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飨此刻的完美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ong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光有些暗。我侧脸照了一下镜子,竟被镜中的影像吓了一跳。那个瞬间的我,像极了自己的母亲。一愣神儿,我越发惊惧了,因为镜中的影像,居然又有几分像我的外祖母了。我赶忙点灯,让镜中那个人的眉眼从混沌中浮出来。
  这么快,我就撵上了她们。
  母亲有一件灰绿色的法兰绒袄子。盆领,泡袖,掐腰,用今天的话说,是很“萌”的款式。大约是我读初二那年,母亲朝我抖开那件袄子,说:“试试看。”我眼睛一亮,好俏皮的衣裳!穿在身上,刚刚好。我问母亲:“哪来的?”母亲说:“我在文化馆上班的时候穿的呀!”我大笑,问母亲:“你真的这么瘦过?”
  后来,那件衣服传到了妹妹手上。她拎着那件衣服,不依不饶地追着我问:“姐姐,你穿过这件衣服?你真的那么瘦过吗?”
  现在,那件衣服早没了影子。要是它还在,该轮到妹妹的孩子追着妹妹问这句话了吧。
  人说,人生禁不住“三晃”:一晃,大了;一晃,老了;一晃,没了。我在晃。我们在晃。
  倒退十年,我怎能读得进去龙应台的《目送》?那种苍凉,若是来得太早,注定溅不起任何回音。好在,苍凉选了个恰当的时机到来。我喜欢听龙应台这样表述老的感觉———走在街上,突然发现,满街的警察个个都是娃娃脸;逛服装店,突然发现,满架的衣服件件都是适合小女生穿的样式……我在书外叹息着,觉得她说的,恰是我心底又凉又痛的语言。
  记得一个爱美的女子说过这样一段话:揽镜自照,小心翼翼地问候一道初起的皱纹:“你是路过这里的吧?”皱纹不搭腔,亦不离开。几天后,再讨好般地问一遍:“你是来旅游的吗?”皱纹不搭腔,亦不离开。照镜的人恼了,遂对着皱纹大叫:“你以为我有那么天真吗?我早知道你既不是路过,也不是旅游,你是来定居的呀!”
  老,不会放掉任何一个人。生命,不顾一切地老去。
  多年前,上晚自习的时候,一个女生跑到讲台桌前问我:“老师,什么叫‘岁月不饶人’啊?”我说:“就是岁月不放过任何一个人。”她越发蒙了:“啊?难道是说,岁月要把人们都给抓起来吗?”我笑出了声,惹得全班同学都抬头看。我慌忙捂住嘴,在纸上给她写了五个字:“时光催人老。”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回到座位上去了。其实,再过去几十年,她定会无师自通地知晓这个词组的确切含义。
  我去探望一位百岁老人,清楚地记得,在校史纪念册上,他就是那个掷铁饼的英俊少年。这个眼看要被“三晃”晃得灰飞烟灭的生命啊,可还记得母校操场上那个掷铁饼的少年?如果那少年从照片中翩然走出,能够认出这须眉皆白的老者就是当年的自己吗?
  从子宫到坟墓,生命不过是这中间的一小段路程。
  我们回不到昨天,明天的我们,又将比今天凋萎一些。那么,就让我们带着三分庆幸、七分淡定,宴飨此刻的完美吧。
其他文献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到自己初老了呢?我仔细想想,似乎是两件事。  一是个人形象。以前总爱披肩、旗袍、高跟鞋,看人时,眼角无意识地上斜、左斜或右斜,被看者可能感觉遭遇了媚眼,实际上完全不是那回事,我并无意去迷倒谁,只是骨子里飞扬的神采,它自己渗出来了。现在呢,喜欢宽衣大袖,麻质或纯棉的,配上运动鞋。目光也成一地白月光,柔和宁静,波澜不惊。  以前关心的是腰围,现在只关心呼吸。胖了瘦了都无所谓,倘若哪
重庆资深媒体人漆园子曾因为先天性鼻甲肥大而患上头痛,这个痼疾,很多年来一直紧紧地尾随着她,纠缠着她,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  2004年左右,漆园子举家迁往城郊某小区,以此避开城市难以忍受的烟尘。稍后,她又辞掉工作,彻底从媒体隐去,这一消失就是好些年。她很少出现在城内,也很少有文字面世,与丈夫、一只杜宾犬、一只黑猫,安然地偏居一隅,写字、作画、练拳、研习中医。  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不堪回首的
