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核四层四翼”是高考命题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指南。本文將以“四层”为依据,借助思维逆推的办法,通过剖析2019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中的第41题(以下简称2019年41题)究竟“考什么”,尝试对试题考查的命题立意进行主题复原,在主题复原的基础上复加成专题知识体系,基于复加的知识体系重新建构教学设计,最终使历史高考复习在“四层”基础上复活,形成可供参照的历史专题复习教学模型。
一、复原:基于试题命制的立意,对考查知识进行主题复原
从“一核出发”,历史高考试题的立意往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依据,以引导学生认同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为最终目标。
2019年41题从建国以来中国钢铁产业发展这一小切口,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现代化建设成就这一主题,以点带面的向考生们讲述中国现代化建设历程。以历史学科特有的史料情境化为依托,将现代化建设的细微情节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得试题有极强的时代感。通过中国钢铁产量的逐年增加及与工业发达国家对比情况创设情境,折射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钢铁业的突飞猛进,更是凸显出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肯定和自信,也是向一代代建设者们辛勤付出的致敬。试题洋溢着对民族和国家伟大复兴的自豪和骄傲,悄无声息的浸染答题的学生,将学生带入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的价值体系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试题巧妙地让“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落地。
基于此,从教学还原的角度,以2019年41题命题视角从价值引领的角度还原教学主题可以定位为 “民族复兴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历程”。
二、复加:基于逆推的主题内涵,划定专题知识的复加边界
“一核四层四翼”中“四层”,关键是考查“必备知识”,下面通过对两个问题情境的还原,分析此题考查的必备知识。
2019年41题中共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问需要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表格数据获取并解读信息以描述四国钢产量发展的趋势,再调动和运用与该主题相关的必备史实解释这一趋势产生的原因;第二问则涉及调动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史主干知识,阐释我国钢铁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从宏观而言属于中外现代史专题内容;结合试题的钢铁产业发展历史情境,具体到中观层面,主要涉及中外现代经济史内容;再细化到微观知识层面,则可以以时空为线索,具体到试题涉及时空范围的主干史实。这两个问题关联到的知识主要有:中国史方面,包括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今共两段重工业发展史内容。世界史方面,主要包括中、美、日、苏,主要是四国重工业发展内容。主干史实则以经济史为主,政治史为辅。
根据前述的教学主题“民族复兴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在41题涉及的知识基础上,对其它相关或相联比较密切的知识进行复加,以划定“民族复兴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历程”主题下的知识体系边界,以下知识理应纳入视野之中:过渡时期经济的恢复与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功与失误、文革时期的损失与整顿、改革开放后的改革和成就。外国史部分包括:美、日战后的政策调整和发展概况、苏联战后改革与发展概况。这些史实如经过时空线索的梳理,将形成学生解决该题的必备知识体系。
三、复构:基于专题知识的体系,完成主题复习的教学重构
“一核四层四翼”中的关键能力主要体现为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在考纲中对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有明确要求,即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与探讨问题。历史学科素养的检验,主要通过必备知识梳理和运用关键能力解决问题来体现。2019年41题通过特定时空的历史情境,在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时,即已检验了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水平;在学生成文答题时又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水平进行了考查;整个材料营造的钢铁业大发展,超越工业发达国家的情境又让学生浸润在民族自豪与自信的家国情怀中;题目提供的以客观数据为主的史料更是鲜明的体现了以唯物史观为选材和设问原则。
根据前面所还原的教学主题与划定的知识边界,按照有利于培育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原则来重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体系。
教学主题:“民族复兴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历程”
情境体验:通过播放截取自《复兴之路》展示开国典礼的视频,并阅读相关解说词,设问悬疑,将主题引出。
解说词:109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历经无数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设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峥嵘百年中历经了哪些坎坷,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做出了哪些贡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民族已经复兴?
