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太:讨薪是高龄农民工的“心绞痛”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p121554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龄、低技能、依法维权意识淡薄,在极易发生薪资纠纷的建筑行业里,高龄农民工已被动成为该行业劳动力供给源之一。”
  “高龄、低技能、依法维权意识淡薄,在极易发生劳资纠纷的建筑行业里,‘打工爷爷’已经被动成为该行业体力型劳动者的供给源之一。然而让这个群体难以逃避的是,因用工方欠薪,他们的讨薪之路如同‘心绞痛’般痛苦难挨。”周立太沉声说道。
  周立太,重庆周立太律师事务所主任,中华全国律协行政法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致公党党员。因其长期致力于农民工维权,故被媒体称为“农民工律师”。2000年和2001年,周立太被国内外多家媒体评为十大新闻人物及十大风云人物。
  事实上,早在1998年,周立太便开始呼吁关注农民工的权益,提出政府要建立起长效机制维护农民工权益。截至去年底,由他办理农民工权益案件在全国已有1.4万余件。
  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周立太再次呼吁,高龄农民工是一个总量庞大且弱势的群体,如何进一步充分保障这个群体的合法权益,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欠薪多数发生在建筑行业”
  周立太分析指出,一些高龄农民工在原籍除了进行农业生产外,平日里还会应邻里邀请,参与农村一些简单的土建工程。这些工程技术含量不高,易上手,不会占用大量田间劳作时间,一天下来还会有不错的收入用以贴补家用。因此,从家乡来到大城市后,这个群体首选的工作也是建筑行业。
  周立太说,近些年,从事城市建筑行业的体力型劳动者虽然还是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为主,但“工地”对于一些适龄的青年农民工来说已经没有了吸引力,“缺人”让建筑行业的用工者不得不将招工的年龄条件放宽。
  有人口专家表示,从2012年开始,我国16岁至60岁的劳动力人口每年减少数百万,2015年较2014年减少487万,但50岁以上的人口并未减少,高龄农民工未来仍将占整个农民工劳工群体的一定比例,人数也将继续增加。
  “在供给需求的作用下,‘打工爷爷’出现在城市的工地中不足为奇。” 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在他的老家重庆市开县,当地劳务部门曾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全县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人数的15%,约为7万人,大多从事建筑行业的体力劳动。
  然而,相比于农村,“城里的情况就要复杂多了。”周立太强调说,有一些包工头将施工合同当做稀缺商品加价卖给“下游”工头,下游工头再以击鼓传花的方式再次加价向下卖,直至最后接盘的工头出现为止。
  “在‘购买’工程合同的过程中,最终接盘人实际的承包价格已经高出市场价格,而用以购买的资金往往来自于民间借贷甚至是高利贷,其利润空间变得微乎其微,因此有很多包工头选择通过克扣甚至是欠发农民工工资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利润空间。”周立太分析说。
  尽管各地各级政府近些年都强化了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障力度,但周立太强调,由于高龄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能够在应聘之初就与用工方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导致一旦发生劳资纠纷,只能接受被动无助的现实。
  “在我近几年代理的高龄农民工维权案件中,发现双方劳动合同签订率几乎为零!”他透露。
  “打工几个月讨薪大半年”
  采访中,作为职业律师的周立太有些郁闷。他表示,高龄打工者中很少有人想到或者主动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甚至干脆自认倒霉放弃了。
  “实际上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纵容了用工者,让他们可以肆意侵害这个群体的权益。”周立太指出,在城市建筑行业里,有些地方的用工方认为把工地上一些简单的工作交给“打工爷爷”做,不但省钱,而且不用担心日后出现劳资纠纷后会出现什么事端。
  “所以你会发现,有的‘打工爷爷’可能只在工地上工作几个月,但由于用工方恶意拖欠或支付不及时,他们要用大半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去讨薪。”
  “这个过程对于高龄农民工而言是煎熬的。”周立太介绍,去年有媒体报道,有“打工爷爷”为追讨用工方拖欠的工资,严寒中,留守在四壁透风的工棚内等待说法,每天只靠吃两个烤馒头为生。“这对我的触动很大。”
  2015年12月,有知名网络媒体以《“打工爷爷”黑龙江讨薪记:烤馒头充饥电灯泡取暖》为题,记录了高龄农民工讨薪经历。此后一段时间里,“打工爷爷”群体面临的社会问题开始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话题。
  周立太指出,如果說讨薪已经成为高龄农民工的“心绞痛”,那么,“工伤”赔偿难就是留在“‘打工爷爷’身上的一道‘疤’”。
  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针对超龄职工在工作中发生意外伤害是否认定为工伤,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有较大差异性。
  “有的地方明确规定不予受理,而有的地方则明确规定可以享受劳动保险待遇,有的地方则规定不明。但在实践中,绝大多数地方的劳动仲裁部门对高龄劳动者的工伤申请是不予受理的,这是不合法的。”他认为,我国《劳动法》只禁止招收童工,并未限制超龄农民工提供劳动的权利。
  据其回忆,他曾代理过重庆皮某、周某在深圳超龄上班在工作中因工死亡案件,当地劳动仲裁部门认定死者不是工伤,后来经过向法院提起诉讼,才最终认定死者是因工而亡的。
