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历史上来看,中美关系无论是凛若冰霜,还是在凄风冷雨之中,高层互访都能注入一股暖流。
尼克松访华:他的手从太平洋彼岸伸向毛泽东
1972年2月21日,北京天气阴冷,尼克松和夫人帕特走出“空军一号”专机,在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尼克松就微笑着向站在舷梯前的周恩来伸出手,周恩来的手也伸了出来,两人紧紧握手,轻轻摇晃着,足有一分多钟。周恩来对尼克松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
画面在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眼里,周恩来或许更主动些。“门开了,美国统治者有点踌躇不决,可能想要知道下面是否埋伏着‘第七危机’。然而,前来迎接的周恩来春风满面,两人紧紧地握了手。”
不管怎么样,两人的握手打破了中美之间25年的坚冰。
为了营造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尼克松煞费苦心,他告诫包括基辛格在内的所有人留在飞机上,等他和周恩来握手结束才获准走下舷梯。他在回忆录中声称,“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其辱,因此,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
镜头闪回到1954年,中美两国刚刚结束在朝鲜战场的较量,空气中弥漫着对立情绪,麦肯锡主义死灰复燃。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出席日内瓦会议时,在通道上与周恩来相遇,竟夺路而逃。当时担任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的王炳南晚年回忆,美国代表团副团长史密斯心怀歉意,找机会主动凑上来和周恩来聊天,“他抓住总理的胳膊摇晃了几下,笑眯眯地走开了”。
国内反美浪潮也愈演愈烈。在军队或是民兵的靶场,打靶的目标往往被画成尼克松的漫画像——歪斜的光下颏,斜翘的鼻子,靶心就是尼克松画像的胸门。
15年中,时断时续的中美大使级会谈是唯一的沟通,但每次谈到台湾问题就搁浅,双方对无休无止的争吵和原地踏步的照会都腻味透了,基辛格调侃:“会谈的重要意义似乎在于,它是不能取得重大成就的时间最长的会谈。”
这样的尴尬持续到1969年,珍宝岛战斗打响,中苏之间的口水仗升级为刀兵相见,急于从越南战争泥沼脱身的美国人看到了改变,双方诉求惊人一致。经过一番外交斡旋,双方发布“七一五”公告,敲定了尼克松访华的消息,全世界几乎所有电波都在传递这个消息。
1972年2月,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周恩来(右二)与尼克松在去上海的飞机上。
毛泽东主席会不会见尼克松总统?
这是美方打前哨时最关心的,中方回答照例是:现在无法确定。事实上,林彪事件发生后,毛泽东身体每况愈下,中方当然无法给出肯定答案。就在尼克松访华前9天,毛泽东发生休克,经过大力抢救,心脏渐渐恢复了跳动。
王海容在回忆文章中记录,她给毛泽东念外电评论,其中有一条说:尼克松是打着白旗到北京来的。“外公听完这条消息,笑了。他说:我来给尼克松解解围。”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达,在周恩来的陪同下进城,下榻钓鱼台国宾馆。
“2点30分,我们才吃完丰盛的午餐,有人来告诉我,周恩来有急事在会客室等着要见我。他不像往常那样先开开玩笑,而是直接对我说:毛主席想见总统。”基辛格记得当时极力掩饰兴奋之情。
缠绵病榻的老人家已有七八天没起床久坐了。2月21日那天,他忽然对护士长吴旭君说:希望立刻见到尼克松。“吴旭君首先服侍外公起床,扶他到卧室的沙发上坐好,又跑去找来卫士兼理发师周福明——自从月初会见巴基斯坦总统布托以后,基本上卧床的老人家就没理过发。”
就在尼克松抵京3小时后,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他和基辛格。
基辛格对毛主席书房有过细致描述,“毛泽东身旁的茶几上总堆着书,只剩下一个放茉莉花茶茶杯的地方。沙发的后面有两盏落地灯,圆形的灯罩大得出奇。在毛泽东座位的右前方是一个痰盂。来访者一进入房间,毛泽东就从沙发上站起来;在我最后两次见他时,他需要两个护理人员搀扶,但他总是要站起来欢迎客人的。”
尼克松终于见到了这个交手多年的智者,“他的皮肤没有皱纹,不过灰黄的肤色看上去却几乎像蜡黄色的。他的面部是慈祥的,不过缺乏表情。他的双目是冷漠的,不过还可发出锐利的目光。他的双手好像不曾衰老,也不僵硬,而且还很柔软”。
这时,“头号国际匪徒”隔着茶几伸过手去,温柔地握了“头号帝国主义走狗”的手,约一分钟之久。
毛泽东诙谐随意地驾驭着整个会晤,尼克松本想谈一些实质性问题,比如越南和台湾,但毛泽东始终把话题引向他的“哲学”。
“我这种人说话像放空炮!比如这样的话,‘全世界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建立社会主义!’”毛泽东说道。
“像我这种人,”尼克松灵敏地接话,“还有匪帮。”