通过观看开国大典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的视频,将学生带回到那个激动人心的场景,并在问题引领中回顾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历史业绩与荣光。最后,以民族是否已经复兴将同学们拉回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时的严峻现实中,意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仅仅是民族复兴的起点,我们要追赶上发达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还有很长的现代化道路要走,进而展开专题复习的主题:民族复兴视域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化历程。
知识建构: 历史学科必备知识的梳理一般要遵循两条线索,即纵向时间线索为主,横向空间(中外)对比线索为辅,既构成体现历史事件前后逻辑关系的时空体系,又能揭示历史事件中外关联的一般规律。另外,梳理过程中学生自主,教师引导是复习的基本原则。因此,为推动学生自主梳理本专题必备知识设计了两个问题,并根据这两个问题的要求自主完成知识梳理表格。
依据设问完善下表(表格可自主续行):
阶段时间 国内外背景概括 中国现代化概况 对民族复兴的影响 阶段划分的理由 (1)依据所学知识将建国以来的现代化历程分为两个阶段完善表格,你会如何划分,理由是什么?
(2)依据所学知识将建国以来的现代化历程分为若干阶段完善表格,你又会如何划分,理由是什么?
如果把建国以来的现代化道路看成是一个长时段的话,按设问一要求分两个阶段完善表格,就是从中时段的时空角度理清主干史实。这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在现代化建设这个时间阶段中的特殊地位,理清改革开放前后的背景和取得的现代化成就,同时引导认识改革开放前后现代化道路的不同。设问二则可以看成是将现代化道路这一长时段进一步细化,形成短时段的时空线索和知识体系。中国现代史的短时段的阶段特征非常明显,帮助学生抓住1949、1953、1956、1958、1966、1978、1992这些关键时间节点,不仅能够建构起解决这一阶段历史问题的必备知识体系,还能理顺前后重大现代化决策与成就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建国以来民族复兴之路探索历程的全貌,感受过程的艰辛,体会成就的来之不易。
能力培养:必备知识梳理后就进入运用必备知识训练关键能力的环节。依据专题复习的主题选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巨变的对比材料设置历史情境和问题。
材料一:1949年的中国铁路主干线没有一条能够全线通车,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4000万灾民等待救助。面对旧政权留下的满目疮痍,冷战格局下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设的进程中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领导人民如何开辟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路。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1978年至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加到827122亿元,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8%提高到15%左右,年均增速达7.8%,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农村贫困人口按照2010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扶贫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7年的3046万人,实现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
——摘编自李正平《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困难并简述新政权是如何应对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3)综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上述材料情境通过纵向比对建国初的困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向学生展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走上了低起点高速度的现代化快车道,成就了民族复兴之路。这仅仅是本专题的一个角度,从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这个复兴的表现入手我们还可以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民生发展、产业发展、国际地位提升、比对中外经济发展等多角度展示现代化带来的综合国力提升,正助力中华民族一步步接近复兴目标。无论选取哪个角度,最终的情境设置都要体现专题主题立意,设问都要从运用专题必备知识训练关键能力出发,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复习效果。
必备知识梳理和训练关键能力情境的设置是专题设计的外显形式,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是专题复习的内涵本质,实际已经在立意和构建符合立意的主干知识体系中,解答历史情境的问题中得以体现和运用。如本专题在梳理必备知识时依托的时空线索就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主要方式;又如本专题训练关键能力的历史情境设问不仅考核了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也在情境中也蕴含了家国情怀。
四、结论与思考
通过以上的专题设计过程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专题设计中几个基本元素的关系,建构起复习教学的模型框架。专题设计的核心元素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依据的专题立意;其次是围绕专题立意构建专题必备知识体系;第三是通过选取符合专题立意的史料和设问训练关键能力。同时,必备知识的体系构建要在历史学科素养的指引下形成,关键能力的训练也要对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有利。通过对2019年41题进行思维逆推寻找新高考理念的教学对接路径,我们可以建構起一般的教学模型,具体图式如下:
这种基于专题设计的教学模型,让历史关照现实确定立意,再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有机统一,最终有效实现与新高考评价体系的路径对接。
通过对高考题的分析和以此为基础的专题复习设计建模,我们会发现研究新高考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判断究竟高考“考什么”,也就有利于决定我们重点复习什么。因此,我们的复习备考设计可以参考以下标准:一是在根植于社会和国家现实的主题立意中进行历史学科必备知识的专题梳理;二是在历史学科素养指导下运用史料和问题设计进行有的放矢的关键能力训练;三是在必备知识梳理和关键能力训练中水到渠成的提升历史学科素养;四是在具有家国情怀和现实关照的专题复习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核心价值。以此四项为标准,我们的复习建构就有可能准确的把握高考“考什么”,进而在复习备考中保障价值观念的正确和学生素养的提升,以及实现学生应考能力的质变。
