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魂 中国航空博物馆

来源 :时尚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BBCCPANJI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展览简介


  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中国航空博物馆隶属空军装备部,1986年10月筹备建馆,1989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2009年改造扩建,占地70余万平方米。目前收藏130个型号的300余架飞机,同时还收藏有地空导弹、雷达等武器装备样品及数万件航空文物和图书资料,是集科技、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国家级军事主题博物馆,也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航空博物馆。
  展览区域分为室外和室内展区两大部分。室外展区主要有各飞机及武器展区、英雄纪念墙、英雄大道、利剑主雕等。室内展区主要有洞库展厅和综合展馆。洞库展厅是利用由上世纪70年代初挖建的在役飞机掩体库改造而成,展品依照历史的时序陈列于展厅两侧,展示了百余年来中国航空人为航空事业不懈奋斗的故事。综合展馆位于博物馆的最北侧,集中展示了空军成立六十年来装备背后的故事,室内展示有数十架飞机以及飞机部件、装备及机载武器。

“空中李向阳”


  走进博物馆大门,有一架昂首冲天的战斗机格外引人注目,它不是模型,而是有着“空中李向阳”美誉的国产歼-12战斗机。
  工作人员介绍,歼-12战斗机是第一代从机体设计到部件制造完全由中国人自行完成的轻型喷气战斗机。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空军提出“小歼”研制计划,该计划突出歼击机要小、轻、灵,按当时“开展空中游击战”的设计思想,本意是要研制一种高机动灵活、短距起降、维护简单且造价低廉的小型战斗机。1969年,南昌飞机制造厂接受了研制任务,次年明正式定名“歼-12”。
  
  歼-12原型机于1970年12月首飞成功,1973年9月向中央领导做汇报表演,当时叶剑英元帅赞誉其为“空中李向阳”。歼-12机动性很好,参加试飞的飞行员都赞叹有加。
  歼-12是世界超音速战斗机的“最轻”冠军,但重量轻体积小也恰恰是其致命弱点,安装武器的空间很有限,也无法装载足够的燃油,导致战斗力和续航能力都很薄弱。这两个弱点直接导致歼-12最终天折,从未正式服役。
  歼-12战斗机总共只生产了五架,博物馆收藏了两架,因它外表美观而且较轻,流线比较好,1987年建馆时就把其中一架作为馆标树在了馆标区。它被高擎于14米空中,两侧簇拥着地对空导弹和高射炮,底座上刻着前国家主席杨尚昆的题词“志在蓝天”。歼-12战斗机尽管半路夭折,却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毛主席“座驾”


  离博物馆大门不远是露天展区的伟人座机展,其中有一架被誉为博物馆“镇馆之宝”的4202号伊尔14型运输机。这架飞机是斯大林1956年赠送给毛主席的。从1957年3月19日至1958年9月10日的18个月里,毛主席先后23次乘坐这架飞机,航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飞机内部陈设仍保持当年乘坐时的景况,客舱内设置了17个座椅、一张矮床、一张沙发和一个办公桌;客舱前隔板右侧悬挂着一幅毛主席第一次乘坐该机时的照片。这幅照片拍摄于1957年3月19日,毛主席从徐州到南京的途中,当时毛主席坐在机舱内的沙发上,伏在小方桌前,正聚精会神地看材料。跟随采访的记者侯波此时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个难忘的瞬间。
  伊尔-14与它的前身伊尔-12型相比,提高了安全性和舒适性。最有特色的设计是,它的驾驶舱挡风玻璃可以电加温,不会产生积霜而影响飞行员视线。飞机的仪表板上还装有航向下滑仪,可以保证在云层高30米的复杂天气条件下安全着陆。此外,它的机舱密封性较好,即使在暴雨天气下飞行,机舱内仍能保持干燥、舒适。
  这架伊尔-14飞机于1992年停飞,后被中国航空博物馆收藏。这架飞机不仅寄托了人们对革命領袖的缅怀之情,也是毛主席生平活动的见证。
  
  