  “高龄农民工正逐渐丧失劳动能力,这个群体的劳动权利以及相应保障应当得到法律保护。”周立太说。
其他文献
高考考什么?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刚撰文指出,高考的四层考查目标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1]。本文拟就历史学科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如何落实“必备知识”这一考查目标谈谈粗浅看法。  “必备知识”指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具体到历史学科而言,哪些知识是“必备知识”?从考试测量的要求看,至少包括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规定
一、起源  在不久前的全区统一测试中,遇到一道有关“筷子文化”的题。题目如下:  据《史记·微子世家》载:“纣始有象箸”,这是目前发现关于筷子最早的文献记载。中国筷子是讲道理的,一双筷子代表了阴阳两和、合二为一,筷子应用的手指分为三部分,对应中国文化的“三才”即天、地、人。根据材料可知  A.中国的筷子文化最早应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  B.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筷子是采用象牙为材质  C.筷子蕴含的文化
历史解释有两大要义:探求因果和阐释意义。自高中历史新课标颁布以来,学界探讨历史解释素养的文章可谓是汗牛充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丰富了人们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认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文章探讨的主要是因果关系,阐释意义的文章较为少见。这就好比鸟少一翼,车缺一轮。为此,本文拟择一案例,解剖麻雀,进而探讨阐释历史意义的策略,以求教于方家。  本文选择的案例是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的陈尧咨与卖油翁的故事: 
源源妫水河的老图腾、静静官厅湖的新地标,彩虹飞架、巨龙飞驰,新老京张路在这里历史性地完成了“天佑精神”百年传承与完美演绎。京张铁路与京张高铁,奇迹般地在青龙桥车站理空间上完成了中国铁路由“人”变“大”,从追赶到超越的精神涅槃与升华……  随着2021年1月20日新列车运行图的实施,从呼和浩特始发经怀安站折返途经山西大同、太原、河北石家庄,终到山东济南,又一条从草原连中原到海边的高铁列车新通途即将开
“时间和空间,是历史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时空观念更是强调:“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2]但是,现行教科书中记载的大多是“全局性的历史,比如改朝换代的历史、治乱兴衰的历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制度的历史等等。”[3]由于时空悬隔、情殊境异,现今的师生很难对“大历史”有真切的感知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是教学的难点,因为政治制度史是“活”的。所谓“活”的政治制度史是指“制度的形成及运行本身是一动态的历史过程,有‘运作’、有‘过程’才有‘制度’,不处于运作过程之中也就无所谓‘制度’。”[1]但教科书的叙述往往“是概论式的内容,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历史教科书中没有故事,也就没有历史,历史仿佛是按照写作者的概念发展的。”[2] 当“活”的历史与“死”的叙述相遇时,问题出现了。  一、学
直到春節假期结束,白凤倩都没能如愿看上一场春节档电影。  “太火了,晚上10点场都买不到票。”如今,每次谈到电影,白凤倩都会向别人说起自己的购票经历,但是一聊完天,她发现,大家的体验都差不多,似乎都被从未感受过的观影热潮“惊”到了。  据统计,截至2月18日0时,我国春节档电影实时总票房已突破80亿元,远超往年同档期。春节期间,全国影院共吸引1.6亿人次观影,其中,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一,全国3
2019年全国Ⅰ卷32题通过设置真实的学术情境,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如何解读这一复杂的历史情境,学生需要储备有关雅典民主、法治的知识。民众法庭的职能和地位是怎样的?民众法庭和公民大会谁的权力更大?民众法庭对公民大会的审查是对公民权力的否定吗?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当前雅典法治研究的一些成果谈谈个人的看法,敬请方家指正。  【例题】(2019年全国Ⅰ卷·32)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
一、问题的提出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之一,是学生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学生考试能力集中体现。  笔者对浙江省近五次选考试题进行了统计,发现时空类试题在近年考查中,数量基本稳定在6题以上,而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分数占选择题的20%-30%之间。做好时空类试题对提高历史成绩具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相似问题反复错,时
新高考评价体系下仍强调对知识的考查。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1]即显性知识是陈述状态的知识,可以通过传授获得;而隐性知识则是潜移默化的知识,必须通过个体的体验来实现。所谓深度教学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2]也就是说,融通“显性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