一、复原:基于试题命制的立意,对考查知识进行主题复原
从“一核出发”,历史高考试题的立意往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依据,以引导学生认同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为最终目标。
2019年41题从建国以来中国钢铁产业发展这一小切口,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现代化建设成就这一主题,以点带面的向考生们讲述中国现代化建设历程。以历史学科特有的史料情境化为依托,将现代化建设的细微情节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得试题有极强的时代感。通过中国钢铁产量的逐年增加及与工业发达国家对比情况创设情境,折射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钢铁业的突飞猛进,更是凸显出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肯定和自信,也是向一代代建设者们辛勤付出的致敬。试题洋溢着对民族和国家伟大复兴的自豪和骄傲,悄无声息的浸染答题的学生,将学生带入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的价值体系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试题巧妙地让“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落地。
基于此,从教学还原的角度,以2019年41题命题视角从价值引领的角度还原教学主题可以定位为 “民族复兴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历程”。
二、复加:基于逆推的主题内涵,划定专题知识的复加边界
“一核四层四翼”中“四层”,关键是考查“必备知识”,下面通过对两个问题情境的还原,分析此题考查的必备知识。
2019年41题中共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问需要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表格数据获取并解读信息以描述四国钢产量发展的趋势,再调动和运用与该主题相关的必备史实解释这一趋势产生的原因;第二问则涉及调动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史主干知识,阐释我国钢铁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从宏观而言属于中外现代史专题内容;结合试题的钢铁产业发展历史情境,具体到中观层面,主要涉及中外现代经济史内容;再细化到微观知识层面,则可以以时空为线索,具体到试题涉及时空范围的主干史实。这两个问题关联到的知识主要有:中国史方面,包括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今共两段重工业发展史内容。世界史方面,主要包括中、美、日、苏,主要是四国重工业发展内容。主干史实则以经济史为主,政治史为辅。
根据前述的教学主题“民族复兴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在41题涉及的知识基础上,对其它相关或相联比较密切的知识进行复加,以划定“民族复兴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历程”主题下的知识体系边界,以下知识理应纳入视野之中:过渡时期经济的恢复与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功与失误、文革时期的损失与整顿、改革开放后的改革和成就。外国史部分包括:美、日战后的政策调整和发展概况、苏联战后改革与发展概况。这些史实如经过时空线索的梳理,将形成学生解决该题的必备知识体系。
三、复构:基于专题知识的体系,完成主题复习的教学重构
“一核四层四翼”中的关键能力主要体现为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在考纲中对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有明确要求,即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与探讨问题。历史学科素养的检验,主要通过必备知识梳理和运用关键能力解决问题来体现。2019年41题通过特定时空的历史情境,在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时,即已检验了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水平;在学生成文答题时又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水平进行了考查;整个材料营造的钢铁业大发展,超越工业发达国家的情境又让学生浸润在民族自豪与自信的家国情怀中;题目提供的以客观数据为主的史料更是鲜明的体现了以唯物史观为选材和设问原则。
根据前面所还原的教学主题与划定的知识边界,按照有利于培育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原则来重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体系。
教学主题:“民族复兴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历程”
情境体验:通过播放截取自《复兴之路》展示开国典礼的视频,并阅读相关解说词,设问悬疑,将主题引出。
解说词:109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历经无数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设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峥嵘百年中历经了哪些坎坷,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做出了哪些贡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民族已经复兴?
通过观看开国大典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的视频,将学生带回到那个激动人心的场景,并在问题引领中回顾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历史业绩与荣光。最后,以民族是否已经复兴将同学们拉回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时的严峻现实中,意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仅仅是民族复兴的起点,我们要追赶上发达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还有很长的现代化道路要走,进而展开专题复习的主题:民族复兴视域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化历程。
知识建构: 历史学科必备知识的梳理一般要遵循两条线索,即纵向时间线索为主,横向空间(中外)对比线索为辅,既构成体现历史事件前后逻辑关系的时空体系,又能揭示历史事件中外关联的一般规律。另外,梳理过程中学生自主,教师引导是复习的基本原则。因此,为推动学生自主梳理本专题必备知识设计了两个问题,并根据这两个问题的要求自主完成知识梳理表格。
依据设问完善下表(表格可自主续行):
阶段时间 国内外背景概括 中国现代化概况 对民族复兴的影响 阶段划分的理由 (1)依据所学知识将建国以来的现代化历程分为两个阶段完善表格,你会如何划分,理由是什么?
