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许多高三语文教师仍然走不出应试教育这个怪圈,他们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大搞“灌输战术”或“题海战术”,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沉闷,毫无活力。面对沉闷的语文课堂,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因而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只有改变这种“主体无主,主动不动”的态势,激活课堂气氛,才能提高课堂实效。因此,激发学习动力,增强课堂活力是提高高三语文课堂实效的重要途径。
〓〓一、运用幽默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也往往是学习的先导。 高三语文复习课多以知识讲解和训练为主,内容枯燥,形式单调,难以唤起学生的热情。而幽默犹如添加剂,它能为课堂增添活力,驱除枯燥;幽默更如催化剂,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兴趣盎然,欲罢不能。富含知识和情趣的幽默,还能使学生大脑两半球协同活动,促进学生智慧及潜能的充分发挥,活跃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厌倦情绪时,穿插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幽默,不无裨益。如在梳理成语误用类型时,为了避免内容枯燥,我用了一个小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先说:“同学们,我们不能滥用成语,不然就会闹出笑话。”接着,我说:“有一个小学生给爸爸写信说:‘我最亲密无间的爸爸:您好!最近身体是否健壮如牛?工作是否蒸蒸日上?我现在正奋不顾身地学习。前天,老师表扬了我的丰功伟绩……’”学生听后不禁捧腹大笑,丝毫没有枯燥之感,并且整节课都表现出兴致勃勃,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样子,效果很好。
〓〓二、创设成功机会,树立学生信心
〓〓成功不仅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满足愉悦的感觉,还会给学生带来一股前进的动力。只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尝到成功的甜头,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被唤起,学习动力就会被激发,自信心就会得到增强。而信心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的最为重要的主观因素。学生只有对学习充满了信心,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关知识的学习。高三学生要面对较多的考试,面临较重要的高考,他们更需要应对各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因而,适当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的信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中,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我们不妨给学生作适当的提示,引导他们到达成功的彼岸。如在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时,有学生答不出“单于愈益欲降之”(《苏武传》)中“降”的用法,我便一步一步诱导他:“‘降’一般解作什么意思?”“谁投降?”“谁使谁投降?”“主语使宾语做某事,这是什么用法?”在我耐心的诱导下,他最后明白“降”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因为这一机会的创设,让他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为他树立了学习的信心,所以他在此后的课堂学习中也表现得异常的积极。
〓〓三、设置感人情境,拨动学生心弦
〓〓情境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它能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各个环节。高三学生要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巨大的高考压力,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疲倦的感觉。而一个动人的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往往能降低他们学习的疲劳程度,使他们在繁重的学习中保持充沛的精力。我们可以运用播放音乐、扮演角色、展现实物、再现图画、联系生活等手段去创设扣人心弦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活力。如在复习语言表达得体时,我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日常生活中语言表达不得体的现象并作简要分析。一位学生说:“有个同学祝一位九十多岁的女老师青春靓丽!这位同学说话不注意对象,应将‘青春靓丽’改成‘寿比南山’。”另一位学生说:“某人与朋友约定时说:‘我明天去你家探望你,希望你在家恭候我。’此人说话不注意谦敬,应该将‘恭候’改成‘等候’。”……由于创设的情境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都踊跃发言,并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相关知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竞争大赛,满足学生需要
〓〓布鲁纳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有竞争,才让学生感到刺激;有竞争,才有进步。美国学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也指出竞争能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并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众多学生都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及较明显的好胜心理。高三学生面临着竞争激烈的高考,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理就更为突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顺应学生心理,丰富语文课堂,开展各种各样的竞争大赛,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开展个人间或小组间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很多学生都觉得名句名篇的背诵容易默写难,他们能把名篇名句背得滚瓜烂熟,但默写时却错字百出,因而他们对名篇名句默写已失去了兴趣。于是,我便模仿汉字听写大赛。针对错字,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听写比赛,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在黑板上进行听写。听写完毕后,我首先引导学生改正各选手所写的字,然后让学生评出错字最少(或全对)的小组为“最强组”,并对其作一定的奖励。由于学生感到刺激,他们都非常投入,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五、组织课堂讨论,发掘学生潜能
〓〓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学中较具活力的一个环节。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课堂讨论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在高三语文复习中,许多专题知识的复习,如词语运用、语病辨析、古诗文阅读、文学作品赏析、作文指导等都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在上课前,我们可以围绕教学重点,设计一些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如进行作文拟题训练时,我要求学生群策群力,运用所学的拟题技巧,以“互联网”为话题去拟出一些新颖的作文题目。学生们都非常配合,他们展开了一番热烈的讨论,甚至展开了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拟出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罗万象》《互联网≠胡乱网》等一系列新颖的作文题目。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我在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总之,教师教学最大的误区是包办,学生学习最大的天敌是依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责任编辑〓罗〓峰
