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将更加加快,中国经济在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将面临一个国际化竞争的环境,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新时期大学的根本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出国际意识的意义,自觉加强对大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国际意识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003-01
一、国际意识的内涵
为跟上全球化的时代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关注大学生的国际意识问题。国际化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意识。
国际意识是一种宏观、开放的意识,是遵守国际基本准侧的意识。这就是说,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对当代中国、当代世界问题的阐述、理解、思考上具有宽广的视野、宏观的意识,这是国际意识的最重要内涵之一。从纵向来看,我们需要培养大学生进行纵向前后相联系的深远眼光,把历史上发生的问题,与现实出现的问题,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用理性的思维线索紧密地联系起来。从横向来看,我们需要培养大学生将历史、现实、未来视为一个发展整体的世界全局眼光,把国家、民族的问题视为世界的问题,养成将国家、民族的问题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的习惯。
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给大学生带来了开放、创新、融合等现代社会意识,国际意识与规则意识将在全社会成为共识。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国际意识和规范意识的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出国际意识问题的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出国际意识的教育问题,对我们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微观的层面来看,国际意识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主题的提出,对调整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地修改我们的培养目标,变革我们的教学内容,深化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我们的国情、制度特点、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但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存在着与世界的教育思想接轨的问题。培养世界公民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新理念与新意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导向培养国家合格公民还是导向培养世界公民,既反映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矛盾的一面,也反映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促进的一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国际意识问题的提出,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从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际出发,在目标、内容、方式、途径上符合他们的特点,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宏观层面上,国际意识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主题的提出对加快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步伐,延续我们的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从中国的历史进程,特别是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中认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从而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而这一认识过程能否深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近现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识是否理性与正确。
三、大学生国际意识培养的基本途径
(一)在“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中,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国际意识”。
在讲授这两门课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介绍中国共产党从国际局势着眼而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光辉业绩。第二,着重介绍中共制定这些方针时,党内及国际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同声音以及它们的着眼点和理由,然后阐述正确方针、政策的立论依据。通过对比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时应如何去抓主流,抓本质,准确断定国际局势的理性分析能力和判断力及宽广的国际视野。第三,介绍这些正确方针,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曲折发展过程,展现国际局势本身的复杂性,从而说明那些错误观点的片面合理性。
(二)利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教学介绍国际局势,培养大学生分析国际形势的能力。使学生认清当代的国际局势的本质,运用对比的方法力争简要而实事求是地把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科学地预测国际局势的走向。分析国际局势会如何影响中国的发展,给中国带来怎样机遇和挑战,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这些机遇和挑战,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的低潮与曲折;正确对待发展中国家当前的困难与调整;正确对待转型国家。
(三)利用“思想品德修养”课程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引导大学生立足于国际背景寻找成才的突破口,提高他们成长为国际性人才的自觉意识。
第二,引导大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定不移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正确应对全球化。应根据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扩展爱国主义的内容,使爱国主义能真正落到实处;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超越狭隘性,增强全球意识和人文关怀:要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树立民族自尊和自强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反对西方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祖国的主权与安全;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的角度分析、激发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四)增设国际教育课程
开展国际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国际意识的重要途径,国际教育是一种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性、比较性教育,为了使大学生和研究生增加国际意识,拓宽国际视野,现在不少国家或大学瞄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与规则,从国际化角度出发调整培养目标,变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设了有关的国际教育课程。增设“国际教育课程”主要应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传统课程中增加国际内容。二是开设注重国际主题的新课程。如国际法、国际政治、国际形势、国际新闻、区域文化、国别史等课程,增加相关学科课时,使学生认识世界、拓宽思路,接受正确反映国际社会政治、文化艺术、历史演变、经济发展等状况、知识、理念,形成国际意识。三是加强外语教学或双语教学,以掌握国际交流、国际对话、获取国际信息的工具和能力。四是增加各种涉外专业,以培养懂科技、通外语、会经营、善管理的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五)加强高校的对外教育交流
应积极开展高校的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支持国内高校创造条件,招收国外留学生;实现学生互换,教师互派,学者互访的人才交流体制;实施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高校应选择优势学科重点扶持,提高国际知名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增强大学生对国际社会的了解;有目的地组织活动,邀请出国留学人员给大学生讲述亲历的国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事件、国外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邀请我国高校的外国留学生座谈,请他们介绍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国情,这样可以缩短国际政治、经济教育中的距离感,增添国际意识教育的亲和力,进行引导教育,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国际意识。
在今天开放的世界体系中,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等都在不同程度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开放”是形容当前世界的特征最恰当的词语,它不仅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反映,也是时代进步的主题。今天,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和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联系在一起。因此,培养新一代具有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这应当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世纪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高校灵魂工程—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瞻性研究 [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6
[3]李德全.全球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J] 社会科学战线 .2003-1
[4]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网络战与国际政治[J] 东南亚纵横.2002-8
[5]季平.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危机与教育[J] 外国教育研究. 2002-4
[6]宋文红、朱月娥.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J] 高等理科教育.2002-4
