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中规定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寄宿制小学有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况,人文性关怀在其授课过程中至关重要。文章从教学实践出发,阐述了对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人文性;寄宿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育视野中,人文关怀的内涵是教育要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尊重人,时刻以人为出发点,强调受教育者的主观感受,尊重和爱护每一个教育客体。在教育培养的目标上,它将培养健全完整的人格放在首位;在教育内容上,它将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置于核心位置。
当笔者接近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这个群体后,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严重的“寄宿病”。所谓寄宿病,即由于学生过早的远离家人,独立生活,形成的身心不适应反应,表现为一系列心理上的弱点,诸如孤僻、压抑、骄躁、胆怯、冷漠、缺乏责任心和同情心等。形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家庭环境是他们重要的成长背景,笔者所调查的寄宿制学校的孩子大致来源于两种家庭:一种是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家庭;另一种则是夫妻忙于经商的家庭。这两种家庭在教育子女上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如,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不能给孩子好的启蒙教育;家长忙于工作,缺乏与子女情感交流,用物质填补孩子的精神缺失;教育手段落后野蛮,常用打骂的方式纠正孩子的错误。这些心理弱点在未进入寄宿制学校生活前呈隐性病状。
进入寄宿制学校学习生活便是这种寄宿病发作的直接原因。生活中,五六岁的孩子一直是家庭的中心角色,在家中事事优先,而在学校有各种行为约束。老师是所有人的老师,不可能长期关注某一位同学。学习上,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聚集在教室学习,频繁的接受检查、考试,并且要在每周回家时向父母汇报学习成绩。因此在学习中他们总是带着无形的压力和负担,结果适得其反。
了解了病因,便要对症下药。作为一名语文教育者,更要全力发挥语文教育的职能,为寄宿制学生服务。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说一说,语文教学中人文思想的渗入能为此做些什么。
一、引导孩子主动索取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因此,我们与其告诉学生他们该学什么,不如听听学生想要学习什么,并在恰当的时候满足他们。例如,我的拼音教学实践。新课标在汉语拼音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那么新课标出台后,教师们有没有把握好教学的度呢?在小学一年级的考试,拼音考试内容及侧重点并没有很好地进行转变,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吃力,学生的视拼音如生命,而这些并不来自于他们的读书需要,而是取决于教师的态度、考试的重视程度。拼音学习,势必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重击。而新课标已经明确汉语拼音是为识字服务的,那么我们该从何入手便十分明了。那就是让孩子意识到,没有拼音他们做不了他们想做的事,并且学习拼音是可以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的过程中完成的。我们并不需要将每一节课的课堂内容设计的插针无缝,而是要时刻做好让学生们自由遐想一会儿的准备。
因此,在其他语文教师艰难的进行拼音教学时,我便安排了我的学生在懒懒的阳光下画画,主题是画一幅画送给我爱的家人。孩子们画的很用心,有的画他们和父母玩耍的场景,有的画父母辛勤工作的样子。在画作基本完成的时候,我提议孩子在图画一角写上你想要送给谁或是你的祝福。学过一些简单的汉字,但还是很多字写不上来,他们便向我求助。另外,我告诉他们想妈妈的时候还有一个办法让妈妈知道,那就是写一小段话给他们,老师会把它们放进漂亮的小信封转交给妈妈。听了这些话,孩子们感到他们其实没有那么孤独,他们还是可以跟爸爸妈妈说心里话的,并且他们是真的想要学习拼音了。在这之后,我们每天下午安排十五分钟阅读,这些书都带有拼音标注,为了阅读书里的故事,他们自己会找到一些学习拼音、认识拼音、记住拼音的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品德发展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语文德育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起着相当重大的作用。语文课程优美的篇章所反映的美丽多彩的人生世界和自然世界,是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活的最好媒介。以下是我的德育实践:
我班中有一名体型很胖的女同学,没少受到周围同学的嘲笑和排斥,肥胖让本该自信的她显得事事畏畏缩缩。一堂复习字词的课上,我请同学为“胖”字组词,同学们都组了“小胖”这个词,在我奇怪为什么没人说“胖子”这个词的时候,一个同学的发言让我明白了其中的原委。在以前的课堂上,这个词一出现,全班同学就会哄堂大笑,并指着那名肥胖的女同学议论纷纷,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老师便禁止了胖子这个词语的使用权,告诉他们胖子是骂人的话。
?郜于是我真的担忧了,老师这样的做法对吗?我们不如告诉孩子们美丽的花朵也有大朵小朵之分,美味的蘑菇也有大颗小颗之分,那么你们只喜欢大的不喜欢小的吗?同样人也有胖瘦高矮的不同,我们更该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心灵。而胖子这个词,只要你不用嘲讽的语气称呼他,我想别人也是可以接受的。随后我又特意表扬了那位女同学,把她出色的表现说给大家听,同学们还为她鼓起了掌。
