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中生目前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状况
清晰记得一位高一学生参加高中第一次期中考试在作答字音题是将《新华字典》正大光明拿出来翻查,监考老师说他作弊时他振振有辞:初中我们考试都是允许使用字典的。可见,虽然高中老师多次强调高中不允许在考试时用字典,他却形成思维定势,没有积累字音知识的习惯。也有这样一位学生曾虚心地来请教我:老师,汉语中的表语是什么。我当时真是无语。至于课堂文言文教学时提到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的后置”“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学生更是瞪大茫然无知的眼睛仿佛不知我在讲哪国语言。平时练习中,凡事碰到句式变换、下定义等题型,学生就会错得离谱。
笔者连带了几届高三,反复遇到这样的问题,让笔者不得不对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问题产生诸多思考,去年9月份接手两个班高一,共100人,在接手之初,笔者就决定进行摸底调查。笔者组织了对他们的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发现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很不扎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整张答卷(不仅仅是作文)错别字连篇。
2.古代诗文默写也是只记音不记形,更是不理解意思。
3.作文中病句突出,書写不工整。
4.文言文中的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句式倒装现象不理解。
二、原因分析
通过和学生交谈和阅读初高中新课程标准,我认为形成目前这种状况虽然有多种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的初中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功利性,很多老师教学遵循的原则是“不考不教”。
在和同学谈话中了解到,他们对文言文学习感觉困难很大,对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不太了解,即使知道一点,也是靠死记硬背下来的。可是在我的印象中,这一块内容在初中就应该学会的,并且假如初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知识的话,会理解得很快。但是学生告诉我,他们根本不学语法的。找来初高中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来看,结果发现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初中的课程标准淡化语法,致使一些老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只学不考”变成“不考不教”,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的文言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2.当前考试尤其是中考的制度和评价方式。
第一、目前我省中考实行“两考”合一,即“考试功能和性质发生了变化。考试性质由原先的选拔性升学考试转变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初中毕业考试必须全面准确反映初中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学业考试成绩既作为学生的毕业成绩,同时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主要依据。”由于要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毕业,试卷难度就必然降低,导致很多学生觉得学不学语文都是那么回事,到时考试都是一百多分,不影响升学。
第二、现在语文考试允许学生带《新华字典》进入考场,所以平时老师对学生生字词的教学就抓得不紧,认为考试时有字典,学生更是不重视,也是因为考试时有字典,正因为如此,现在的高中生才会出现错字连篇的现象!
第三,也是因为要保证大部分学生能顺利通过学业考试,拿到毕业证,所以在阅卷时评分细则较宽,这也是现在学生中考语文都是高分的原因,也是学生认为语文不难而不用心学的原因,更是学生进入高中无法顺利进行初高中语文衔接学习的原因。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以上状况,为了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行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政策制度的层面来说,建议中考取消允许带《新华字典》的规定,以督促学生自己重视记忆生字词。
中考允许考生带《新华字典》,意在考查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和习惯,同时渗透着《新课标》三维目标之一“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考查,使考试呈现出一定的开放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措施虽然意在减轻考生的负担,但从实际的教学实践看,这是无疑具有“双刃剑”效应。
那就是,一方面对促进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并养成使用习惯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另一方面,这种应试功利性,很可能会造成学生平时对字词积累学习的轻视,不注重查阅《新华字典》,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必要的字词积累的松垮,影响今后的语文学习。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教育考试部门应该研究尽早取消这一规定。
2.从教学层面来说
(1)初中老师要摆脱功利性教学方式,在上课时要“回归字词,重视听写”。高中老师也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对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上,老师要在最基础的字词上面打好基础。所以要采取最低级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字词听写。一篇课文、一个板块或者一个专题。由教师自由组合,课前复习,课堂听写,当堂订正。
(2)在教学中引入简单的语法。为了解决前面提到的学生对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字、词句的问题,老师可以把相关的一些语法知识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在面对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文言翻译时,能运用简单的语法知识进行分析,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五中学)