毛泽东探身向前,微笑着说,“你,作为个人,也许不在被打倒之列。”接着,他指向基辛格说,“他们说,这个人也不属于被打倒之列。如果你们都被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
尼克松听出来,“交朋友”就是毛泽东的“哲学”。毛泽东清醒意识到中美意识形态的巨大分歧,才会说“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但是谈就是一种意义。
原定15分钟会晤延长到1个小时,周恩来在频频地看表,因为毛泽东已开始疲乏了。
在接下来几天的访华之旅中,尼克松不遗余力地表现他的“友善”。他时不时引用毛主席的词“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和周恩来握手之后,主动伸手为周恩来脱掉了呢子大衣。每天晚上,他和夫人硬着头皮用象牙筷子把十二道菜对付下去,用茅台酒干杯。江青陪他们去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内容主要讲残忍凶狠的地主,尽管尼克松正打算在美国削减地主应缴的税款,他还是极其热情地鼓掌称颂。游览了长城之后,他把“空军一号”留在北京,和周恩来同乘一架白色客机飞往杭州。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3年11月,江泽民主席出席在西雅图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也开始了他任期中的第一次美国之行。这是1989年后两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面对面。
1993年11月19日下午,江泽民主席同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西雅图举行正式会晤。会晤刚开始,克林顿表情凝重而严肃,而江泽民主席比较轻松。江泽民主席把一支中国造的萨克斯管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克林顿表示感谢。接着,江泽民主席告诉克林顿,自己曾在年轻时学过二胡,还喜欢唱歌。他轻松的言谈和举止,缓解了凝重的气氛。
会晤结束时,克林顿提到他喜欢的萨克斯管,微笑着说:“将来有机会,我吹给你听。”江泽民主席立刻回答:“我可以拉二胡和你一起演奏。”后来,克林顿多次讲:“我第一次和江主席会见,就发现他是一个伟大国家的一个了不起的领导人。”
在设宴款待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各方人士的时候,克林顿积极评价这次会晤,还开玩笑地说,他同江泽民主席的谈话是“不公平”的,因为他发现江主席懂英语,他讲的话,江主席听得懂,还能通过翻译再听一遍;可是,他不懂中文,只能听翻译的,吃亏了。
这次两国元首的会晤,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僵局。峰会的直接效果是,第二年,美方决定将人权问题与最惠国待遇脱钩,一个横亘在两国间的问题初步得以解决。
1995年夏天,李登辉以“校友叙旧”的名义进行所谓的私人访问,打破了中美建交16年来一直禁忌的规约。中方以牙还牙,1996年早春,解放军在沿海进行导弹发射演习,此举招来了美国的两艘航空母舰,与解放军形成对峙。——中美关系又到了需要领导人接触来摆脱危机的时候。
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江泽民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美两国将加强合作,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江泽民在为期9天的访问中走访7个城市,一些个性化的瞬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夏威夷是江主席访美的第一站。在檀香山市长哈里斯举行的欢迎午宴上,夏威夷一所小学的大约100名学生为远道而来的贵宾表演了夏威夷草裙舞。表演当中,江主席起身来到孩子们中间,同他们共舞。
当天晚上,夏威夷州州长卡耶塔诺宴请江主席。在祝酒前,江主席说,我回想起我在1945年、1946年的大学时代,喜欢弹夏威夷吉他,弹奏过《ALOHAOE》这首歌曲。为了让气氛更加轻松些,他要用夏威夷吉他弹奏《向夏威夷问候》这首歌,并邀请州长夫人即兴为大家唱这首歌。江主席娴熟的演奏,州长夫人优美的歌唱,赢得了满堂喝彩和长时间的掌声。
11月2日晚,南加州各界华侨华人热烈欢迎江主席访美。致词完毕,江主席给大家带来一个意外的惊喜:那就是清唱一段京剧《捉放曹》,当时会场音响量有点高,江主席幽默地说,“没关系,我自动调整音量。”于是,他有板有眼地唱起了“一轮明月照窗下”,一句唱完,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1999年,美军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令中美关系骤然趋冷。2000年,江泽民再次访问美国,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等组织联合举行的午餐会上,他用英语发表演说,博得了在场各界人士广泛的好评,从某种程度上缓和了中美关系之前一年多经历的波折,“炸馆”导致的僵局被打破。
