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消化道出血

来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chz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期刊
作者报告手术治疗布-加综合征502例的经验体会。其中Ⅰ型(隔膜型)274例,Ⅱ型(肝主静脉闭塞并IVC狭窄)124例,Ⅲa型54例,Ⅲb型48例,Ⅳ型2例。本组中采用隔膜切除术172例,脾肺固定术158例,球囊导管或手指破膜术48例,腔-房或腔-腔转流术34例,肠-房和脾-房转流术23例,肠-腔分流44例,腔-脾-房转流术2例,脾静脉-颈静脉转流术16例,其他手术5例。248例(49.4%)效果良
作者总结了本院1964年11月至1995年12月收治的13例急性肠系膜缺血病例。其中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栓塞8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89%。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5例,治愈率100%。本组患者总死亡率54%。结合对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治体会,对本病的临床症状,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
腹部异位曲张静脉常根据临床表现、手术所见或选择性动脉造影术确立诊断。本组共8例,其中6例为血吸虫病性肝硬变,1例妊娠,另1例原因不明(可能为先天性异常)。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内出血,尤其是上消化道再出血病例,甚易误诊。肝门区胆道曲张静脉在手术时也易误诊,可通过仔细缝补来治疗。早期诊断腹部异位曲张静脉可使用选择性动脉造影术。其处理包括直接缝扎、填塞压迫、肠段切除术和门腔分流术。全组病例术后均存活
作者回顾分析20年来经手术、病检及长期随访确诊的胰头部肿块型胰腺炎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4~52岁。临床首发症状:上腹隐痛8例,黄疸6例、疲劳乏力1例。病程2天~3年,全部病例均行B超检查,部分患者行CT、PTC、ERCP手术:Whipple手术12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3例,作者还讨论了该病的病因、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原则。
期刊
作者从1990年至1994年共为260例60岁以上高龄患者施行手术,其中18例并发心肌梗塞,全部为男性,术前多已合并有其他内科疾病,其中13例合并慢性肺部疾病,占心肌梗塞病例总数的72%,且此13例患者均有十年以上吸烟史。吸烟者并发术后心肌梗塞机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无痛型心肌梗塞发生率为22%,不典型症状发生率为77%。术后常规心电监护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提高治愈率。另有6例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心肌缺氧,
作者报告17例慢性右上腹疼痛患者,胆囊B超检查未发现结石,其他各项检查结果阴性。7例均行口服胆道造影。作者认为若造影发现胆囊有形态或功能改变,如胆囊壁毛糙、胆囊增大、排空延迟、36小时延迟造影排空差,即可诊为非结石性胆囊炎,并行胆囊切除术。本组17例胆囊均有病理改变。术后平均随访17个月,症状缓解16例(94%)。作者认为:有慢性胆道症状,B超检查胆囊无结石,口服胆道造影示胆囊炎症,收缩功能不良者
作者报告自1992~1995年应用国产GW-Ⅰ型吻合器及XF-Ⅰ型缝合器行各种胃切除手术142例、362次,吻合口瘘发生率0.7%。无出血及吻合口狭窄。并就吻合器应用适应证、防止吻合口瘘等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强调应用吻合器必须有手工缝合的经验作为保证。
作者观查比较了精氨酸增强TPN与常规TPN对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结果显示:常规TPN1周及2周后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肠源性细菌阳性率分别为7/16和10/1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精氨酸增强TPN1周和2周后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率分别为3/16和4/1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与常规TPN2周比较差异显著(P<0.05)。细菌学分类埃希氏杆菌占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