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侠从此难聚首 五鼠往后永别离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enix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田芳(1934年—2018年):中国评书表演艺术家。1954年走上评书舞台,其《童林传》《隋唐演义》《白眉大侠》《乱世枭雄》等作品风靡一时,与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并称北方评书“四大家”。2018年9月11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
  十几年前,记者在天津,但凡坐出租车,耳边总会飘来这个老头儿的声音。有时豪气:“要杀动手,吃肉张口,杀剐存留,任凭自便。”有时善良:“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听到那些“哧愣愣”“噗”“啪”的象声词,或是各种齉鼻子、磕巴嘴儿的动静,前面的司机也绷不住脸,“噗嗤”一下乐出声来。
  这副独一无二的嘶哑嗓子,业内称为“云遮月”。明亮的月亮叫云彩给遮上了,虽有残缺之憾,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就像单先生的命运,自小随父母漂泊江湖,历经种种身心摧残、流亡动荡,终成一代名家。他原本嗓音高亢,后来心火上涌,才成今日嘶哑;他的牙也曾被人打掉几颗,从此疼痛不断,为此狠心将牙拔掉,满口塑料嵌在牙床子上,四处说书录书。
  从此我就成了先生的铁杆粉丝。我总说先生是“包打童年的单田芳”,确实如此,《隋唐演义》《明英烈》《童林传》《三侠剑》……一部接一部。那时,我们实验小学有一个评书班,给市领导汇报演出的时候,班里60个人,每人说一段《明英烈》,我因为说得最好,总打头说第一段。
  1996年春节,我和先生第一次见面,在他鞍山的家里。当时感觉,那就是电视上的人下来了。那年我14岁,小胖子一个,说了一段《哪吒闹海》。演完之后,先生跟我说:“咱们说书,一定得像真看见这人似的,比如哪吒,你看,有个小孩儿,个儿不高,七八岁年纪,长得白白净净……”说得特平实,但我至今记忆犹新。小孩儿只管背词儿,模仿他的语音语调,但不明白评书表演背后的东西。先生一句话,“砰”一下把我打穿了。
  1998年夏天,我还在读高中,利用暑假到北京先生家中学书。他极端自律,早上4点起来,开始准备当天要录的书;然后就去电台,每天上午录4段,雷打不动,好像没有什么诱惑能让他偏离轨道。他这辈子只为说书。
  先生去世后,一位业内人士到先生家悼念,在遗像前不住叨念:“我太浮躁了,不像您,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您说我怎么才能把心静下来啊?”
  先生自律,所以自由。该工作的时候就拼命工作,该享受生活的时候就怡然自得地享受自己拥有的一切。还在上世纪90年代,先生家里的马桶就是全自动的,自己掀盖儿。我都惊呆了,机器人啊?他满脸不以为意,这算什么!
  他那时录书,每天坐着“公爵王”赶奔电台。有一回,他跟我说,“亮儿,下回你再来,发现换奔驰了,说明干得不错;要是换一夏利,说明干得不怎么样。”结果后来果然换了奔驰——说书老头儿坐奔驰小跑!