2002年10月,江泽民主席第四次访美,并与布什总统在“西部白宫”——坐落在得克萨斯州韦科市克劳福德镇西北部的布什私人农场进行会晤。这也开创了在任美国总统为社会主义国家元首举行家庭宴会的先例。
尽管布什总统一有空就回到这个家,并喜欢把一些国事带回来处理,但美国人通常不随便邀请外人到家中做客。正因为如此,美国媒体将邀请外国领导人到农场访问视为两国关系重要性的象征。从2000年11月入主白宫到2002年江泽民访美前,布什只在这里接待过3位外国领导人:俄罗斯总统普京、英国首相布莱尔和沙特王储阿卜杜拉。
胡锦涛访美:首站是盖茨豪宅
胡锦涛主席曾两次访美。2006年4月18日至21日,胡锦涛应美国总统布什的邀请,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胡锦涛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访美。
4月18日,胡锦涛启程访美。他首站不是华盛顿,而是美国西北部的西雅图市。胡锦涛主席到达美国之后的首场晚宴,是在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的豪宅“未来之屋”中举行。
欢迎胡锦涛的晚宴,盖茨邀请的嘉宾不仅有众多商界、政界人士,还有社区的名人等。有人说,胡锦涛主席是位懂礼节的客人,“没空手来,还带着礼物”。因为就在当天,中国联想集团和微软公司联合宣布,联想将在全球65个国家及地区销售预装微软软件的计算机,合同总额达到12亿美元。
胡锦涛还参观了微软公司总部,并与盖茨等人进行了会谈。胡锦涛称赞盖茨在微软取得的成就,并说:“因为你,比尔·盖茨先生是中国的朋友,我则是微软的朋友。”胡锦涛还幽默地笑道:“我也每天使用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他还表示欢迎微软将来增加在中国的投资,并表示中国会在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上履行诺言,坚决打击软件盗版活动。
访美的胡锦涛主席一行还参观了位于埃弗里特的波音公司大型飞机组装工厂。他戴上带有波音标记的棒球帽,并与上台赠送帽子的波音员工代表热情拥抱。
在胡锦涛访美举行的白宫欢迎仪式上,布什总统首次正式采用“responsible stake holder”(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一词来形容中国。而胡锦涛主席则回应,中美关系已经超越双边关系的范畴,越来越具有全球影响和战略意义;中美双方不仅是利益攸关方,而且应该是建设性合作者。
2011年,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出席了近20场活动。
尼克松访华:他的手从太平洋彼岸伸向毛泽东
1972年2月21日,北京天气阴冷,尼克松和夫人帕特走出“空军一号”专机,在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尼克松就微笑着向站在舷梯前的周恩来伸出手,周恩来的手也伸了出来,两人紧紧握手,轻轻摇晃着,足有一分多钟。周恩来对尼克松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
画面在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眼里,周恩来或许更主动些。“门开了,美国统治者有点踌躇不决,可能想要知道下面是否埋伏着‘第七危机’。然而,前来迎接的周恩来春风满面,两人紧紧地握了手。”
不管怎么样,两人的握手打破了中美之间25年的坚冰。
为了营造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尼克松煞费苦心,他告诫包括基辛格在内的所有人留在飞机上,等他和周恩来握手结束才获准走下舷梯。他在回忆录中声称,“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其辱,因此,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
镜头闪回到1954年,中美两国刚刚结束在朝鲜战场的较量,空气中弥漫着对立情绪,麦肯锡主义死灰复燃。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出席日内瓦会议时,在通道上与周恩来相遇,竟夺路而逃。当时担任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的王炳南晚年回忆,美国代表团副团长史密斯心怀歉意,找机会主动凑上来和周恩来聊天,“他抓住总理的胳膊摇晃了几下,笑眯眯地走开了”。
国内反美浪潮也愈演愈烈。在军队或是民兵的靶场,打靶的目标往往被画成尼克松的漫画像——歪斜的光下颏,斜翘的鼻子,靶心就是尼克松画像的胸门。
15年中,时断时续的中美大使级会谈是唯一的沟通,但每次谈到台湾问题就搁浅,双方对无休无止的争吵和原地踏步的照会都腻味透了,基辛格调侃:“会谈的重要意义似乎在于,它是不能取得重大成就的时间最长的会谈。”
这样的尴尬持续到1969年,珍宝岛战斗打响,中苏之间的口水仗升级为刀兵相见,急于从越南战争泥沼脱身的美国人看到了改变,双方诉求惊人一致。经过一番外交斡旋,双方发布“七一五”公告,敲定了尼克松访华的消息,全世界几乎所有电波都在传递这个消息。


毛泽东主席会不会见尼克松总统?