只有健康的人格才能教育健康的人格,只有高尚的心灵才能化育高尚的心灵。尤其是在寄宿制这样特殊的环境中,孩子们接触的外部人和事较少,老师的言行无形中成了孩子们的效仿对象。老师的精神世界也将通过教育这个媒介传递到孩子们的精神之中,因此教师的精神与文化含量也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作者简介:高 琴(1978-),女,河北保定人,硕士,保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人文性;寄宿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育视野中,人文关怀的内涵是教育要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尊重人,时刻以人为出发点,强调受教育者的主观感受,尊重和爱护每一个教育客体。在教育培养的目标上,它将培养健全完整的人格放在首位;在教育内容上,它将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置于核心位置。
当笔者接近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这个群体后,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严重的“寄宿病”。所谓寄宿病,即由于学生过早的远离家人,独立生活,形成的身心不适应反应,表现为一系列心理上的弱点,诸如孤僻、压抑、骄躁、胆怯、冷漠、缺乏责任心和同情心等。形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家庭环境是他们重要的成长背景,笔者所调查的寄宿制学校的孩子大致来源于两种家庭:一种是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家庭;另一种则是夫妻忙于经商的家庭。这两种家庭在教育子女上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如,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不能给孩子好的启蒙教育;家长忙于工作,缺乏与子女情感交流,用物质填补孩子的精神缺失;教育手段落后野蛮,常用打骂的方式纠正孩子的错误。这些心理弱点在未进入寄宿制学校生活前呈隐性病状。
进入寄宿制学校学习生活便是这种寄宿病发作的直接原因。生活中,五六岁的孩子一直是家庭的中心角色,在家中事事优先,而在学校有各种行为约束。老师是所有人的老师,不可能长期关注某一位同学。学习上,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聚集在教室学习,频繁的接受检查、考试,并且要在每周回家时向父母汇报学习成绩。因此在学习中他们总是带着无形的压力和负担,结果适得其反。
了解了病因,便要对症下药。作为一名语文教育者,更要全力发挥语文教育的职能,为寄宿制学生服务。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说一说,语文教学中人文思想的渗入能为此做些什么。
一、引导孩子主动索取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因此,我们与其告诉学生他们该学什么,不如听听学生想要学习什么,并在恰当的时候满足他们。例如,我的拼音教学实践。新课标在汉语拼音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那么新课标出台后,教师们有没有把握好教学的度呢?在小学一年级的考试,拼音考试内容及侧重点并没有很好地进行转变,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吃力,学生的视拼音如生命,而这些并不来自于他们的读书需要,而是取决于教师的态度、考试的重视程度。拼音学习,势必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重击。而新课标已经明确汉语拼音是为识字服务的,那么我们该从何入手便十分明了。那就是让孩子意识到,没有拼音他们做不了他们想做的事,并且学习拼音是可以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的过程中完成的。我们并不需要将每一节课的课堂内容设计的插针无缝,而是要时刻做好让学生们自由遐想一会儿的准备。
因此,在其他语文教师艰难的进行拼音教学时,我便安排了我的学生在懒懒的阳光下画画,主题是画一幅画送给我爱的家人。孩子们画的很用心,有的画他们和父母玩耍的场景,有的画父母辛勤工作的样子。在画作基本完成的时候,我提议孩子在图画一角写上你想要送给谁或是你的祝福。学过一些简单的汉字,但还是很多字写不上来,他们便向我求助。另外,我告诉他们想妈妈的时候还有一个办法让妈妈知道,那就是写一小段话给他们,老师会把它们放进漂亮的小信封转交给妈妈。听了这些话,孩子们感到他们其实没有那么孤独,他们还是可以跟爸爸妈妈说心里话的,并且他们是真的想要学习拼音了。在这之后,我们每天下午安排十五分钟阅读,这些书都带有拼音标注,为了阅读书里的故事,他们自己会找到一些学习拼音、认识拼音、记住拼音的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品德发展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语文德育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起着相当重大的作用。语文课程优美的篇章所反映的美丽多彩的人生世界和自然世界,是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活的最好媒介。以下是我的德育实践:
我班中有一名体型很胖的女同学,没少受到周围同学的嘲笑和排斥,肥胖让本该自信的她显得事事畏畏缩缩。一堂复习字词的课上,我请同学为“胖”字组词,同学们都组了“小胖”这个词,在我奇怪为什么没人说“胖子”这个词的时候,一个同学的发言让我明白了其中的原委。在以前的课堂上,这个词一出现,全班同学就会哄堂大笑,并指着那名肥胖的女同学议论纷纷,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老师便禁止了胖子这个词语的使用权,告诉他们胖子是骂人的话。
?郜于是我真的担忧了,老师这样的做法对吗?我们不如告诉孩子们美丽的花朵也有大朵小朵之分,美味的蘑菇也有大颗小颗之分,那么你们只喜欢大的不喜欢小的吗?同样人也有胖瘦高矮的不同,我们更该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心灵。而胖子这个词,只要你不用嘲讽的语气称呼他,我想别人也是可以接受的。随后我又特意表扬了那位女同学,把她出色的表现说给大家听,同学们还为她鼓起了掌。
只有健康的人格才能教育健康的人格,只有高尚的心灵才能化育高尚的心灵。尤其是在寄宿制这样特殊的环境中,孩子们接触的外部人和事较少,老师的言行无形中成了孩子们的效仿对象。老师的精神世界也将通过教育这个媒介传递到孩子们的精神之中,因此教师的精神与文化含量也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作者简介:高 琴(1978-),女,河北保定人,硕士,保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