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速推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尤为突出,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造成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社会体制的问题,也有毕业生本人的素质、观念的问题;既有高校方面的问题,也有用人单位的问题。但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误区和偏差无疑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找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积极寻找对策,对于提高就业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改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学生人生观、职业观指导
很多学生考入高职院校并非是他们最初的理想,甚至有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另外,他们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理性的思考,还未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抓好思政理论课程教育这一主渠道,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讨论调查等教学方法,以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就业思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程的就业指导功能,重点加强就业择业观教育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思政课中就业思想指导针对性最强的课程,是抓好职业指导的重中之重,而且该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上有非常强的思想指导性为加强就业教育,该教材专门设了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一章,深入讲解了职业活动中的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择业创业等问题,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课程中学习法律知识的章节增强学生就业法律法规意识而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些课程,则可以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加强政治素质和理想信念教育,以科学人生观为指导,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2、注重教育教学的改革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与要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健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事业进程中,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现成的专业教学模式和经验去参考,所以,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参照了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模式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各有各的特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在增进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和技能提高的同时,积极向职业需求靠拢。高职院校教学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特点与需要,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使其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
3、高职院校与区域相结合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阶段由“统包统分”走向“供需见面”,再由“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走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阶段,也使高职院校毕业就业市场由无至有,由不成熟走向逐步成熟、由不完善走向逐步完善。我们认为完全的市场化阶段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概念: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指引下,借助劳动力市场这个平台,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高职院校毕业生凭借个人能力及综合素质到劳动力市场中公平地参与竞争;用人单位凭借其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和发展前景吸引毕业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本着平等、互利、公平、自愿的原则,签订就业合同,并依法履行合同所规定的各项权利与义务。对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要求,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还存在比较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依然存在体制性障碍,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市场配置水平比较低。毕业生自主择业政策的实施,启动了毕业生就业市场,而市场的形成,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毕业生人才资源的行政配置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需要为主导的市场配置方式。市场配置就是在建立人才市场的前提下,使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比如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和规范不够,缺乏统一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从纵向来看,省一级的高职院校,其毕业生就业问题归省教育厅管;而地市一级的高职院校,其毕业生就业问题归人事局和教育局管,上下不衔接,各自为政,导致有些政策和措施难以落实。从横向来看,目前是劳动部门举办劳务市场,人事部门举办人才市场,教育部门举办毕业生就业市场。而在教育部门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有省里举办的,有市里举办的,还有高职院校自身举办的。由于就业市场信息不顺畅,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有关信息传播和反馈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短路现象,致使毕业生手持就业材料却茫然不知所措,而用人单位又疲于奔命却难觅满意的毕业生。这种条块分割、互不联系的人才市场,使毕业生就业的资源信息无法共享,招聘有效性低,就业成本高,人力资源难于做到有效配置,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缺乏有效的调控和引导。
二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导致这种择业意向结果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多灵戈和派奥认为,劳动力市场可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theprimarysegment)”和“次要劳动力市场(theSec。ndSegment)”。①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工资高,福利丰厚,条件优越,晋升靠资历,就业有保障;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工资低,福利较少,培训和晋升机会少,工作条件差,易被解雇。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了劳动者在主、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障碍。一方面,尽管在次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对工作满意度低,归属感弱,工作变换次数多,但他们根本无法直接进入主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尽管主劳动力市场中的失业者可以较容易地在次劳动力市场就业,但一旦在次劳动力市场就业便难以再返回主劳动力市场,于是主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在次劳动力市场就业,从而出现劳动者在次劳动力市场的“自愿性失业”。