这是美方打前哨时最关心的,中方回答照例是:现在无法确定。事实上,林彪事件发生后,毛泽东身体每况愈下,中方当然无法给出肯定答案。就在尼克松访华前9天,毛泽东发生休克,经过大力抢救,心脏渐渐恢复了跳动。
王海容在回忆文章中记录,她给毛泽东念外电评论,其中有一条说:尼克松是打着白旗到北京来的。“外公听完这条消息,笑了。他说:我来给尼克松解解围。”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达,在周恩来的陪同下进城,下榻钓鱼台国宾馆。
“2点30分,我们才吃完丰盛的午餐,有人来告诉我,周恩来有急事在会客室等着要见我。他不像往常那样先开开玩笑,而是直接对我说:毛主席想见总统。”基辛格记得当时极力掩饰兴奋之情。
缠绵病榻的老人家已有七八天没起床久坐了。2月21日那天,他忽然对护士长吴旭君说:希望立刻见到尼克松。“吴旭君首先服侍外公起床,扶他到卧室的沙发上坐好,又跑去找来卫士兼理发师周福明——自从月初会见巴基斯坦总统布托以后,基本上卧床的老人家就没理过发。”
就在尼克松抵京3小时后,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他和基辛格。
基辛格对毛主席书房有过细致描述,“毛泽东身旁的茶几上总堆着书,只剩下一个放茉莉花茶茶杯的地方。沙发的后面有两盏落地灯,圆形的灯罩大得出奇。在毛泽东座位的右前方是一个痰盂。来访者一进入房间,毛泽东就从沙发上站起来;在我最后两次见他时,他需要两个护理人员搀扶,但他总是要站起来欢迎客人的。”
尼克松终于见到了这个交手多年的智者,“他的皮肤没有皱纹,不过灰黄的肤色看上去却几乎像蜡黄色的。他的面部是慈祥的,不过缺乏表情。他的双目是冷漠的,不过还可发出锐利的目光。他的双手好像不曾衰老,也不僵硬,而且还很柔软”。
这时,“头号国际匪徒”隔着茶几伸过手去,温柔地握了“头号帝国主义走狗”的手,约一分钟之久。
毛泽东诙谐随意地驾驭着整个会晤,尼克松本想谈一些实质性问题,比如越南和台湾,但毛泽东始终把话题引向他的“哲学”。
“我这种人说话像放空炮!比如这样的话,‘全世界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建立社会主义!’”毛泽东说道。
“像我这种人,”尼克松灵敏地接话,“还有匪帮。”
毛泽东探身向前,微笑着说,“你,作为个人,也许不在被打倒之列。”接着,他指向基辛格说,“他们说,这个人也不属于被打倒之列。如果你们都被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
尼克松听出来,“交朋友”就是毛泽东的“哲学”。毛泽东清醒意识到中美意识形态的巨大分歧,才会说“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但是谈就是一种意义。
原定15分钟会晤延长到1个小时,周恩来在频频地看表,因为毛泽东已开始疲乏了。
在接下来几天的访华之旅中,尼克松不遗余力地表现他的“友善”。他时不时引用毛主席的词“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和周恩来握手之后,主动伸手为周恩来脱掉了呢子大衣。每天晚上,他和夫人硬着头皮用象牙筷子把十二道菜对付下去,用茅台酒干杯。江青陪他们去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内容主要讲残忍凶狠的地主,尽管尼克松正打算在美国削减地主应缴的税款,他还是极其热情地鼓掌称颂。游览了长城之后,他把“空军一号”留在北京,和周恩来同乘一架白色客机飞往杭州。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3年11月,江泽民主席出席在西雅图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也开始了他任期中的第一次美国之行。这是1989年后两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面对面。
1993年11月19日下午,江泽民主席同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西雅图举行正式会晤。会晤刚开始,克林顿表情凝重而严肃,而江泽民主席比较轻松。江泽民主席把一支中国造的萨克斯管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克林顿表示感谢。接着,江泽民主席告诉克林顿,自己曾在年轻时学过二胡,还喜欢唱歌。他轻松的言谈和举止,缓解了凝重的气氛。
会晤结束时,克林顿提到他喜欢的萨克斯管,微笑着说:“将来有机会,我吹给你听。”江泽民主席立刻回答:“我可以拉二胡和你一起演奏。”后来,克林顿多次讲:“我第一次和江主席会见,就发现他是一个伟大国家的一个了不起的领导人。”
在设宴款待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各方人士的时候,克林顿积极评价这次会晤,还开玩笑地说,他同江泽民主席的谈话是“不公平”的,因为他发现江主席懂英语,他讲的话,江主席听得懂,还能通过翻译再听一遍;可是,他不懂中文,只能听翻译的,吃亏了。