[7]吴定初.关于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思考[J] 教育评论.2003-1
[8]阎光才.全球化:一种意识形态——全球化语境下大学与民族国家间的关系[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国际意识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003-01
一、国际意识的内涵
为跟上全球化的时代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关注大学生的国际意识问题。国际化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意识。
国际意识是一种宏观、开放的意识,是遵守国际基本准侧的意识。这就是说,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对当代中国、当代世界问题的阐述、理解、思考上具有宽广的视野、宏观的意识,这是国际意识的最重要内涵之一。从纵向来看,我们需要培养大学生进行纵向前后相联系的深远眼光,把历史上发生的问题,与现实出现的问题,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用理性的思维线索紧密地联系起来。从横向来看,我们需要培养大学生将历史、现实、未来视为一个发展整体的世界全局眼光,把国家、民族的问题视为世界的问题,养成将国家、民族的问题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的习惯。
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给大学生带来了开放、创新、融合等现代社会意识,国际意识与规则意识将在全社会成为共识。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国际意识和规范意识的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出国际意识问题的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出国际意识的教育问题,对我们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微观的层面来看,国际意识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主题的提出,对调整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地修改我们的培养目标,变革我们的教学内容,深化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我们的国情、制度特点、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但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存在着与世界的教育思想接轨的问题。培养世界公民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新理念与新意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导向培养国家合格公民还是导向培养世界公民,既反映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矛盾的一面,也反映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促进的一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国际意识问题的提出,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从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际出发,在目标、内容、方式、途径上符合他们的特点,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宏观层面上,国际意识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主题的提出对加快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步伐,延续我们的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从中国的历史进程,特别是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中认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从而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而这一认识过程能否深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近现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识是否理性与正确。
三、大学生国际意识培养的基本途径
(一)在“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中,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国际意识”。
在讲授这两门课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介绍中国共产党从国际局势着眼而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光辉业绩。第二,着重介绍中共制定这些方针时,党内及国际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同声音以及它们的着眼点和理由,然后阐述正确方针、政策的立论依据。通过对比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时应如何去抓主流,抓本质,准确断定国际局势的理性分析能力和判断力及宽广的国际视野。第三,介绍这些正确方针,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曲折发展过程,展现国际局势本身的复杂性,从而说明那些错误观点的片面合理性。
(二)利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教学介绍国际局势,培养大学生分析国际形势的能力。使学生认清当代的国际局势的本质,运用对比的方法力争简要而实事求是地把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科学地预测国际局势的走向。分析国际局势会如何影响中国的发展,给中国带来怎样机遇和挑战,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这些机遇和挑战,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的低潮与曲折;正确对待发展中国家当前的困难与调整;正确对待转型国家。
(三)利用“思想品德修养”课程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引导大学生立足于国际背景寻找成才的突破口,提高他们成长为国际性人才的自觉意识。
第二,引导大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定不移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正确应对全球化。应根据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扩展爱国主义的内容,使爱国主义能真正落到实处;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超越狭隘性,增强全球意识和人文关怀:要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树立民族自尊和自强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反对西方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祖国的主权与安全;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的角度分析、激发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四)增设国际教育课程
开展国际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国际意识的重要途径,国际教育是一种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性、比较性教育,为了使大学生和研究生增加国际意识,拓宽国际视野,现在不少国家或大学瞄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与规则,从国际化角度出发调整培养目标,变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设了有关的国际教育课程。增设“国际教育课程”主要应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传统课程中增加国际内容。二是开设注重国际主题的新课程。如国际法、国际政治、国际形势、国际新闻、区域文化、国别史等课程,增加相关学科课时,使学生认识世界、拓宽思路,接受正确反映国际社会政治、文化艺术、历史演变、经济发展等状况、知识、理念,形成国际意识。三是加强外语教学或双语教学,以掌握国际交流、国际对话、获取国际信息的工具和能力。四是增加各种涉外专业,以培养懂科技、通外语、会经营、善管理的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五)加强高校的对外教育交流
应积极开展高校的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支持国内高校创造条件,招收国外留学生;实现学生互换,教师互派,学者互访的人才交流体制;实施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高校应选择优势学科重点扶持,提高国际知名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增强大学生对国际社会的了解;有目的地组织活动,邀请出国留学人员给大学生讲述亲历的国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事件、国外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邀请我国高校的外国留学生座谈,请他们介绍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国情,这样可以缩短国际政治、经济教育中的距离感,增添国际意识教育的亲和力,进行引导教育,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国际意识。
在今天开放的世界体系中,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等都在不同程度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开放”是形容当前世界的特征最恰当的词语,它不仅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反映,也是时代进步的主题。今天,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和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联系在一起。因此,培养新一代具有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这应当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世纪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高校灵魂工程—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瞻性研究 [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6
[3]李德全.全球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J] 社会科学战线 .2003-1
[4]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网络战与国际政治[J] 东南亚纵横.2002-8
[5]季平.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危机与教育[J] 外国教育研究. 2002-4
[6]宋文红、朱月娥.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J] 高等理科教育.2002-4
[7]吴定初.关于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思考[J] 教育评论.2003-1
[8]阎光才.全球化:一种意识形态——全球化语境下大学与民族国家间的关系[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