的质量,避免价格上的恶性竞争。通过提高中国商品在当地的口碑,树立新疆企业跨国经营的良好声誉,以减小新疆企业跨国经营在开拓中亚市场上的风险。
第二,建立企业与信用服务行业的互动机制。目前,新疆企业对外商的资信调查,仍停留在走访其工厂、公司所在地等粗浅的层面上。这种调查难以得出正确结论。跨国企业在进行资信调查时,除需要客户提供的背景资料外,还需要从银行、保险公司等第三方机构获取客户所在国家或地区的风险评估、客户使用银行的信用级别、客户本身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等。
第三,利用信用管理服务行业和信用保险业规避风险。一方面,新疆企业跨国经营要积极利用企业资信调查业、资产调查业、资信评级业、保理服务业等信用管理服务行业来获得贸易伙伴的资信情况;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快引导和培育市场对信用产品的需求。出口信用保险是与贸易债贷、贸易债贷担保并列的三大官方出口支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企业防范意外和信用风险。信用保险作为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新疆的金融机构也要积极开发用来促进新疆跨国企业的经营安全。而且,信用保险通过国家来承担对外经济交往中的收汇风险,以此来鼓励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实践证明,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可以规避收汇风险,保障收汇安全,扩大企业规模。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 段秀芳.新疆与中亚诸国贸易发展趋势分析[J].新疆财经,2005,(03).
[2] 罗鹏、罗菲.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及防范[J].经济师,2006,(10).
[3] 邹根宝.外贸信用风险管理及案例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