鼹鼠老师“故事课”之七月故事:每天都是小春日和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oo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春日和,在日语中的意思是初冬日头照的暖洋洋的天气,《明天也是小春日和》这本书记录了修一先生和英子女士美好温馨的生活,他们把日子过成照亮人心的时光,打动人们的不只是悠然自得的田园乐趣,更是他们富足安然的精神状态。
  归田园居
  這是一个男人对妻子的承诺——亲手设计出她的梦中田园,携手耕田、织布……
  津端英子(1928.1.18 - ),与津端修一结婚后专注于家庭生活,擅长料理、纺织、刺绣、耕田等。
  津端修一(1925.1.3-2015.6.2),建筑师、学者。先后在建筑师安托宁·雷蒙德、坂仓准三等事务所工作,后担任广岛大学教授等职。劳作之余担任“自由时间评论家”。
  英子女士和修一先生住在名古屋市近郊新城。一栋小小的平房附带二百坪的菜园和三十坪的杂树林,绿意盎然,仿佛居民区里的一处世外桃源。曾是建筑师的修一先生亲手打造了自己的家。
  夫妇二人1955年结婚,因为工作调动搬家多次,为了一圆妻子英子多年的田园梦,1975年,修一先生带着英子远离都市,归隐乡间,用几十年时间悉心打理着自家的木屋和菜园……
  结婚后,英子女士一直以丈夫为重,随他到处奔波,现在终于有机会圆自己的田园梦了:“刚搬来时,这里就我们一家住户,孤零零的。四周都是建筑工地,到处是碎石块。我当时想在园子里种些菜,但这里只有随意堆放的田土,所以我从培养土壤开始,重新翻整了土地,施了肥料。”
  修一先生主张“城市需要森林”的理念,在植树造林上颇费了一番心血。他在房子西面三十坪的空地上种了野茉莉、鹅耳枥、枹栎、麻栎、榉树、糙叶树六种共180棵树。这片林子初展枝叶时,甚至连夕照都无法遮挡,一天天过去,一些树木已经变得高大粗壮,还有一些保持着最初的样子,整片树林错落有致,彼此协调,景致优美。
  菜园大约有两百坪,分成21块,每块都种着应季蔬菜,有圆白菜、茄子、黄瓜和西红柿等;菜园四周环绕着樱桃、梅子、柚子等果树;连田埂间的狭小缝隙,都种上了生姜、鸭儿芹等调味菜。整个菜园全年能收获蔬菜70种、水果50种,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夫妇俩最引以为自豪的是菜园里用落叶、蔬菜残渣等沤成的堆肥,作物都是纯天然种植,不加一点化肥。生活垃圾作为肥料循环利用,几乎实现了垃圾零排放的绿色环保生活。
  春有枝头新绿,秋有红叶满园,夏天茂盛的枝叶遮挡住阳光,带来纯天然的清凉,冬天落叶覆地,暖阳西照。一年四季,这片树林静静地守护着津端一家。
  素材运用方向:他们在身体力行中向人们展示了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他们整理和规划的不是简单的一亩三分地,而是生活本身。他们的故事可用于“幸福的生活”“返璞归真”“自给自足”等作文。
  最甜蜜的老夫妇
  《明天也是小春日和》出版的时候,英子和修一的年龄加起来已经178岁了,在日本被称为“最甜蜜的老夫妇”。他们结婚60多年几乎没有吵过架,对于婚姻如何保鲜,他们有着自己的秘诀。
  秘诀一:以小伙伴的心态相处,不做大家长。
  英子是酿酒坊主家的千金,说话直接,做事大大咧咧,经常丢三落四。修一从不试图去改变太太,“她就是这样的人,我娶她的时候就知道。”
  但有时候,妻子的缺点又很容易耽误事,尤其是烧水的时候如果不关火没准就会出人命,所以他想了个办法,用留言板来提醒。
  炉子旁边的小木板上写着:“正开着煤气呢,别忘了”;洗衣机旁竖一个小木牌,写着“正在洗衣服,别忘了”……
  与“你怎么又这样”的指责相比,留言板充满了善意与爱意,更能让人接受。
  秘诀二:尽量避免正面冲突。
  夫妻生活几十年,难免会有想发火的时候,怎么办?