(2)依据所学知识将建国以来的现代化历程分为若干阶段完善表格,你又会如何划分,理由是什么?
如果把建国以来的现代化道路看成是一个长时段的话,按设问一要求分两个阶段完善表格,就是从中时段的时空角度理清主干史实。这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在现代化建设这个时间阶段中的特殊地位,理清改革开放前后的背景和取得的现代化成就,同时引导认识改革开放前后现代化道路的不同。设问二则可以看成是将现代化道路这一长时段进一步细化,形成短时段的时空线索和知识体系。中国现代史的短时段的阶段特征非常明显,帮助学生抓住1949、1953、1956、1958、1966、1978、1992这些关键时间节点,不仅能够建构起解决这一阶段历史问题的必备知识体系,还能理顺前后重大现代化决策与成就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建国以来民族复兴之路探索历程的全貌,感受过程的艰辛,体会成就的来之不易。
能力培养:必备知识梳理后就进入运用必备知识训练关键能力的环节。依据专题复习的主题选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巨变的对比材料设置历史情境和问题。
材料一:1949年的中国铁路主干线没有一条能够全线通车,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4000万灾民等待救助。面对旧政权留下的满目疮痍,冷战格局下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设的进程中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领导人民如何开辟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路。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1978年至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加到827122亿元,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8%提高到15%左右,年均增速达7.8%,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农村贫困人口按照2010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扶贫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7年的3046万人,实现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
——摘编自李正平《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困难并简述新政权是如何应对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3)综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上述材料情境通过纵向比对建国初的困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向学生展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走上了低起点高速度的现代化快车道,成就了民族复兴之路。这仅仅是本专题的一个角度,从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这个复兴的表现入手我们还可以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民生发展、产业发展、国际地位提升、比对中外经济发展等多角度展示现代化带来的综合国力提升,正助力中华民族一步步接近复兴目标。无论选取哪个角度,最终的情境设置都要体现专题主题立意,设问都要从运用专题必备知识训练关键能力出发,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复习效果。
必备知识梳理和训练关键能力情境的设置是专题设计的外显形式,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是专题复习的内涵本质,实际已经在立意和构建符合立意的主干知识体系中,解答历史情境的问题中得以体现和运用。如本专题在梳理必备知识时依托的时空线索就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主要方式;又如本专题训练关键能力的历史情境设问不仅考核了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也在情境中也蕴含了家国情怀。
四、结论与思考
通过以上的专题设计过程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专题设计中几个基本元素的关系,建构起复习教学的模型框架。专题设计的核心元素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依据的专题立意;其次是围绕专题立意构建专题必备知识体系;第三是通过选取符合专题立意的史料和设问训练关键能力。同时,必备知识的体系构建要在历史学科素养的指引下形成,关键能力的训练也要对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有利。通过对2019年41题进行思维逆推寻找新高考理念的教学对接路径,我们可以建構起一般的教学模型,具体图式如下:
这种基于专题设计的教学模型,让历史关照现实确定立意,再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有机统一,最终有效实现与新高考评价体系的路径对接。
通过对高考题的分析和以此为基础的专题复习设计建模,我们会发现研究新高考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判断究竟高考“考什么”,也就有利于决定我们重点复习什么。因此,我们的复习备考设计可以参考以下标准:一是在根植于社会和国家现实的主题立意中进行历史学科必备知识的专题梳理;二是在历史学科素养指导下运用史料和问题设计进行有的放矢的关键能力训练;三是在必备知识梳理和关键能力训练中水到渠成的提升历史学科素养;四是在具有家国情怀和现实关照的专题复习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核心价值。以此四项为标准,我们的复习建构就有可能准确的把握高考“考什么”,进而在复习备考中保障价值观念的正确和学生素养的提升,以及实现学生应考能力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