94岁高龄的范克君是一位退休职工,人称范老头儿。他开了一家茶馆,15年来“生意兴隆”,其实一直在亏本。茶馆不是门面房,就是在一楼过道摆放了三张方桌子,再安放了几个凳子。来茶馆消遣的都是附近居民,岁数最大的有九十多岁,最小的也有六十多岁。  和谐邻里关系  “我和娃儿因家庭琐事闹矛盾,就是在这里化解的。”常客李其富讲起去年发生的一件事。  当时,李其富和他的儿子因孙子抚养问题发生分歧,一时闹得不可开
爸爸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妈妈似乎总走不出爸爸离世的阴影。尽管她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参加各种保健活动,偶尔约牌友在院子里打打小牌,在院外开垦了一小块碧绿盎然的菜畦……可是,我觉得妈妈仍是不快乐的。有好多个夜晚,妈妈房里的灯都亮着。透过门缝,我悄悄望过去,只见她斜靠在床头,一动不动地凝望着墙上爸爸的遗照。灯光下,妈妈是那样孤单苍老。  我想,妈妈只是不想让我为她担心,所以她用刻意的忙碌,掩饰内心的
在世界文学界,《尤利西斯》被人称为“天书”,素以晦涩难懂闻名。全书除了夹杂着德、法、意、西班牙语以及北欧的多种语言外,还时常使用希腊语和梵文。  1990年8月的一天,译林出版社社长李景端找到文洁若,想请她和丈夫萧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当时萧乾不同意,说自己都八十开外了,搬这座大山太不自量力,我却擅自答应下来。”文洁若深情地回忆说。  解放后很长时间,萧乾写作的权利被剥夺,珍藏多年的书简、笔
去年春天,孙子从国外回来,大家庭聚会。  爷爷前些年过世了,七十多岁的奶奶独居。她身体很棒,手脚勤快,只是听力渐渐丧失,儿女给她配了助听器,她不愿用,说戴了会听到很多奇奇怪怪的声响,宁愿清净。  大家庭聚会,奶奶先是不响,后发小孩子脾气,说孙子啥时候回来的?谁都不告诉我……从小我带大他……都没良心……  说得眼泪汪汪。  儿子给她的糕点糖果,说是孙子从国外带回来孝敬奶奶的,她赌气不要,趁人不注意塞
婆婆幼时被父母送给姑母,年少时出嫁,嫁得也不好,接下来是中年守寡,老年失女,如今一身病痛,孤苦伶仃。  婆婆说话很生动,像写作的人一样,喜欢夸张、幽默,时而小刻薄。我喜欢听她唠叨过去,不像小姑子老是打断她、揭发她“瞎讲有啥讲头”。婆婆年轻的时候一手好厨艺,老来退步很大,可是我也吃她做的东西,不像我老公,拔腿就逃。  婆婆性格倔强,万事相信自己。过年过节我接她来家住,才住了三天,我就累得要瘫倒。不光
俗话说:“老要张狂少要稳”。家住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郊区的刘老伯便是“老要张狂”的典型。八十有五的刘老伯名叫刘春霖,从三尺讲台上退休后,身兼数职:老干部大学客座教授、写作班导师、校外辅导员、家庭图书馆馆长、小区治安巡检员、老年志愿者……同时,他报名参加了县里老干部大学的各种学习班,成了书法班、门球班、电脑班、拳术班的优秀学员。  学会使用电脑后,刘老伯很快就成了“网络写手”。前不久,刘老伯的一篇散文
我六十多岁时父母相继去世,70岁时老伴病故。我和弟弟妹妹们说,这就像是卷心菜,外面的那  一层黄叶剥光了,我这个无论在娘家还是婆家都属“绝对大姐”的人,就成了袒露在最外面的那一层老叶了。  我说这话是认真的。我的确做好了思想准备,不知哪一天会接到“你该下场了”的通知。因为我明白,我比弟弟妹妹们大了一二十岁,按自然规律,我也是排在前头的。  记得前些年阅读法国16世纪思想家蒙田的名著《随笔集》时,曾
斗分高下,亦有雅俗之分。俗者,斗狗,斗鸡,斗蛐蛐;雅者,斗草,斗茶,斗山歌。  苏州人喜欢将世俗的生活艺术化、情调化,看似三分附庸风雅,实有一丝闲情雅趣。好友大毛和薄皮别出心裁要来一番“斗琴”,相约会于大石头巷吴宅的“四时读书乐”砖雕门楼下。两人皆痴迷二胡,又是性情中人,不久前几乎同时置得一把好琴,说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斗琴,非为炫耀,只为知音。倘若能斗出几分雅致,几分见识,也算是佳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