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拓宽公路工程对于交通压力的缓解及行车质量的提高均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才能够确保拓宽后的公路路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路面纵向开裂是公路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一旦开裂问题出现不但会对路面美观造成影响,致使投入的建设资金被浪费、交通被耽误,同时还可能埋下安全隐患及造成工程使用寿命缩短。对此,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路面纵向开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拓宽公路工程路面纵向开裂的防治措施,包括路基施工技术、路面施工技术及裂缝处理技术。
【关键词】公路工程;纵向开裂;路面;拓宽;防治
由于近年来我国的交通量迅速增加,再加上超载车辆的大量出现,所以各级公路均存在通行质量降低及交通压力过大等问题。为了能够有效改善公路工程目前的通行质量及确保公路能够更好的满足运输需求,则拓宽原有路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在拓宽路面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纵向开裂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开裂的原因与相应的防治对策,以供参考。
1.拓宽路面纵向开裂的原因
引起拓宽后的路面出现纵向开裂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因土基地质状况不良而致使原路基在荷载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出现沉降现象,在拓宽路面时原路基的固结沉降已经基本稳定,而在拓宽部分路基承受负荷大于原路基的情况下,原路基沉降量就会与拓宽部分存在较大差距,当沉降量不一致时就会引起开裂。(2)新路基或土基的施工时间较短,造成固结下沉无法及时到位,因此施工完成后会出现沉降差大的问题;当新路基与老路基之间的沉降差过大时,路基的稳定性就会变差,造成路堤土体侧移或下沉,从而拉裂路面。此外,老路基与新路基之间的结合强度达不到标准也是引起纵向开裂的重要原因。(3)拓宽施工时的压实度或使用的材料达不到相关标准,则会导致新路基不均匀沉降,并由此引起路面开裂。
2.拓宽公路工程路面纵向开裂的防治分析
2.1路基施工技术
在拓宽公路时应注意控制好路基施工技术:(1)处理好原路基。清理干净原路基存在的腐殖土及草皮树根等,并观察原路基的地基是否存在不良土质。如地基上不良土的厚度<3m,则利用换填法进行处理,如换填石料含量>80%的碎石土等,并采用分层压实工艺碾压密实,在分层碾压时要将分层厚度控制在0.2m~0.3m之间;对于厚度<3m的软弱土层及淤泥,则进行抛石挤淤处理,并将30cm以上的片石作为石料。如不良土、柔弱土层及淤泥的厚度>3m,则可利用加筋土法、粉喷桩及排水固结工艺等进行处理。如某工程路基软土厚度为4.7m~14.5m,强度为5kPa~10kPa,含水量为42.7%~54.2%,采用粉喷桩工艺(桩长度为13.2m,桩间距为2.0m)进行处理后,路基稳定性及强度有了很大的提高。(2)路基填筑施工工艺。首先应选择好路基填料,石灰改良土是一种常见的填料,如原地基的承载力较差或路堤高度较大,则应选用粉煤灰等轻质填料,以降低路堤自重及土基荷载。为了有效控制新路基与老路基结合部位的施工质量,则可以采用多層台阶施工工艺进行处理,纵向台阶的开挖宽度应>1m,在施工中要保证原路边坡得到有效碾压。如采用大型压路机无法对新旧结合部位进行有效压实,则可以换用小型振压机械。在施工速度的控制方面,要确保土基固结到位,如工期较紧,则可以临时增设简易路面。此外,为防止路基侧滑,则可以将路堤挡墙设置于路基下方,或增设反压护坡。
2.2拓宽路面施工技术