中国航空的起点


  在洞库展厅航空百年展序厅中央,摆放着我国航空事业的先驱者冯如在1911年1月18日试飞成功的“冯如二号”飞机复制品,该机性能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工作人员介绍说,冯如1884年出生在广东恩平一个贫农家庭。恩平是广东著名的侨乡,美国旧金山淘金热后,有不少恩平人漂洋过海去谋生。12岁时,冯如跟着舅舅来到美国,接触了当时先进的机器和技术,幼小的心灵深受震撼。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自制载人动力飞机试飞成功,揭开了世界载人动力飞行史的第一页。冯如萌生了效仿试制飞机的念头。另一方面,此时的中国,备受他国欺凌,灾难深重。冯如为祖国的不幸痛苦不已,更加坚定了自己“航空救国”的决心。
  经过三年的努力,冯如在1909年9月中旬,制成了一架可载人飞行的动力飞机。同年明21日,冯如驾驶着飞机飞出810米,是莱特兄弟制造飞机飞行距离的3倍多。冯如首次试飞的成功,轰动了世界。9月23日,美国《旧金山观察者报》曾以《东方的莱特在飞翔》为题,报道了“天才的中国人冯如自己制造飞机,并装上自制的发动机进行试飞”的经过,并作出了“在航空领域上,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的高度评价。
  1911年1月,冯如吸取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制成一架“顿异前制”飞机,是中国首架双翼飞机。1月18日,冯如驾驶这架飞机,在奥克兰市公开试飞。飞机如飞鸟凌空一般,飞上40英尺的空中,飞行历时4分钟。博物馆展出的便是这架飞机的复制品。
  1911年2月,冯如回到中国,投身革命,被任命为广东革命军飞机长。1912年4月,冯如在广东台山县表演飞行,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驾驶自制的飞机在祖国领空进行飞行表演。同年8月5日,冯如在广州郊区做第二次飞行表演时,因飞机坠地失事而受重伤,经医院抢救无效不幸牺牲,葬于广州黄花岗72烈士墓陵园内。他短暂的一生似流星在天河里坠落,但他的英魂却似旭日在中国升起,照亮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前路。

“掉”下来的飞机


  洞库展厅中有一架写有“列宁号”字样的飞机,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架飞机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飞机,中国空军的航空史也是从这架“列宁号”开始的。“列宁号”的由来颇为神奇,可以称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飞机。
  1930年3月16日,一架国民党空军的美制“柯塞”式轻型侦察轰炸机降落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宣化店(今湖北省大悟县)附近河滩上,被红军缴获。据飞行员交代,他叫龙文光,由武汉飞往开封执行任务,在返航途中,因大雾迷航,油料耗尽,被迫降落。
  龙文光经教育后参加了红军。1931年5月,根据中央的指示,鄂豫皖蘇区成立了航空局,龙文光担任局长,并成为红军的第一位飞行员。苏区政府将飞机命名为“列宁号”,“列宁”二字写在机身侧面,在机翼两侧下方各绘一颗红五星。至此,中共武装拥有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问世了。
  1931年7月初,“列宁号”首次执行任务,对固始、潢川、光山三县的敌情进行侦察,并散发大量传单。9月8日,“列宁号”又前往武汉进行侦察,并投撒大量传单。这在国民党统治区引起极大震动,国民党《扫荡报》惊呼:“共军飞机近日连续骚扰潢川、汉口等地,我方幸无死伤。现有关军方,已通令各地严加防范。”12月22日,“列宁号”将迫击炮弹捆绑挂在飞机上作为航空炸弹出现在黄安城上空时,敌军以为是自己的飞机空投物资,毫无戒备。当遭到轰炸时,才知是红军的飞机,吓得仓皇逃命。
  
  1932年6月,国民党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列宁号”被拆卸埋在大别山偏僻的山沟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把它挖出来,发现机身已酥脆不能复原。中国航空博物馆建成后,根据之前的一张老照片,按1:1比例复制了这架“列宁号”,作为永久纪念。
  除此之外,博物馆内还有“新中国第一机”的初教-5;参加过1949年开国大典的P-51野马式战斗机、蚊式轰炸机;将周总理骨灰撒向祖国江河大地的运-5型飞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时,飞入蘑菇云,收集烟尘样品的伊尔-12型运输机等等。一架架珍藏的飞机,都是人民空军历史的缩影。
  漫步在博物馆中,指示参观路径用的是一个个小飞机图案,机头所指,就是前进的方向。不禁让人想起博物馆的馆标,那架指向蓝天、振翅欲飞的国产歼击机,仿佛在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有能力在浩瀚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其他文献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江苏里下河地区苦瓜受立枯病、病毒病等10种病害,及瓜实蝇、斜纹夜蛾等3种虫害为害,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低毒农药防治等措施,可有效控制病虫为害.
摘 要:本文对子宫内膜炎采用抗菌消炎,促进子宫收缩,排除子宫内的脓性或坏死性分泌物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抗病能力,恢复子宫的正常生殖功能为治疗原则,结合子宫局部处理和全身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笔者重点探讨了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奶牛;子宫内膜炎;诊治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子宫粘膜的粘液性或化脓性炎症,在奶牛业生产中,一是影响奶牛繁殖受胎,是引起牛不孕的主要
当前,越来越多的道路运输企业建立了ISO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了国际审核机构的认证(以下简称贯标),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但是,一些企业在贯标过程中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银玉100是采用高科技将甜玉米的甜质基因导入糯玉米中,在同一果穗中就出现有55%的糯粒和45%的超甜粒,使青果穗中的含糖量由4.5%提高到13.6%,超过普通甜玉米的甜度。它集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