这次两国元首的会晤,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僵局。峰会的直接效果是,第二年,美方决定将人权问题与最惠国待遇脱钩,一个横亘在两国间的问题初步得以解决。
1995年夏天,李登辉以“校友叙旧”的名义进行所谓的私人访问,打破了中美建交16年来一直禁忌的规约。中方以牙还牙,1996年早春,解放军在沿海进行导弹发射演习,此举招来了美国的两艘航空母舰,与解放军形成对峙。——中美关系又到了需要领导人接触来摆脱危机的时候。
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江泽民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美两国将加强合作,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江泽民在为期9天的访问中走访7个城市,一些个性化的瞬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夏威夷是江主席访美的第一站。在檀香山市长哈里斯举行的欢迎午宴上,夏威夷一所小学的大约100名学生为远道而来的贵宾表演了夏威夷草裙舞。表演当中,江主席起身来到孩子们中间,同他们共舞。
当天晚上,夏威夷州州长卡耶塔诺宴请江主席。在祝酒前,江主席说,我回想起我在1945年、1946年的大学时代,喜欢弹夏威夷吉他,弹奏过《ALOHAOE》这首歌曲。为了让气氛更加轻松些,他要用夏威夷吉他弹奏《向夏威夷问候》这首歌,并邀请州长夫人即兴为大家唱这首歌。江主席娴熟的演奏,州长夫人优美的歌唱,赢得了满堂喝彩和长时间的掌声。
11月2日晚,南加州各界华侨华人热烈欢迎江主席访美。致词完毕,江主席给大家带来一个意外的惊喜:那就是清唱一段京剧《捉放曹》,当时会场音响量有点高,江主席幽默地说,“没关系,我自动调整音量。”于是,他有板有眼地唱起了“一轮明月照窗下”,一句唱完,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1999年,美军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令中美关系骤然趋冷。2000年,江泽民再次访问美国,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等组织联合举行的午餐会上,他用英语发表演说,博得了在场各界人士广泛的好评,从某种程度上缓和了中美关系之前一年多经历的波折,“炸馆”导致的僵局被打破。
2002年10月,江泽民主席第四次访美,并与布什总统在“西部白宫”——坐落在得克萨斯州韦科市克劳福德镇西北部的布什私人农场进行会晤。这也开创了在任美国总统为社会主义国家元首举行家庭宴会的先例。
尽管布什总统一有空就回到这个家,并喜欢把一些国事带回来处理,但美国人通常不随便邀请外人到家中做客。正因为如此,美国媒体将邀请外国领导人到农场访问视为两国关系重要性的象征。从2000年11月入主白宫到2002年江泽民访美前,布什只在这里接待过3位外国领导人:俄罗斯总统普京、英国首相布莱尔和沙特王储阿卜杜拉。
胡锦涛访美:首站是盖茨豪宅
胡锦涛主席曾两次访美。2006年4月18日至21日,胡锦涛应美国总统布什的邀请,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胡锦涛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访美。
4月18日,胡锦涛启程访美。他首站不是华盛顿,而是美国西北部的西雅图市。胡锦涛主席到达美国之后的首场晚宴,是在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的豪宅“未来之屋”中举行。
欢迎胡锦涛的晚宴,盖茨邀请的嘉宾不仅有众多商界、政界人士,还有社区的名人等。有人说,胡锦涛主席是位懂礼节的客人,“没空手来,还带着礼物”。因为就在当天,中国联想集团和微软公司联合宣布,联想将在全球65个国家及地区销售预装微软软件的计算机,合同总额达到12亿美元。
胡锦涛还参观了微软公司总部,并与盖茨等人进行了会谈。胡锦涛称赞盖茨在微软取得的成就,并说:“因为你,比尔·盖茨先生是中国的朋友,我则是微软的朋友。”胡锦涛还幽默地笑道:“我也每天使用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他还表示欢迎微软将来增加在中国的投资,并表示中国会在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上履行诺言,坚决打击软件盗版活动。
访美的胡锦涛主席一行还参观了位于埃弗里特的波音公司大型飞机组装工厂。他戴上带有波音标记的棒球帽,并与上台赠送帽子的波音员工代表热情拥抱。
在胡锦涛访美举行的白宫欢迎仪式上,布什总统首次正式采用“responsible stake holder”(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一词来形容中国。而胡锦涛主席则回应,中美关系已经超越双边关系的范畴,越来越具有全球影响和战略意义;中美双方不仅是利益攸关方,而且应该是建设性合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