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海洋里发现与创造“美”的浪花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ong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本里蕴含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本文结合实例,介绍了如何凭借课文发现美,接着在此基础上,着重谈论了依托课堂创造教学之美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发现美创造美
  成功的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感人的艺术性”源自哪里?源自美的发现与创造。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心理素质,凭借教材,发现美学的因素,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创造美的意境,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凭借课文,发现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总目标第一点写道,“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那么怎样培养审美情趣呢?“培养审美情趣,主要是以课文作为凭借。”《语文课程标准》一语道破了发现美的立足点。蔡元培曾说过:“凡是学校的所有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正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而语文课文可以说是集各种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就美的存在形式而言,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
  (一)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都具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自然美是非常广泛的,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了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
  还有一些描写田园生活,农村风光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俱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的头两句“故人俱鸡黍,邀我至田家”,老朋友办了酒席,邀我到他家去做客。这个开头似乎就像是写日记,叙述一件刚刚经历的极其平常的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树环抱在村子的四周,而青山斜在远处的城郭之外。“合”、“斜”两字极为传神,但又像是信手拈来,用得极其自然。这个村庄坐落平野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恬淡幽静。正因为“故人庄”有这样美好的自然环境,所以宾主临窗举杯,畅快痛饮。“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打开窗户,面对着场地和菜圃,摆开酒席,举起酒杯,一边喝酒,一边谈论着关于桑麻之类的农事。一个农家小院,面对有打谷场和菜园,这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汇集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的所遇到的挫折和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忧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绿树的顾盼,与朋友的对酒和交谈,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情绪开朗多了。农家自然环境的美,在这里显示了极大的征服力。
  面对千姿百态、色彩纷呈可爱的大自然,艺术家被陶醉了。他们往往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接触它、拥抱它、感受它。然后通过自己的主体情志去揣摩它,咏叹他,赞美它。由此创造出一首乐曲,一篇文章,一幅画作。由此可见,欣赏大自然的美,首先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使自己有丰富的生活基础,这样才能得到自然美的感受,才会对我们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二)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美,它包括人物美、社会斗争美、劳动美等。其中人物美在社会美中占据中心地位,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步的人生观又是人物美的核心。如:《木兰诗》中的花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热爱学生、热情公正、温柔美丽、教导有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蕴含着劳动美。
  都德的《最后一课》运用联想,不仅给读者上了一堂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课,也给读者上了一堂很好的美学课,既表现了人的美,又体现了社会斗争的美。课桌上的圆体字帖“法兰西”、“啊尔萨斯”,小弗郎士把它联想成“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教室里的人们正在认真专心地画杠子,小弗郎士联想到“好像那也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小弗郎士联想到:“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作者借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变化,借孩子之口,运用联想,讽刺了敌人,对破坏祖国和平的敌人表示了无比的愤慨,抒发了对和平生活、对祖国的珍爱和眷恋。作者尤其是在小弗郎士的感觉上,对韩麦尔先生的联想上描写得极为深刻。“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里先生的形象是由小弗兰士的实体幻觉出来的,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染了他,激励了他,教育了他。他从心里佩服韩麦尔先生,尊敬韩麦尔先生,热爱韩麦尔先生,所以他觉得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三)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从艺术形象的整体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接触最多的艺术美的形式即是文学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文学美又主要表现为语言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的资源。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独特的,不同题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精致美,心里描写的细腻美;散文的意境美;杂文的犀利美;诗歌的音韵美;说明文的准确美;应用文的规范美等。字句的锤炼也可以达成各种美。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作者用了“扫”、“露”、“支”、“撒”、“牵”、“拉”、“罩”等动词,语言准确、精炼。
  艺术形象是决定艺术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文学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寄寓审美情趣。《岳阳楼记》中两段景物描写采用对比的手法:“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雾冥冥,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这一明一暗,一悲一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有利地表现了“迁客骚人”或喜或悲、因己而悲、因物而喜的心境,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古仁人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完美,学生从中理解了像范仲淹那样古仁人的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学习这篇文章,学生最易记住的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名句。因为这两种形象,一高一低,一明一暗,一强一弱,给学生的震动太大了,印象太深了。学生不仅理解了他们,更重要的是学习了他们的精神。另外,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景色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赞赏,原因就在于他用对比的手法,把洞庭湖的秋天之色与洞庭湖的春天之景对比起来,阴于晴,昼与夜,动于静,使人产生美的感受。   二、依托课堂,创造美。