  他就是一个特别可爱的老头儿。爱吃甜的,拔丝蜜枣;爱听流行歌曲,跟着录音机哼哼“我的未来不是梦”“你总是心太软”。他烟瘾重,青年评书家关永超回忆与单先生交往,说抽了不少他的中華烟。我就乐,那是没见过先生当年。我小时候见他,都是卷烟叶子抽旱烟,后来也抽“三五”。“三五”什么特点?贵、冲!他从不作淡泊名利状,我努力工作、说书挣钱、享受生活,怎么了?在这方面,他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
  但有很多事情,他是隐忍的,不管是个人的情感诉求,还是历史上遭遇的伤害。他诉说曾经的苦难,都是客观陈述,没有指名道姓,为了行业发展还说些高屋建瓴的好话。这也是他的高明,一面是豁达,一面是自省。他对人生有一种非常透彻的回望,不怒不怨,这种境界很少有人达到。   2005年大学毕业,我来到北京,每到周末就去鼓楼西大街的广茗阁茶馆说书,没问人要过钱。2009年,我决定辞职回老家,没想到先生给我打了个电话。他可能看出了我心愿未满,梦想没死,愿意在北京折腾却无奈离开,所以来安慰我一下。我从没和他细说过,可他却能洞察到我的内心,我只觉得“哎呦”心里一动,受宠若惊。
  他对什么事儿都很好奇。有一次,他问我:“日本那个森喜朗是怎么回事儿呀?”我告诉他:“那个首相不得人心,支持率只有5%,电视里看着人挺大个儿,其实只是肚子大,人不高。”我写过一些公安刑侦题材的故事,都是小时候从前院派出所警察那儿听来的,诸如十八里店飞毛腿,电车上活捉盲眼独行大盗,帮北京动物园追河马、擒蟒蛇之类的种种。我给先生讲,他听着也觉得好玩儿。我和先生的另一位弟子肖璞韬计划把这些故事录成评书,原想请先生说第一段,我们再跟上。现在只能我们自己慢慢摸索了。
  其实这也是我和先生比较投缘的地方,我们都喜欢讲故事,尤其是市井民间的故事。当年柳永“奉旨填词”,有井水人家处便有人唱柳词。而今天,或可说有中国人处,便可听到先生的书。他代表的是民间艺术,不沾官气,永远“草根”。
  我曾经问先生,说书应该怎么说?他没有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梅兰芳与杨小楼的故事。1937年,日本人占领北平,梅兰芳送杨小楼回乡。到运河畔,杨小楼问梅兰芳还唱戏吗?梅兰芳说不唱了。杨小楼说我也不唱了,演了一辈子忠臣孝子,不能临了失节。说完这番话,两人在码头上最后演了一出《霸王别姬》。几年后杨小楼病故。
  我想先生要说的,是艺人的气节。他们在旧社会是“下九流”,但在动荡乱世,将军可以走、大员可以走,艺人心中的良心不能走。
  说书人上了台,把惊堂木一拍,代表的就是忠孝节义、天地良心。“文革”那时候,很多人彼此揭发,互相争斗,在权力面前不讲良心,但先生却宁折不弯,打断了腿也坚持:“我没错,我不服!”所以先生的书,幽默有之、诙谐有之,就是找不到猥琐,看不到迎合。单先生做人,永远捍卫自己的原则,“一力降十会”。我佩服先生的艺术,但更尊敬的,还是他做人的气节。

肖璞韬(单田芳关门弟子):师父坚信一点,发扬评书,不一定非得做个说书人


  因为父亲和师父早年相识,所以我很早就认识了单先生,每年至少两次,跟着父亲去拜会现在的师父、当年的单爷爷。
  我在中学时很孤独,周围的小伙伴都在看偶像剧,我真不感兴趣,为了排遣青春的懵懂和烦恼,就开始听书。1999年,群众出版社出了一套17本的《单田芳评书精粹》,我来回翻了好几遍,评书的语言从那时起就算渗入骨髓了。
  开始认真琢磨评书是在2008年,我在历史系念大二。那时,师父开始录《贺龙传奇》,我就帮他筛选史料,顺便也把录好的书重听一遍,给师父挑挑错。结果听来听去,我就入迷了。
  从2011年,我开始整理师父的评书文本,10部书,七八百万字。师父老开玩笑,说评书里的书童都了不起,包拯的徒弟颜查散,有个书童雨墨;秦琼他爹秦彝,也有个马童秦安。而我就是师父身边的书童。
  师父的所有东西都在脑子里,这是我最佩服的一点。2000年,在中央台录《薛家将》的时候,父亲带我去看师父录书。他拿来底本,哗哗翻一遍,扔在一边,上台就说,中间休息时也不再看。2015年,师父81岁了,还给北京文艺台的“京华英雄”系列录了两集节目。本子是我整理的,我拿给师父,老头儿一天就录完了,这一点谁不服?