  修一给出的秘方是写小纸条给对方,避开正面交锋。
  “水都没关上,上哪儿去了?”
  “对不起,下不为例。”……
  修一解释说:“用小纸条,提意见的和被建议的都不会觉得别扭。”
  秘诀三:不勉强对方。
  英子是个器物控,特别喜欢买漂亮的杯子盘子,家里已经有不少了,看到喜欢的,她还是忍不住买,修一总是大大方方地说“买吧”。
  同样,英子也不勉强修一。修一不喜欢吃蔬菜,英子从不勉强他,她觉得快乐比什么健康食谱都重要,她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去菜园拣选几种蔬菜榨成汁:“要是把蔬菜榨成汁,他没准能喝点。”结果不喜欢吃蔬菜的修一先生也活到了八十多岁。
  秘诀四:尊重对方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件事。
  修一年轻时喜欢帆船运动,这是一项烧钱的爱好。但是英子支持他,因为觉得他工作很辛苦,最爱的就是帆船与大海。修一说他八十多岁还能打年糕,是年轻时喜欢帆船运动练成的好身板。
  修一卖掉了城里的房子,一砖一瓦地建起了现在的房子,因为这是英子的梦想。英子不仅热爱种菜和做菜,喜欢的事情还有刺绣和编织,每年大概会织一百条围巾分送给人,而修一则会把这些都制成了档案,“英子想做什么,我就支持她。”
  真正的三观相合,不是你喜欢什么,我就喜欢什么,而是我不会对你的梦想指手画脚,并且愿意为它尽一份力。
  素材运用方向:这对平凡夫妻最不平凡的地方在于,他们掌握了幸福婚姻真正的秘诀:分寸感。这也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秘诀:我愿意尊重你,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在“和谐之道”“生活的智慧”“尊重的意义”等文章中不妨运用这对老夫妻的故事。
  两个人的生活经
  修一先生的整理经
  无论何时到津端家做客,都会发现家里收拾得整洁利落,这是因为修一先生担起了整理屋子的重任。
  方法之一是运用数字。“如果告诉对方‘在装着某某的箱子里,从那个那个的上面拿出什么……’对方一定听得一头雾水。可如果换种方式,告诉他‘从一号箱子取出某某’,对方应该马上就能领会了。”   方法之二是同一样式的物品排在一起。修一先生说:“把同样颜色、同样形状的摆在一起,就像小伙伴们欢乐地聚在了一起。”经常光顾的商店赠送的纸袋、喝完咖啡剩下的咖啡罐……夫妇俩平时会一点点收集起来,收纳东西用,对老先生来说,整理家居充满了乐趣,“去看,去感受,这才是最重要的。”
  方法之三是精心制作的提示牌。以前,修一先生会无意中拔了妻子种的幼苗,或不小心扔了她珍爱的东西,为了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他特意做了提示牌,让妻子少了一桩担心事。
  英子女士与精致生活
  英子女士能从早上起床忙到晚上睡觉,哪怕是晚饭后看电视,她也不闲着,趁着广告时间还要做针线活,“勤做家务能活动手脚,对身体也好。”
  早上用砂锅焖米饭时,她会麻利地收拾出蔬菜,煮果酱时,她也充分利用时间,把做点心用的面和好。她的秘诀是,无论做什么非要一气干完,反而会不由自主地偷懒,但如果趁着空闲一点点慢慢来,就没有那么辛苦了。
  英子女士花费数十年时间,慢慢收集各种珍品餐具,从不冲动消费,她想把这些珍藏留给孩子们。外孙女第一个生日时得到的姥姥送的精美餐具上有漂亮的花体字,刻着她名字的首字母。每年圣诞,英子女士都会送一套经典款银器给外孙女。
  “当你想把生活过精细的时候,它就会变成无数个细小的片段,其实,生活就是由每一天的琐碎小事组成的。”
  素材运用方向:生活美学就是,找到舒服的生活节奏,让心愉快地跳动,安然地呼吸。两位老人的生活点滴可用在“生活的细节”“平凡生活的乐趣”“生活美学”等文章。