  如何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感受到课文之美,达到审美教育的预期效果呢?关键在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战场均在课堂。教师引导学生感知、鉴赏课文之美,进而培养他们创造美,都离不开课堂。美育的最大特点是以感情为中介,潜移默化的,因此,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缺少课堂教学之美,学生这一主体就很难进行能动的审美,少了良好的审美效应。这样一来,审美教育仍是一句空话。鉴于此,我们就必须以课堂为依托,创造课堂教学的美。
  (一)情感的和谐美。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决定因素,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个体体系,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人的情感与人的情感的关系。所以,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情绪的感染,通过它来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取决于教师的表情。教师的表情如同直观的教具、学生不难从中读出教师的各种心态,并能随时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反应。“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老师。”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审美对象,在讲课时使用不同的表情,灵活多变,“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这一美的氛围中,学生“就会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教的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所期望达到的美育效果自然不在话下了。
  (二)内容的新奇美。众所周知,教学内容和形式无论多么丰富、美妙,如学生早已熟知,就很难产生美感。“从生理角度来看,人的感官是很容易疲劳的,需要变异和调剂,需要新鲜的刺激。青少年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他们天生好奇,注意力难于集中。” 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考虑内容的丰富美、条理美等外,必须竭力创造新奇美。可以补充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材料,大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举的例子应该是新奇的,跟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
  当然,创造课堂教学内容的新奇美,并不是可以天马行空般地随意翻新,而应以教学原则为基础,创新为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基础以及课文的具体内容要求而定。
  (三)流程的节奏美。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流程中,兴奋点的迁移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上课铃到正式入新课的几分钟内,学生的兴奋点仍在课间的某一人或事上。接下去的20—30分钟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高潮,随之渐渐回落。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特点要仔细讲、切实练,让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处于亢奋的积极状态,体现一个“紧”字。一些非重点或已多次遇见过的知识点,则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自己整理,以体现一个“松”字。总之,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流程,讲究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
  郭沫若说:“宇宙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死的,就因为都有一种节奏在里面流淌着。”为此,我们就必须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流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讲讲、议议、读读、练练,张弛相间、完整有序、重点突出,充分体现出课堂教学的节奏美。
  中学语文课文里蕴含着很多的美的因素,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探索也是无止境的。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素质教育的日益完善,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趋势必将越来越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对“美的发现与创造”也必将更上一个层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7月。
  [2]张行涛、周卫勇主编 《新课程教学法》(中学卷)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年3月。
  [3]王长俊 王臻中 著 《美学基础》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年5月。
  [4]苏立康主编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年4月。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衣、食、住、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追求高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墙体绘画让室内设计更加的
[摘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主体。然而此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在“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將“工学结合”模式融入企业运作流程是本文考察的重点,也是意义所在。  [关键词] “工学结合” “行动导向” 实践教学    10 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接近1100 万人,为各行各业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培养了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劳动者,特别是目前急需的面向基层职业岗位的
期刊
蜜蜂发音靠的是翅膀振动--这个被列入我国小学教材的生物学“常识”,被一位名叫聂利的12岁小学生用实验推翻.聂利为此撰写的论文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
在学生的一篇作文里,一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班里的一个女生写的,内容是她在平时学习很勤奋,很想做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但在一次语文考试中,考得很不理想,才得了75分
教学质量要提高:根本在教师,关键在课堂。因为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因此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作为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着教师培训的重要任务。  一、提升教师素质,创新性落实培训工作任务   1、合理建构培训模式,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在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