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而“数学随笔”悄悄地记录着孩子的数学成长,提升着孩子的数学素养。随笔记录下的不仅仅是一篇篇文稿,还伴随着知识理解的深化,观察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强化,创新思维火花的闪现……
关键词:随笔 素养 思维花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1]。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的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等,常常超出了教师的预期。指导孩子写“数学随笔”,通过观察、收集、探索、记录等一系列过程,促思、促学、促交流,不仅对提升孩子的数学素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拓宽了教师的研修领域,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近年来我试着在低年级教学班上指导孩子通过随笔话数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指点选材
平日课堂教学中我会留心指导孩子发现素材。如教学中我会对孩子们说,刚才我们讨论的过程大家可以写一写;刚我们一起玩的数学游戏可以写一写等等。看到写得好的,我就整理了打印出来,拿到班上读给孩子们听,或贴在学习园地,让孩子们互相学习。孩子们在学习着交流与表达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倾听、感受和欣赏。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人民币》时,书上一则相关的幽默小故事提到人民币的面额等知识,我指导孩子可以从当前的角度去想一想,查一查,写一写。在完成随笔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查阅了人民币发展历史,对人民币有了更丰富的认识,收集资料等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吴家乐同学写的随笔《中国一共有多少钱》发表于CN刊《小学数学一点通》2013年11期。
二、等待绽放
在教学两位数比大小时,我组织孩子们玩了一个数学游戏,并告诉孩子们可以动手写一写游戏的过程、游戏中的收获等等。孩子们的随笔摘录如下:
随笔一:《游戏与纪律》——练智华 昨天,吴老师教我们玩数字卡片游戏。吴老师从每个小组中请了一位同学到讲台前参加活动。虽然没有请到我,不过我坐在座位上很认真地听,还为台上的同学加油。坐前面的同学常兴奋的站起来,我都看不见了。我总算明白了,吴老师常常说的:游戏中只有大家都遵守纪律了,才能玩得更开心。
随笔二:《奇妙的数字》——何志鑫 今天,老师领着我们玩数字卡片的游戏。在游戏中我觉得数字是个奇妙的东西,有单数还有双数。
随笔三:《比大小》——丁佳欣
我最喜欢的数学游戏是抽数字卡片,比大小。
游戏可以四个人一起玩,两人为一组。准备两套从0——9的数字卡片,每人抽一张,和同伴的组成一个最大的两位数,摆出最大两位数的小组就可以积一分,如果摆出的两位数比另一个小组的大,还可以再积一分。比如,小组中的同学分别抽到了4和8这两张数字卡片,可以摆出两位数48和84,我们自然要选择大的那一个——84,这样小组就可以先得一分了。如果另一组摆出的两位数比84小,这组就可以再积一分。
游戏也可以两个人玩,改成每人抽两张数字卡片就行了。告诉你一个秘密:抽到哪两个数字是靠运气,用这两个数字摆出最大的两位数可是有窍门的!我们只要把抽到的数字卡片中大的那个放到十位,小的放在个位就行了。你会玩了吗?有机会我们比比!
相同的素材,孩子们写出了不同的韵味。随笔中记录的内容有长有短,思考有粗有细,感悟有深有浅,但孩子们都经历了数学思想碰撞的过程,呈现了各自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催生思维花
随笔记錄下的不仅仅是一篇篇文稿,还伴随着知识理解的深化,观察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强化,创新思维火花的闪现……“随笔”悄悄地记录着孩子的数学成长,提升着孩子的数学素养。家有小儿,二年级。在儿子通过“随笔”表达数学的过程中,我真真切切地触摸到孩子内心最真实、最自然的数学思考,积累着教育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享受着共同发展的快乐。
场景一:餐桌上,儿子说:妈妈,1有时大,有时小。我说:乱讲,1不就是1。隔了分分钟,我突然想到,也许孩子没把他想说的话表达清楚,赶紧追问:你怎么说1有时大,有时小?这下儿子打开了话匣子,慢慢把想法表达完整了。他说:“1根筷子容易折,这时的‘1’是弱小的。1把筷子难折断,这时的‘1’又是强大的……”
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积极思考,通过对数字“1”多个角度的描述,诠释出“强大与弱小”的辩证关系,真是难能可贵。这篇随笔也让我找到了数字“1”与德育教育的融合点,而且是孩子们喜欢的。
场景二:孩子兴奋地跑到我面前说:“妈妈,妈妈,您是看了我这本书才变的魔术吧?”我仔细一看,儿子二下的数学课本上有“通过拉动把一个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的活动。而之前我在备一年级下册《神奇的七巧板》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四边形有一个深刻的初识印象,设计了一个小魔术与之相似。我摇摇头,不在意地笑了笑:“哟,这个内容你们这学期就学啦!”儿子继续看了一会书,又跑来告诉我:“妈妈,平行四边形好象长方形的影子呢!”我一听,乐得不轻,亏他能冒出这么有创意的想法!赶紧停下手头上的事,乐呵呵地陪儿子一起做实验。这也成就了我认为最有创意的一则数学随笔——《长方形的影子》。