4、规范企业的招聘行为
主要体现为:一是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的现象。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普遍提高。文秘、营销等职位须在本科学历以上,计算机、法律、工商管理等热门专业须为研究生学历。有的人才市场形成了“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畸形局面。这是目前人才高消费最典型的方式。据深圳市人才交流中心公布的人才需求信息分析,该市人才需求中,其中研究生以上的为20.93%,本科生为74.98%,专科生及以下的仅为4.1%。许多用人单位在选用大学毕业生时过于注重高学历,本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做的工作要选普通本科毕业生,本科毕业生可以胜任的工作要选研究生,有的更注重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事实上很多岗位并不一定非高学历人才方能胜任,只是为了装演门面,故意选择高学历人才以显示单位实力,这种用人理念使各地人才奇缺、人才高消费和人才流失现象并存,其结果是影响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其实,就目前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其产业结构和生产与运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但是,由于教育成本偿还机制的缺陷、由于人力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的滞后、由于仍起作用的计划经济用人机制等原因,导致了人才使用上的高消费现象。二是用人单位存在选人用人的功利性现象。人才市场上被用人单位一致看好的抢手人才,近90%都是既要有学历,又要有工作经验的人而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这种急功近利的用人观念,不利于用人单位建设一支适合自己长远战略发展的人力资源队伍,同时也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成才。三是用人单位存在人才录用的人为性和非标准性现象,即对人才录用缺乏科学严密的测评规范。有的用人单位在吸纳大学毕业生时,不遵循效率原则和等价交换原则,或拒收或只接受“关系”毕业生,结果使一些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被拒之门外,或造成人才积压浪费。一项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社会关系在求职的成败中的作用”问题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26.7%,“很重要”的占33.3%,“比较重要”的占20.2%,“重要”的占18.2%,而认为“不重要”的仅占1.6%。也就是说,认为“重要”以及“重要”以上程度的达到98.4%。四是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歧视现象,如学历歧视、户口歧视、校别歧视、性别歧视、相貌歧视、年龄歧视、经验歧视等。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性别歧视为0.65%,学历歧视为30.06%,校别歧视为29.91%。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据深圳市人才需求信息数据分析,该市人才需求中男性比例高达72.95%,女性只有27.05%。
5、结语
高等学校毕业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生力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因此要不断提高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结合社会的需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生观的引导,通过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专业设置,提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易丽萍.高职院校生涯体育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9).
[2]罗三桂.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7.4.
[3]韩爱平,韦广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误区及对策.[J]科教论坛,2010,(5).
[4]吴春红, 试论高职学院学科教育与就业思想指导的结合.[J]高教研究,2010,(6).
1、加强学生人生观、职业观指导
很多学生考入高职院校并非是他们最初的理想,甚至有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另外,他们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理性的思考,还未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抓好思政理论课程教育这一主渠道,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讨论调查等教学方法,以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就业思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程的就业指导功能,重点加强就业择业观教育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思政课中就业思想指导针对性最强的课程,是抓好职业指导的重中之重,而且该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上有非常强的思想指导性为加强就业教育,该教材专门设了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一章,深入讲解了职业活动中的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择业创业等问题,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课程中学习法律知识的章节增强学生就业法律法规意识而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些课程,则可以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加强政治素质和理想信念教育,以科学人生观为指导,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2、注重教育教学的改革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与要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健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事业进程中,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现成的专业教学模式和经验去参考,所以,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参照了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模式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各有各的特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在增进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和技能提高的同时,积极向职业需求靠拢。高职院校教学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特点与需要,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使其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