〓〓一、运用幽默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也往往是学习的先导。 高三语文复习课多以知识讲解和训练为主,内容枯燥,形式单调,难以唤起学生的热情。而幽默犹如添加剂,它能为课堂增添活力,驱除枯燥;幽默更如催化剂,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兴趣盎然,欲罢不能。富含知识和情趣的幽默,还能使学生大脑两半球协同活动,促进学生智慧及潜能的充分发挥,活跃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厌倦情绪时,穿插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幽默,不无裨益。如在梳理成语误用类型时,为了避免内容枯燥,我用了一个小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先说:“同学们,我们不能滥用成语,不然就会闹出笑话。”接着,我说:“有一个小学生给爸爸写信说:‘我最亲密无间的爸爸:您好!最近身体是否健壮如牛?工作是否蒸蒸日上?我现在正奋不顾身地学习。前天,老师表扬了我的丰功伟绩……’”学生听后不禁捧腹大笑,丝毫没有枯燥之感,并且整节课都表现出兴致勃勃,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样子,效果很好。
〓〓二、创设成功机会,树立学生信心
〓〓成功不仅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满足愉悦的感觉,还会给学生带来一股前进的动力。只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尝到成功的甜头,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被唤起,学习动力就会被激发,自信心就会得到增强。而信心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的最为重要的主观因素。学生只有对学习充满了信心,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关知识的学习。高三学生要面对较多的考试,面临较重要的高考,他们更需要应对各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因而,适当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的信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中,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我们不妨给学生作适当的提示,引导他们到达成功的彼岸。如在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时,有学生答不出“单于愈益欲降之”(《苏武传》)中“降”的用法,我便一步一步诱导他:“‘降’一般解作什么意思?”“谁投降?”“谁使谁投降?”“主语使宾语做某事,这是什么用法?”在我耐心的诱导下,他最后明白“降”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因为这一机会的创设,让他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为他树立了学习的信心,所以他在此后的课堂学习中也表现得异常的积极。
〓〓三、设置感人情境,拨动学生心弦
〓〓情境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它能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各个环节。高三学生要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巨大的高考压力,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疲倦的感觉。而一个动人的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往往能降低他们学习的疲劳程度,使他们在繁重的学习中保持充沛的精力。我们可以运用播放音乐、扮演角色、展现实物、再现图画、联系生活等手段去创设扣人心弦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活力。如在复习语言表达得体时,我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日常生活中语言表达不得体的现象并作简要分析。一位学生说:“有个同学祝一位九十多岁的女老师青春靓丽!这位同学说话不注意对象,应将‘青春靓丽’改成‘寿比南山’。”另一位学生说:“某人与朋友约定时说:‘我明天去你家探望你,希望你在家恭候我。’此人说话不注意谦敬,应该将‘恭候’改成‘等候’。”……由于创设的情境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都踊跃发言,并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相关知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竞争大赛,满足学生需要
〓〓布鲁纳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有竞争,才让学生感到刺激;有竞争,才有进步。美国学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也指出竞争能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并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众多学生都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及较明显的好胜心理。高三学生面临着竞争激烈的高考,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理就更为突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顺应学生心理,丰富语文课堂,开展各种各样的竞争大赛,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开展个人间或小组间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很多学生都觉得名句名篇的背诵容易默写难,他们能把名篇名句背得滚瓜烂熟,但默写时却错字百出,因而他们对名篇名句默写已失去了兴趣。于是,我便模仿汉字听写大赛。针对错字,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听写比赛,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在黑板上进行听写。听写完毕后,我首先引导学生改正各选手所写的字,然后让学生评出错字最少(或全对)的小组为“最强组”,并对其作一定的奖励。由于学生感到刺激,他们都非常投入,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五、组织课堂讨论,发掘学生潜能
〓〓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学中较具活力的一个环节。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课堂讨论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在高三语文复习中,许多专题知识的复习,如词语运用、语病辨析、古诗文阅读、文学作品赏析、作文指导等都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在上课前,我们可以围绕教学重点,设计一些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如进行作文拟题训练时,我要求学生群策群力,运用所学的拟题技巧,以“互联网”为话题去拟出一些新颖的作文题目。学生们都非常配合,他们展开了一番热烈的讨论,甚至展开了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拟出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罗万象》《互联网≠胡乱网》等一系列新颖的作文题目。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我在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总之,教师教学最大的误区是包办,学生学习最大的天敌是依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