  直到去世前,师父还在翻本子,反復研究琢磨。在那一代说书人里,他的编著能力非常强。像《乱世枭雄》,东北流传着好多零零碎碎的张作霖故事,师父整理之后再扩充。这种扩充不是串珍珠,把故事拿线一穿就完,他要去查资料,长时间泡在图书馆里。师父曾经问我:“书上只有一句话:张作霖三上青马坎。‘三上’是怎么上的,肖璞韬你学历史,你知道吗?”这我怎么知道?“我也不知道,资料就这么一句,我就得琢磨,第一上可能遇到问题了,第二上想办法铺垫,第三上才把事儿解决。”那次《乱世枭雄》签售的时候,有一帮年轻人过来,一问,是张作霖研究会的,评书成了历史研究的入门文本。
  师父还录过一部《栾蒲包与丰泽园》。也是书拿来,细读完,琢磨好,扔一边,开演。刚录了几回,原书作者就来了,一个劲儿地跟师父道谢:“按您说的,我这部书重改一遍,能增色不少。”
  师父不拘泥于传统,没有任何禁忌,像韩剧、偶像剧、《琅琊榜》、《芈月传》,知道得比我都清楚。有一次,电影《关云长》首映礼请师父去说开场,师父在中间插了一个哏,说曹操占据河北,兵强马壮;孙权有父兄基业,也非常厉害。这都是有基本地盘的,刘备不一样,来回流浪,搁现在讲,就是住廉租房的。这一来,就和现实挂钩了。师父总在琢磨听众的口味和心理,早年在茶社说书自不必说,后来在电台录书,也会隔着玻璃看工作人员的表情,使了一包袱,人家捂嘴一乐,说明包袱响了;要是人家在外头唠嗑或是打盹,说明这段书说得松懈,没把人拴住。
  我刚上台说书时特别紧张,再加上练过武术和散打,一出拳就把自己闪一下。师父说,“你用不着使这么大劲儿,观众又看不清。”还给我讲当年说书人的奇葩故事,“有人紧张就报天气预报,报完心情就平静了;有人用力过猛,一脚蹬在桌子上,脚趾头折了……”净讲这些好玩儿的事,而他自己遭遇的那些痛苦,师父宁愿把它带走,也不跟徒弟透露一句。
  现在好多人说评书衰落了,我倒不这么想,它应该是在一个重组期,不论演员还是听众都在更新换代。我已经录了4部书,近期在攒本子,平时也去中小学教评书选修课。有人和我说,给小孩儿说段子别超过5分钟。结果我试着说了一个十七八分钟的段子,一个走神儿的都没有,全盯着我,最后一拍醒木,他们还问:“老师,下面呢?”
  所以只要观众还在,评书就不会没落。论起这些评书大师们收的徒弟,我师父收的最杂,五行八作、各行各业全有。师父就坚信一点,发扬评书,不一定非得做个说书人,靠一部《三国》《水浒》、一部《三侠剑》《隋唐演义》通吃天下;还可以在别的领域开疆拓土,延续火种,将传统的“评书风”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其他文献
在人们的注意力应接不暇的时代,能够专注于一件事情,哪怕这件事情很小,也足以打动人心。  前不久的一期《快乐大本营》,舞台上出现了一位“讨债人”。这是一位讨稿债的编辑,她的出现,验证了微博上传播的一件轶事的真实性:自1999年答应给《中学生百科》杂志撰写专栏,何炅已坚持了19年,撰写了200余篇稿件。这些稿件,多是何炅在繁忙工作之余,利用坐飞机等碎片时间写出来的。  何炅的专栏,是以问答形式出现的。
按中国传统习俗,季克良在几个月前度过了自己的八十(虚岁)寿辰。  在贵州的54年一晃而过,他的大半生都与茅台酒为伴。在中国白酒行业,“季克良”三个字前是不用加任何头衔的。业内一直流传着关于他的传说:只要鼻子一闻,他就能确定每瓶茅台的大致年份、轮次、酒精浓度。  5月21日,作为贵州茅台集团前董事长、现名誉董事长,季克良在北京参加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酒业功勋企业、功勋人物”颁奖盛典,获终身成就奖。
炎炎夏日,除了难耐的高温之外,最让人心神不宁的就属总在身边嗡嗡的蚊子了。无论是蚊香还是蚊帐,总有“漏网之鱼”突破防线,出其不意地叮人一口。  最近几年,每到夏天就有各种以“超声波物理驱蚊”为卖点的驱蚊器出现,手机上也推出了不少同类驱蚊APP。商家宣称:“这种驱蚊器可以发出360度无死角的超声波,通过模拟雄蚊发出的频率,让受孕的雌蚊因不想重复受孕而逃离。”广告宣传还说,只要将其放在枕边,3米之内的蚊
有这样一个国家:国土面积只有3万平方公里,比中国海南省还要小;国家分成法语区和荷兰语区两大阵营;讲法语的瓦隆大区人和讲荷兰语的弗拉芒大区人在国家体制改革问题上争执不休、各不相让,导致该国在将近两年时间里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个国家就是比利时。    尽管在一些政治问题上水火不容,但比利时两大语区的人却在两个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一个是关于女性的,他们认为欧洲最漂亮的女人不在法国而在比利时,出生于布鲁塞尔