“平行四边形是长方形的影子”——多么形象、生动的描述。这一回,孩子不仅把数学与生活作了有效地结合,而且关注到了知识间的共性与联系,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更应该着眼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我相信,数学随笔能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不足,促使孩子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也相信,数学随笔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孩子学习数学的独特视角,及时捕捉孩子思维的火花,更有效地引领孩子成长。我更相信,只要我们多用一点点心,就能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美丽的天空,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关键词:随笔 素养 思维花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1]。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的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等,常常超出了教师的预期。指导孩子写“数学随笔”,通过观察、收集、探索、记录等一系列过程,促思、促学、促交流,不仅对提升孩子的数学素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拓宽了教师的研修领域,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近年来我试着在低年级教学班上指导孩子通过随笔话数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指点选材
平日课堂教学中我会留心指导孩子发现素材。如教学中我会对孩子们说,刚才我们讨论的过程大家可以写一写;刚我们一起玩的数学游戏可以写一写等等。看到写得好的,我就整理了打印出来,拿到班上读给孩子们听,或贴在学习园地,让孩子们互相学习。孩子们在学习着交流与表达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倾听、感受和欣赏。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人民币》时,书上一则相关的幽默小故事提到人民币的面额等知识,我指导孩子可以从当前的角度去想一想,查一查,写一写。在完成随笔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查阅了人民币发展历史,对人民币有了更丰富的认识,收集资料等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吴家乐同学写的随笔《中国一共有多少钱》发表于CN刊《小学数学一点通》2013年11期。
二、等待绽放
在教学两位数比大小时,我组织孩子们玩了一个数学游戏,并告诉孩子们可以动手写一写游戏的过程、游戏中的收获等等。孩子们的随笔摘录如下:
随笔一:《游戏与纪律》——练智华 昨天,吴老师教我们玩数字卡片游戏。吴老师从每个小组中请了一位同学到讲台前参加活动。虽然没有请到我,不过我坐在座位上很认真地听,还为台上的同学加油。坐前面的同学常兴奋的站起来,我都看不见了。我总算明白了,吴老师常常说的:游戏中只有大家都遵守纪律了,才能玩得更开心。
随笔二:《奇妙的数字》——何志鑫 今天,老师领着我们玩数字卡片的游戏。在游戏中我觉得数字是个奇妙的东西,有单数还有双数。
随笔三:《比大小》——丁佳欣
我最喜欢的数学游戏是抽数字卡片,比大小。
游戏可以四个人一起玩,两人为一组。准备两套从0——9的数字卡片,每人抽一张,和同伴的组成一个最大的两位数,摆出最大两位数的小组就可以积一分,如果摆出的两位数比另一个小组的大,还可以再积一分。比如,小组中的同学分别抽到了4和8这两张数字卡片,可以摆出两位数48和84,我们自然要选择大的那一个——84,这样小组就可以先得一分了。如果另一组摆出的两位数比84小,这组就可以再积一分。
游戏也可以两个人玩,改成每人抽两张数字卡片就行了。告诉你一个秘密:抽到哪两个数字是靠运气,用这两个数字摆出最大的两位数可是有窍门的!我们只要把抽到的数字卡片中大的那个放到十位,小的放在个位就行了。你会玩了吗?有机会我们比比!
相同的素材,孩子们写出了不同的韵味。随笔中记录的内容有长有短,思考有粗有细,感悟有深有浅,但孩子们都经历了数学思想碰撞的过程,呈现了各自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催生思维花
随笔记錄下的不仅仅是一篇篇文稿,还伴随着知识理解的深化,观察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强化,创新思维火花的闪现……“随笔”悄悄地记录着孩子的数学成长,提升着孩子的数学素养。家有小儿,二年级。在儿子通过“随笔”表达数学的过程中,我真真切切地触摸到孩子内心最真实、最自然的数学思考,积累着教育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享受着共同发展的快乐。
场景一:餐桌上,儿子说:妈妈,1有时大,有时小。我说:乱讲,1不就是1。隔了分分钟,我突然想到,也许孩子没把他想说的话表达清楚,赶紧追问:你怎么说1有时大,有时小?这下儿子打开了话匣子,慢慢把想法表达完整了。他说:“1根筷子容易折,这时的‘1’是弱小的。1把筷子难折断,这时的‘1’又是强大的……”
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积极思考,通过对数字“1”多个角度的描述,诠释出“强大与弱小”的辩证关系,真是难能可贵。这篇随笔也让我找到了数字“1”与德育教育的融合点,而且是孩子们喜欢的。
场景二:孩子兴奋地跑到我面前说:“妈妈,妈妈,您是看了我这本书才变的魔术吧?”我仔细一看,儿子二下的数学课本上有“通过拉动把一个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的活动。而之前我在备一年级下册《神奇的七巧板》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四边形有一个深刻的初识印象,设计了一个小魔术与之相似。我摇摇头,不在意地笑了笑:“哟,这个内容你们这学期就学啦!”儿子继续看了一会书,又跑来告诉我:“妈妈,平行四边形好象长方形的影子呢!”我一听,乐得不轻,亏他能冒出这么有创意的想法!赶紧停下手头上的事,乐呵呵地陪儿子一起做实验。这也成就了我认为最有创意的一则数学随笔——《长方形的影子》。
“平行四边形是长方形的影子”——多么形象、生动的描述。这一回,孩子不仅把数学与生活作了有效地结合,而且关注到了知识间的共性与联系,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更应该着眼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我相信,数学随笔能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不足,促使孩子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也相信,数学随笔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孩子学习数学的独特视角,及时捕捉孩子思维的火花,更有效地引领孩子成长。我更相信,只要我们多用一点点心,就能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美丽的天空,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