3、高职院校与区域相结合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阶段由“统包统分”走向“供需见面”,再由“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走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阶段,也使高职院校毕业就业市场由无至有,由不成熟走向逐步成熟、由不完善走向逐步完善。我们认为完全的市场化阶段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概念: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指引下,借助劳动力市场这个平台,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高职院校毕业生凭借个人能力及综合素质到劳动力市场中公平地参与竞争;用人单位凭借其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和发展前景吸引毕业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本着平等、互利、公平、自愿的原则,签订就业合同,并依法履行合同所规定的各项权利与义务。对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要求,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还存在比较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依然存在体制性障碍,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市场配置水平比较低。毕业生自主择业政策的实施,启动了毕业生就业市场,而市场的形成,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毕业生人才资源的行政配置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需要为主导的市场配置方式。市场配置就是在建立人才市场的前提下,使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比如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和规范不够,缺乏统一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从纵向来看,省一级的高职院校,其毕业生就业问题归省教育厅管;而地市一级的高职院校,其毕业生就业问题归人事局和教育局管,上下不衔接,各自为政,导致有些政策和措施难以落实。从横向来看,目前是劳动部门举办劳务市场,人事部门举办人才市场,教育部门举办毕业生就业市场。而在教育部门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有省里举办的,有市里举办的,还有高职院校自身举办的。由于就业市场信息不顺畅,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有关信息传播和反馈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短路现象,致使毕业生手持就业材料却茫然不知所措,而用人单位又疲于奔命却难觅满意的毕业生。这种条块分割、互不联系的人才市场,使毕业生就业的资源信息无法共享,招聘有效性低,就业成本高,人力资源难于做到有效配置,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缺乏有效的调控和引导。
二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导致这种择业意向结果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多灵戈和派奥认为,劳动力市场可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theprimarysegment)”和“次要劳动力市场(theSec。ndSegment)”。①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工资高,福利丰厚,条件优越,晋升靠资历,就业有保障;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工资低,福利较少,培训和晋升机会少,工作条件差,易被解雇。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了劳动者在主、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障碍。一方面,尽管在次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对工作满意度低,归属感弱,工作变换次数多,但他们根本无法直接进入主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尽管主劳动力市场中的失业者可以较容易地在次劳动力市场就业,但一旦在次劳动力市场就业便难以再返回主劳动力市场,于是主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在次劳动力市场就业,从而出现劳动者在次劳动力市场的“自愿性失业”。
4、规范企业的招聘行为
主要体现为:一是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的现象。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普遍提高。文秘、营销等职位须在本科学历以上,计算机、法律、工商管理等热门专业须为研究生学历。有的人才市场形成了“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畸形局面。这是目前人才高消费最典型的方式。据深圳市人才交流中心公布的人才需求信息分析,该市人才需求中,其中研究生以上的为20.93%,本科生为74.98%,专科生及以下的仅为4.1%。许多用人单位在选用大学毕业生时过于注重高学历,本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做的工作要选普通本科毕业生,本科毕业生可以胜任的工作要选研究生,有的更注重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事实上很多岗位并不一定非高学历人才方能胜任,只是为了装演门面,故意选择高学历人才以显示单位实力,这种用人理念使各地人才奇缺、人才高消费和人才流失现象并存,其结果是影响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其实,就目前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其产业结构和生产与运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但是,由于教育成本偿还机制的缺陷、由于人力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的滞后、由于仍起作用的计划经济用人机制等原因,导致了人才使用上的高消费现象。二是用人单位存在选人用人的功利性现象。人才市场上被用人单位一致看好的抢手人才,近90%都是既要有学历,又要有工作经验的人而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这种急功近利的用人观念,不利于用人单位建设一支适合自己长远战略发展的人力资源队伍,同时也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成才。三是用人单位存在人才录用的人为性和非标准性现象,即对人才录用缺乏科学严密的测评规范。有的用人单位在吸纳大学毕业生时,不遵循效率原则和等价交换原则,或拒收或只接受“关系”毕业生,结果使一些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被拒之门外,或造成人才积压浪费。一项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社会关系在求职的成败中的作用”问题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26.7%,“很重要”的占33.3%,“比较重要”的占20.2%,“重要”的占18.2%,而认为“不重要”的仅占1.6%。也就是说,认为“重要”以及“重要”以上程度的达到98.4%。四是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歧视现象,如学历歧视、户口歧视、校别歧视、性别歧视、相貌歧视、年龄歧视、经验歧视等。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性别歧视为0.65%,学历歧视为30.06%,校别歧视为29.91%。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据深圳市人才需求信息数据分析,该市人才需求中男性比例高达72.95%,女性只有27.05%。
5、结语
高等学校毕业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生力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因此要不断提高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结合社会的需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生观的引导,通过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专业设置,提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易丽萍.高职院校生涯体育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9).
[2]罗三桂.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7.4.
[3]韩爱平,韦广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误区及对策.[J]科教论坛,2010,(5).
[4]吴春红, 试论高职学院学科教育与就业思想指导的结合.[J]高教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