为了提高路面施工质量及预防拓宽后的路面出现纵向开裂问题,在实际施工中应注意采用以下施工技术。(1)应对拓宽路面时所采用的施工材料性能进行检测,通过试验检测并确认合格后才能用于施工,以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确认施工材料质量达到标准后,应按照相应的规范要求控制好级配。此外,由于混合料所产生的嵌挤作用及骨架作用主要由沥青用量所决定,因此在对路面进行施工时应对沥青用量进行有效控制。在控制沥青用量时可以从孔隙率、流值、密度及饱和度等方面入手,也可以采用蜡含量较低的沥青,从而有效避免因混合料游离而引起路面开裂。(2)控制好拓宽路面的厚度。控制拓宽公路路面的厚度,有利于减少纵向开裂问题。如拓宽柔性路面,在控制厚度时,要综合考虑施工季节、地质条件、道路基层及等级等多方面因素,就一般情况而言,罩面层的厚度应为10cm~15cm。此外,为了预防路面遭到雨水的侵蚀,可在路面的下封层上设置一条碎石盲沟,盲沟之间的距离应控制在20m~50m之间。(3)在进行拓宽部分的路面基层施工时,应确保均匀拌和混合料,同时利用性能良好的摊铺机完成摊铺施工,注意避免粒料出现离析现象,从而为压实度及平整度的控制提供有利条件。如为沥青路面,则应将热沥青中粗砂石屑作为下封层的施工材料,在铺筑沥青石屑时可采用稀浆封层机,以改善封层效果;下封层的厚度应控制在1cm左右,以便有效发挥防水作用。在对面层进行施工时,应对混合料的搅拌温度、摊铺温度及碾压温度进行严格控制,以免因沥青老化而导致路面开裂。
2.3拓宽路面裂缝处理技术
一旦拓宽的路面部分产生纵向开裂问题,则应及时探明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从而有效防止路表水通过裂缝渗入路面基层及破坏路基。在处理因路面纵向开裂产生的裂缝时,应注意采用以下养护维修技术。(1)定期对拓宽的路面状况进行检测,一旦出现细小裂缝,即宽度<4mm的裂缝,则及时采用灌缝材料,如热沥青等将开裂的部位封闭,以便阻止雨水或雪水通过裂缝下渗。(2)如沥青路面纵向开裂的宽度>4mm且裂缝的宽度不会继续扩大,则应将裂缝周围50cm~100cm的原路面面层铣去,当基层顶面裂缝显露后,便可以开始灌缝施工,灌缝处理完成后可将粘层油洒在施工部位,以便使面层得以恢复正常。对于采用混凝土铺筑的路面,则应采用新的混凝土板代替已经出现开裂现象的混凝土板,或利用条带对开裂部位进行修补。(3)纵向开裂的宽度>4mm且还在继续扩大,应注意对裂缝处进行开挖,并保证开挖宽度>50cm,挖至基层后将热沥青灌入裂缝中,处理好基层裂缝后,将改性沥青或粘合剂刷涂在基层表面。完成以上工作后,在面层与基层表面之间铺设土工布,土工布为2层~3层即可,为确保各层土工布紧密结合,则应注意将改性沥青刷涂于土工布之间;此外要确保缝体两侧的土工布>20cm。(4)如纵向开裂问题较为严重,则应采用注水泥浆法进行处理,以便使路基所具有的密实性得以增强。在实际施工中应确保注浆孔之间的间距为1.0m~1.5m,孔深一般应控制在15m以下。在注浆施工的过程中要对周围路基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确保注浆压力为0.6MPa~1.5MPa,当发现边坡中渗出水泥浆时,则暂停注浆,如水泥浆停止渗出,则继续注浆;当所有注浆孔的注浆施工均完成后,及时清理干净基层并重新铺筑好公路路面。此外,对于遭到严重破坏的局部地段,可在公路基层中设置混凝土钢筋基层,从而增加基层的强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路工程的拓宽施工中采用科学合理的工艺技术对于防治纵向裂缝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拓路方案优化工程施工技术,以便减少路面纵向开裂,从而避免路面工程的美观性受到影响及提高行车质量。此外,当路面施工工作完成后要加强日常养护工作,如发现纵向开裂现象,要根据裂缝具体宽度采取对应的治理措施,从而有效减小裂缝造成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于晓峰,杨开发.省道203线零点至阿尔山段沥青路面裂缝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J].路基工程,2014(1):193-196.
