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称《标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再次明确了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是当然的“主人”。体现出当今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难以适应这些的。因此,教师要从一个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标准》赋予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期望。这就使得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必须重新定位;而只有在教师角色正确的定位下,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本文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从课堂教学教师观念的转变的角度,就如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谈几点体会。
一、变专制为民主,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只是强调知识或技能的传递,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倾听,教师是传授知识的权威;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之间缺少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时,他参与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任何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能够自由地思维和表达。都看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吧!剧中的小演员一个个都很普通,都是第一次演戏,但他们的表演都很成功(说明了学生有各种潜能)。这是谁给他们机会?是谁为他们的表演营造出这个氛围?无疑是导演。著名导演张艺谋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能点燃演员心中的个性特征,挖掘演员的内在潜能。有这样素质的导演,才有这样素质的演员。我认为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教师,不就是一位“导演”吗?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能,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去当一位优秀的“导演”,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正因为如此,改变传统教育弊端,淡化教师的自我权威中心意识,确立新课程下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角色,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和学习氛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全力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环境,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和精神鼓舞,把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自信心确立起来,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从而获得健康的优化发展。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同学的思维热情,要小心保护创造性的一面。其次,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发表自己的见解。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要引导学生与他人交流思维,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第三,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真正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平等的转变。有了这样积极、安全的心态,学生的学习热情怎能不高涨?个人思维怎能不活跃?人格发展怎能不和谐?
二、变枯燥为情趣,给学生以快乐的课堂生活
苏霍姆林斯指出:“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下学习,会给他们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倦,学习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了兴趣,就会成为一种学习的负担。”学生学习过程往往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觉得有趣,他们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学得消极、被动。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味为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一种魅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恰当地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心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变灌输为互动,给学生以自主的学习权利
教学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而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不可能的,学生学习知识不是我们灌输进去,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参与、探索、自我构建而获得。另一方面,教师要更新观念,要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普通一员,融入到学生学习之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并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师应成为深刻理解学生的观点、想法和情感特征的知音,与学生共同探索数学,认识数学;形成“师生互动、情知互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
四、变预设为生成,给学生以创新性学习的机会
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运行也需一定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说,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正因如此,许多教师都十分重视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学方案设计。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各不相同,课堂上情况瞬息万变,无论教师怎样了解学生,他所设计的教案都不可能符合所有学生的实际,学生提出教案以外的问题是情理之中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并用是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法,把师生的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上产生思维碰撞和思想交锋,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五、变封闭为开放,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
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在轻松的、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地思考、研究和领会知识及技能。而开放,应是全方位的。总结有五:一是教学过程开放。教师不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而把一堂课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或者至少是某一思维阶段)的一部分,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二是教学内容开放。既要冲破教材的束缚,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进必需的信息和知识,走向社会。三是学习形式开放。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或自找学习伙伴。四是教学评价开放。教师不以先知先觉者自居,对学生的学习指手画脚,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评价的整体性、激励性、发展性等功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学生思维开放。答案不要求统一,允许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思维,鼓励创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进行想象,展开求异思维,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而不仅仅是结果,使学习成为一种富有个性人的知识、能力、情感、人格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总而言之,教师观念的转变必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师只有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用心地反思、总结、探索教学过程,不断更新、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才能体现新型的教学观念,才能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称《标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再次明确了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是当然的“主人”。体现出当今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难以适应这些的。因此,教师要从一个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标准》赋予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期望。这就使得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必须重新定位;而只有在教师角色正确的定位下,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本文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从课堂教学教师观念的转变的角度,就如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谈几点体会。
一、变专制为民主,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只是强调知识或技能的传递,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倾听,教师是传授知识的权威;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之间缺少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时,他参与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任何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能够自由地思维和表达。都看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吧!剧中的小演员一个个都很普通,都是第一次演戏,但他们的表演都很成功(说明了学生有各种潜能)。这是谁给他们机会?是谁为他们的表演营造出这个氛围?无疑是导演。著名导演张艺谋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能点燃演员心中的个性特征,挖掘演员的内在潜能。有这样素质的导演,才有这样素质的演员。我认为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教师,不就是一位“导演”吗?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能,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去当一位优秀的“导演”,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正因为如此,改变传统教育弊端,淡化教师的自我权威中心意识,确立新课程下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角色,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和学习氛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全力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环境,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和精神鼓舞,把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自信心确立起来,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从而获得健康的优化发展。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同学的思维热情,要小心保护创造性的一面。其次,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发表自己的见解。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要引导学生与他人交流思维,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第三,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真正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平等的转变。有了这样积极、安全的心态,学生的学习热情怎能不高涨?个人思维怎能不活跃?人格发展怎能不和谐?
二、变枯燥为情趣,给学生以快乐的课堂生活
苏霍姆林斯指出:“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下学习,会给他们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倦,学习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了兴趣,就会成为一种学习的负担。”学生学习过程往往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觉得有趣,他们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学得消极、被动。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味为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一种魅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恰当地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心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变灌输为互动,给学生以自主的学习权利
教学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而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不可能的,学生学习知识不是我们灌输进去,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参与、探索、自我构建而获得。另一方面,教师要更新观念,要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普通一员,融入到学生学习之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并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师应成为深刻理解学生的观点、想法和情感特征的知音,与学生共同探索数学,认识数学;形成“师生互动、情知互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
四、变预设为生成,给学生以创新性学习的机会
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运行也需一定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说,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正因如此,许多教师都十分重视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学方案设计。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各不相同,课堂上情况瞬息万变,无论教师怎样了解学生,他所设计的教案都不可能符合所有学生的实际,学生提出教案以外的问题是情理之中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并用是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法,把师生的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上产生思维碰撞和思想交锋,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五、变封闭为开放,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
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在轻松的、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地思考、研究和领会知识及技能。而开放,应是全方位的。总结有五:一是教学过程开放。教师不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而把一堂课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或者至少是某一思维阶段)的一部分,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二是教学内容开放。既要冲破教材的束缚,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进必需的信息和知识,走向社会。三是学习形式开放。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或自找学习伙伴。四是教学评价开放。教师不以先知先觉者自居,对学生的学习指手画脚,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评价的整体性、激励性、发展性等功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学生思维开放。答案不要求统一,允许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思维,鼓励创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进行想象,展开求异思维,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而不仅仅是结果,使学习成为一种富有个性人的知识、能力、情感、人格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总而言之,教师观念的转变必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师只有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用心地反思、总结、探索教学过程,不断更新、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才能体现新型的教学观念,才能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