  欢迎来到津端家
  津端夫妇起初与女儿一起生活,女儿出嫁后,二老就相依为命。现在他们的生活平静安宁,登门造访的客人则是宁静中偶有的热闹。
  夫妇俩常在家中招待女儿一家、朋友和熟人。六十岁后,两人开始在自家小园种菜,这种自给自足、晴耕雨读的田园生活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来采访的人多了起来。为了品尝英子女士的拿手饭菜和修一先生亲手制作的培根,不少客人每个月都要来两三次。
  英子女士说:“我会早早地考虑给客人做些什么饭菜,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大家吃得开心,我就高兴,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肯定。”
  以菜园出产的当季蔬菜为主要食材,并从长年光顾的店铺里买来肉类、鱼类精心加以烹制,英子女士的菜品口感绝佳,令人称赞不绝。
  清晨七点半,有客人登门拜访,英子女士一改平常的简单风格,非常丰盛。主菜是刚从菜园摘的玉米,修一先生用炭炉烤熟:“用炭火烤有远红外线烧烤炉的效果,格外好吃。”餐桌上还整齐地摆着新鲜的蔬菜鸡肉沙拉,各式面包及甜点。餐桌上的器皿都用玻璃制品,整齐协调。
  就这样,大家口口相传,为津端家引来了更多的客人。这样一来,老妇人款待客人时又更加用心,倾注更多的精力。有时她不光请人吃饭,还会送上一些纪念礼品,比如手织围巾和袜子等。
  “经常有人问我,招待这么多客人累不累。其实这是非常轻松快乐的。我原本就喜欢围着厨房转,无论是做饭还是收拾碗筷,从没厌烦过。”英子女士又说,“而且,每当和年轻人说话,收到他们的道谢时,我们都觉得更有精神了,好像从大家身上获得了力量一樣。多亏了平时常有客人过来,我们的日子更有活力了,真正受益的反倒是我们俩。”
  素材运用方向:招待客人,广结善缘,让日子更加有活力。津端夫妇的好客适用于“充满善意的生活”“待客之道”“让世界充满爱”等文章。
  【素材演练】
  《明天也是小春日和》这本书里的津端夫妇的生活令人向往。他们生活上的自给自足,他们精神上的平和愉悦,都让人感到美好。对于这本书,你有什么感悟和理解?请以此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其他文献
“醪糟——热腾腾的醪糟呦!”一声声热腾腾的吆喝声响彻云霄,它唤醒了沉睡中的村庄,也唤醒了我的童年。  一串清脆的铃声,穿过干冷的巷子。越来越近,一个已经生锈的铜铃,映着太阳的光,闪耀刺眼的霞彩。铃声悠扬而又绵长,仿佛吹散了黄土高坡的尘沙,驱散了大西北的寒冷。耳畔流淌着清晨的序曲,明媚温暖。  走来的,是一位每个冬天都与孩子们相伴的人——卖醪糟的老爷子。我端起搪瓷碗,探身窗外,看到平日的伙伴都已早早
树枝上,长着嫩叶一片。如一个舞台,上面站着春天。  ——题记  世人赞美春总是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太多的华丽溢美之词让人目不暇接,春天带来的梦幻感觉使人目眩神迷。  随意却又精致的风景,总能轻易地把凡间之人俘获。虽然没有桃花源那样的仙境,却简简单单地让人神魂颠倒。春节带着寒冬还未走远,初春的乍暖还寒伴随着淅淅沥沥的细雨翩然而至。我没有看见作家常写的柳条将舒未舒的诗意画面,也没有感觉到春风拂面的暖意
天色渐渐昏暗了,我的目光越过弯曲的小路,看见一片灰蒙蒙的夜色笼罩着整个林子,路旁都是暗暗的小草,用心去听,几只小蝉在暮秋之时放声歌唱,歌声萦绕在耳边,悠扬而有规律,好像在诉说着秋夜的惊喜。  渐渐远离蝉声,我来到了茂密的树丛中,枯黄的树叶落在脸上,微微有些痒。摘一片树叶,触摸它的纹理,轻抚着叶片,它是软的,不像枯叶那么脆,在我的印象中,秋日见得最多的就是落红了,但重庆的秋天,仍然有着这般光滑、柔软