清晰记得一位高一学生参加高中第一次期中考试在作答字音题是将《新华字典》正大光明拿出来翻查,监考老师说他作弊时他振振有辞:初中我们考试都是允许使用字典的。可见,虽然高中老师多次强调高中不允许在考试时用字典,他却形成思维定势,没有积累字音知识的习惯。也有这样一位学生曾虚心地来请教我:老师,汉语中的表语是什么。我当时真是无语。至于课堂文言文教学时提到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的后置”“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学生更是瞪大茫然无知的眼睛仿佛不知我在讲哪国语言。平时练习中,凡事碰到句式变换、下定义等题型,学生就会错得离谱。
笔者连带了几届高三,反复遇到这样的问题,让笔者不得不对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问题产生诸多思考,去年9月份接手两个班高一,共100人,在接手之初,笔者就决定进行摸底调查。笔者组织了对他们的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发现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很不扎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整张答卷(不仅仅是作文)错别字连篇。
2.古代诗文默写也是只记音不记形,更是不理解意思。
3.作文中病句突出,書写不工整。
4.文言文中的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句式倒装现象不理解。
二、原因分析
通过和学生交谈和阅读初高中新课程标准,我认为形成目前这种状况虽然有多种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的初中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功利性,很多老师教学遵循的原则是“不考不教”。
在和同学谈话中了解到,他们对文言文学习感觉困难很大,对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不太了解,即使知道一点,也是靠死记硬背下来的。可是在我的印象中,这一块内容在初中就应该学会的,并且假如初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知识的话,会理解得很快。但是学生告诉我,他们根本不学语法的。找来初高中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来看,结果发现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初中的课程标准淡化语法,致使一些老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只学不考”变成“不考不教”,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的文言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2.当前考试尤其是中考的制度和评价方式。
第一、目前我省中考实行“两考”合一,即“考试功能和性质发生了变化。考试性质由原先的选拔性升学考试转变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初中毕业考试必须全面准确反映初中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学业考试成绩既作为学生的毕业成绩,同时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主要依据。”由于要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毕业,试卷难度就必然降低,导致很多学生觉得学不学语文都是那么回事,到时考试都是一百多分,不影响升学。
第二、现在语文考试允许学生带《新华字典》进入考场,所以平时老师对学生生字词的教学就抓得不紧,认为考试时有字典,学生更是不重视,也是因为考试时有字典,正因为如此,现在的高中生才会出现错字连篇的现象!
第三,也是因为要保证大部分学生能顺利通过学业考试,拿到毕业证,所以在阅卷时评分细则较宽,这也是现在学生中考语文都是高分的原因,也是学生认为语文不难而不用心学的原因,更是学生进入高中无法顺利进行初高中语文衔接学习的原因。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以上状况,为了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行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政策制度的层面来说,建议中考取消允许带《新华字典》的规定,以督促学生自己重视记忆生字词。
中考允许考生带《新华字典》,意在考查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和习惯,同时渗透着《新课标》三维目标之一“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考查,使考试呈现出一定的开放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措施虽然意在减轻考生的负担,但从实际的教学实践看,这是无疑具有“双刃剑”效应。
那就是,一方面对促进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并养成使用习惯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另一方面,这种应试功利性,很可能会造成学生平时对字词积累学习的轻视,不注重查阅《新华字典》,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必要的字词积累的松垮,影响今后的语文学习。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教育考试部门应该研究尽早取消这一规定。
2.从教学层面来说
(1)初中老师要摆脱功利性教学方式,在上课时要“回归字词,重视听写”。高中老师也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对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上,老师要在最基础的字词上面打好基础。所以要采取最低级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字词听写。一篇课文、一个板块或者一个专题。由教师自由组合,课前复习,课堂听写,当堂订正。
(2)在教学中引入简单的语法。为了解决前面提到的学生对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字、词句的问题,老师可以把相关的一些语法知识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在面对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文言翻译时,能运用简单的语法知识进行分析,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