【关键词】公路工程;纵向开裂;路面;拓宽;防治
由于近年来我国的交通量迅速增加,再加上超载车辆的大量出现,所以各级公路均存在通行质量降低及交通压力过大等问题。为了能够有效改善公路工程目前的通行质量及确保公路能够更好的满足运输需求,则拓宽原有路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在拓宽路面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纵向开裂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开裂的原因与相应的防治对策,以供参考。
1.拓宽路面纵向开裂的原因
引起拓宽后的路面出现纵向开裂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因土基地质状况不良而致使原路基在荷载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出现沉降现象,在拓宽路面时原路基的固结沉降已经基本稳定,而在拓宽部分路基承受负荷大于原路基的情况下,原路基沉降量就会与拓宽部分存在较大差距,当沉降量不一致时就会引起开裂。(2)新路基或土基的施工时间较短,造成固结下沉无法及时到位,因此施工完成后会出现沉降差大的问题;当新路基与老路基之间的沉降差过大时,路基的稳定性就会变差,造成路堤土体侧移或下沉,从而拉裂路面。此外,老路基与新路基之间的结合强度达不到标准也是引起纵向开裂的重要原因。(3)拓宽施工时的压实度或使用的材料达不到相关标准,则会导致新路基不均匀沉降,并由此引起路面开裂。
2.拓宽公路工程路面纵向开裂的防治分析
2.1路基施工技术
在拓宽公路时应注意控制好路基施工技术:(1)处理好原路基。清理干净原路基存在的腐殖土及草皮树根等,并观察原路基的地基是否存在不良土质。如地基上不良土的厚度<3m,则利用换填法进行处理,如换填石料含量>80%的碎石土等,并采用分层压实工艺碾压密实,在分层碾压时要将分层厚度控制在0.2m~0.3m之间;对于厚度<3m的软弱土层及淤泥,则进行抛石挤淤处理,并将30cm以上的片石作为石料。如不良土、柔弱土层及淤泥的厚度>3m,则可利用加筋土法、粉喷桩及排水固结工艺等进行处理。如某工程路基软土厚度为4.7m~14.5m,强度为5kPa~10kPa,含水量为42.7%~54.2%,采用粉喷桩工艺(桩长度为13.2m,桩间距为2.0m)进行处理后,路基稳定性及强度有了很大的提高。(2)路基填筑施工工艺。首先应选择好路基填料,石灰改良土是一种常见的填料,如原地基的承载力较差或路堤高度较大,则应选用粉煤灰等轻质填料,以降低路堤自重及土基荷载。为了有效控制新路基与老路基结合部位的施工质量,则可以采用多層台阶施工工艺进行处理,纵向台阶的开挖宽度应>1m,在施工中要保证原路边坡得到有效碾压。如采用大型压路机无法对新旧结合部位进行有效压实,则可以换用小型振压机械。在施工速度的控制方面,要确保土基固结到位,如工期较紧,则可以临时增设简易路面。此外,为防止路基侧滑,则可以将路堤挡墙设置于路基下方,或增设反压护坡。
2.2拓宽路面施工技术
为了提高路面施工质量及预防拓宽后的路面出现纵向开裂问题,在实际施工中应注意采用以下施工技术。(1)应对拓宽路面时所采用的施工材料性能进行检测,通过试验检测并确认合格后才能用于施工,以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确认施工材料质量达到标准后,应按照相应的规范要求控制好级配。此外,由于混合料所产生的嵌挤作用及骨架作用主要由沥青用量所决定,因此在对路面进行施工时应对沥青用量进行有效控制。在控制沥青用量时可以从孔隙率、流值、密度及饱和度等方面入手,也可以采用蜡含量较低的沥青,从而有效避免因混合料游离而引起路面开裂。