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与未来亚洲——在中国社科院澳新中心的演说(摘要)

来源 :当代亚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y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5月16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之邀,澳大利亚国会众议院员、国会澳中关系委员会主席彼得·纽金(Peter Nugent)在中国社科院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平洋研究中心发表演说,阐述了对澳中关系、东亚金融危机、东帝纹事件、澳大利亚国内经济改革等问题的看法,现将讲话的摘要整理成文,发表于后。
其他文献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核不扩散政策出现了重要转变。这一转变既是奥巴马政府对布什政府核不扩散政策进行反思的结果,又是修复美国国际形象和维护其世界领导地位的战略需要,更是美国对朝鲜和伊朗的核开发问题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奥巴马政府对美国核不扩散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国际核军控工作走上正轨;将对中国产生多重影响;对地区核问题的解决所产生的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国际政治是多么令人难以琢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人们还在热议美国霸权的衰落。保罗·肯尼迪的著作《大国的兴衰》一度引发了诸多讨论。但十多年后的今天,美国没有变成某些人所预料的“普通国家”,也没有进入所谓的“霸权之后”的世界,
二战后由美国等西方国家所创立的国际制度仍是当前国际秩序的基础。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不断要求中国遵守、国际秩序下的各种规则。从历史的视角观察,中国对国际秩序及自己的地位的认知发生了变化。这其中既有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因素,又受到与外界互动的影响。中国有关世界新秩序的认识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威胁到要彻底改变中国人曾有的对于世界的认知,同时,每个阶段似乎又都引导着中国人更好地调整自身以应对外部压力,并向新的世界观挑战。要想对建设一个真正具有吸引力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有所贡献,中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逐步趋于缓和,中、美、日三国围绕台湾问题的博弈也正在向着有利于台海地区稳定的方向转换,但是美日“以台制华”的战略思维定势不会轻易改变。本文基于复杂性科学中的自组织理论,深入剖析历史上形成的美日台“同盟”关系以及当前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同时就如何在中美日关系三边架构中处理好台湾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在世界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中,创新是最主要的特征,是世界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而只有企业才能完成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为了提高我国国人企业的创新能力,必须采取适应的技术新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大力培养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