日常生活中,塑料袋似乎是我们的必需品,经常用完会随手一扔。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不起眼的垃圾废物,有一天也会摇身一变,成为暖心的礼物?在美国的奥马哈,就有这样一群老奶奶,她们把人们丢弃的塑料袋,清洁后織成一张张“毛毯”,送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一般一条毯子要耗费600个塑料袋,需要差不多2周时间才能织一件,但奶奶们却一点都不觉得累,“能为他们(流浪汉)带来一点温暖,这事本来就给我们这帮‘无用’的老家伙,
生死阻隔,两相茫茫,有人却道:死不过是生的一部分。  ——题记  秋雨散落,打散了一声“君可见梧桐飘摇?”便心生疑惑,特意去寻一树梧桐,在丘陵山顶,在秋风萧索的季节。  盘坐下,淡淡道出:“世间万物,有因有果,皆在于生死。”见一叶梧桐轻悄落地,惊起一道风。梧桐便在风中翩然起舞又悄然落下,静静地归于土地的怀抱。  四季轮回,花开花落,带着满树的果实落叶归根,携着一生的成就走向平凡,何尝不是最美的归宿
【模拟金题】  有人说:溪流是大海的起点,种子是希望的起点,失败是成功的起点,磨难是超越的起点。渺小的起点,可以成就雄壮而宏大的风景;平凡的起点,可以走出崇高而伟大的人生。一个人有了新的起点就会有新的动力,有了新的起点就会有新的成长,这方面你一定有不少经历和体验。  请你以“新的起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剧本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思路导引】  1.写这个话题,要在“起点”
我喜欢这个词的质感。读上去轻飘飘的,却不是真正的轻飘飘……而是有一种值得咀嚼的味道。  毕飞宇说:“写作像举哑铃,以为每次举都一样。不一样的。每次和每次都不一样,第一次举是轻的,越举越重,到最后,举不动了。从不费力到费很大力,虽然看上去是重复,但不一样。”  贾平凹写作新书《古炉》,耗时四年。因为不用电脑,《古炉》原稿送到出版社时六个大布袋子。每个字都是重新写三遍,字数将近二百万字。他说:“老了,
拥挤的地铁,沉闷的气氛里,不知何时传来了吉他的声音。  年轻人略显疲倦,他的目光微微移动,环顾了下四周,喉结动了动,缓缓拨动琴弦,一个个音符从他的指尖流淌出来,一曲《春天里》就这样开始了。明快的节奏让车厢里原本沉闷的气氛消散了许多,但睡觉的人依然没有睁开眼睛,玩手机的人依然没有抬起头。他开始唱歌,声音低沉而沙哑,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沧桑感,这与他的年龄格格不入。歌词一句一句被吐出来,像是经过多层的酝酿
每逢放假的时候,人们走进田野,莫名觉得开心,大家感受到的,其实只是假期带来的欢乐,和田野没有多大关系,田野只是假期的一个道具。然而在我看来,田野是一切生命的起源,走进田野,就是走进了生命的本质部分。  我永生难忘的一次经历,和田野有关。那是上初中的时候,一天下午,我从居住的郊区走向田野。开始的时候,是房子和空地,走着走着,渐渐没了房子,只有种植了粮食的耕地,再往前走,耕地没了,看到的才是真正的田野
正常的生活形态,是保护,也是拯救。斯蒂芬·金的小说《玫瑰疯狂者》,最感人之处就在这里,书中的女主人公,丈夫有严重的暴力倾向。逃出丈夫控制后,她艰难地谋到了一份职业,在动荡之中,仍设法让自己活得像个人样,她租了一间小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買了一幅廉价的风景画挂在墙上。在小说里,最后是那幅画救了她,但又何尝不是在暗示,是她的生活救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