没有人不知道美国纽约有个自由女神像。作为地标式景点,它在哈德逊河口引起过无数人的向往与遐思。那只右手高擎的火炬,那个象征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七道尖芒头冠本身便有着所谓“灯塔国”的寓意。  就在7月4日美国独立日当天,一名女子攀上了自由女神像基座,展开标语抗议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移民政策。  地点、时间、事由的高度敏感使得这件事成为一条传遍全球的新闻。女子最终被从基座上“请”了下來,并被“安全逮捕”,但特
像甘肃很多散落在山间的村庄一样,石节子村朴实、安宁甚至有些闭塞。但这个几十口人的小山村如今却开办了美术馆,村民们“走出去引进来”,越来越为外界所关注。改变这一切的正是他们的艺术家村长——靳勒。  想为家乡做点事  初冬的北京,已经多了几分寒意。在798艺术区,记者见到了石节子村村长靳勒。他一身休闲装,留着山羊胡,和人们印象中的村长并不一样。对此,他笑称“毕竟自己是个搞艺术的嘛”。当记者问,为什么会
她最想对赵明诚说的一句话是:你那样对我,是不对的。  我曾经对李清照颇感隔阂,她的人生太优越,像一盏晶莹薄脆的玉碗,在博古架上静静地放着光泽。让你没法时常捧在手上,于一蔬一饭间生出恋恋的情意。  李清照改嫁的事儿还没有被众所周知时,我们单知道她和赵明诚的这段婚姻里,既有“赌书泼茶”的风雅,也有“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的娇嗲。虽然最后赵明诚先她而去,留她在乱世里颠沛流离,但那个时代,这也是普遍的
他和吕叔湘合著《中诗英译比录》,主张保留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今年7月初,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晓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刷屏了。他大篇幅讲了时下热门的贸易战,通俗易懂,是刷屏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他更吸引我的是一段关于审美的话:“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大家都穿着皮鞋,穿着带领子的正装。我提出过毕业典礼上同学们的着装要求。为什么?看看我们的校园里,许多男同学穿着一条大短裤,露着带毛的双
美国《大西洋月刊》4月刊封面文章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任期已近尾声。回首这8年,他从小布什手中接过的最大“财富”就是一场经济危机和两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他做过最艰难的决定,无疑是在美国利益遭受所谓“损失”时,拒绝出兵叙利亚,只限定派出“50名特种部队人员”。奥巴马坚信,如果美国陈兵叙利亚,造成的损失会远高于“不作为”。但他的选择无法展现美国的威慑力,不仅民主党同僚反对,欧洲盟友也不满。奥巴马的回应是
跨过滹沱河,踏遍闽浙沪,2012年,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总书记。他上任第一天,就同中外记者说:“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半个月后,他和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奋斗目标。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调研时同村民交谈。  40年前,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如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