(2)控制好拓宽路面的厚度。控制拓宽公路路面的厚度,有利于减少纵向开裂问题。如拓宽柔性路面,在控制厚度时,要综合考虑施工季节、地质条件、道路基层及等级等多方面因素,就一般情况而言,罩面层的厚度应为10cm~15cm。此外,为了预防路面遭到雨水的侵蚀,可在路面的下封层上设置一条碎石盲沟,盲沟之间的距离应控制在20m~50m之间。(3)在进行拓宽部分的路面基层施工时,应确保均匀拌和混合料,同时利用性能良好的摊铺机完成摊铺施工,注意避免粒料出现离析现象,从而为压实度及平整度的控制提供有利条件。如为沥青路面,则应将热沥青中粗砂石屑作为下封层的施工材料,在铺筑沥青石屑时可采用稀浆封层机,以改善封层效果;下封层的厚度应控制在1cm左右,以便有效发挥防水作用。在对面层进行施工时,应对混合料的搅拌温度、摊铺温度及碾压温度进行严格控制,以免因沥青老化而导致路面开裂。
2.3拓宽路面裂缝处理技术
一旦拓宽的路面部分产生纵向开裂问题,则应及时探明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从而有效防止路表水通过裂缝渗入路面基层及破坏路基。在处理因路面纵向开裂产生的裂缝时,应注意采用以下养护维修技术。(1)定期对拓宽的路面状况进行检测,一旦出现细小裂缝,即宽度<4mm的裂缝,则及时采用灌缝材料,如热沥青等将开裂的部位封闭,以便阻止雨水或雪水通过裂缝下渗。(2)如沥青路面纵向开裂的宽度>4mm且裂缝的宽度不会继续扩大,则应将裂缝周围50cm~100cm的原路面面层铣去,当基层顶面裂缝显露后,便可以开始灌缝施工,灌缝处理完成后可将粘层油洒在施工部位,以便使面层得以恢复正常。对于采用混凝土铺筑的路面,则应采用新的混凝土板代替已经出现开裂现象的混凝土板,或利用条带对开裂部位进行修补。(3)纵向开裂的宽度>4mm且还在继续扩大,应注意对裂缝处进行开挖,并保证开挖宽度>50cm,挖至基层后将热沥青灌入裂缝中,处理好基层裂缝后,将改性沥青或粘合剂刷涂在基层表面。完成以上工作后,在面层与基层表面之间铺设土工布,土工布为2层~3层即可,为确保各层土工布紧密结合,则应注意将改性沥青刷涂于土工布之间;此外要确保缝体两侧的土工布>20cm。(4)如纵向开裂问题较为严重,则应采用注水泥浆法进行处理,以便使路基所具有的密实性得以增强。在实际施工中应确保注浆孔之间的间距为1.0m~1.5m,孔深一般应控制在15m以下。在注浆施工的过程中要对周围路基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确保注浆压力为0.6MPa~1.5MPa,当发现边坡中渗出水泥浆时,则暂停注浆,如水泥浆停止渗出,则继续注浆;当所有注浆孔的注浆施工均完成后,及时清理干净基层并重新铺筑好公路路面。此外,对于遭到严重破坏的局部地段,可在公路基层中设置混凝土钢筋基层,从而增加基层的强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路工程的拓宽施工中采用科学合理的工艺技术对于防治纵向裂缝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拓路方案优化工程施工技术,以便减少路面纵向开裂,从而避免路面工程的美观性受到影响及提高行车质量。此外,当路面施工工作完成后要加强日常养护工作,如发现纵向开裂现象,要根据裂缝具体宽度采取对应的治理措施,从而有效减小裂缝造成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于晓峰,杨开发.省道203线零点至阿尔山段沥青路面裂缝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J].路基工程,2014(1):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