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服八旬婆婆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200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婆婆幼时被父母送给姑母,年少时出嫁,嫁得也不好,接下来是中年守寡,老年失女,如今一身病痛,孤苦伶仃。
  婆婆说话很生动,像写作的人一样,喜欢夸张、幽默,时而小刻薄。我喜欢听她唠叨过去,不像小姑子老是打断她、揭发她“瞎讲有啥讲头”。婆婆年轻的时候一手好厨艺,老来退步很大,可是我也吃她做的东西,不像我老公,拔腿就逃。
  婆婆性格倔强,万事相信自己。过年过节我接她来家住,才住了三天,我就累得要瘫倒。不光是体力上,她开窗我关窗,她关灯我开灯,主要是心理上太累了,婆婆客气过头,媳妇搭不准脉搏,永远不明白哪句话说错了,哪个动作惹事儿了。
  那就各自在家,打打电话好了。谁知道,隔着电话线,婆婆的气场也是了得。婆婆中年到老年一共做过三台手术,身上缺了很多零件,每去电话,我便硬着头皮听她从头到脚抱怨全身病痛,抱怨应该对她好然而“不敬不孝”的女儿。老太太一五一十,声音越来越响,我脸上表情却慢慢放松,心渐渐放下。
  婆婆今年八十了,以我的悲观心态看,她已经赚了。当然,我决不会说出口,咬着牙,坚决不附和她口口声声就要去“铁板新村”那样的假话。婆婆独居,靠自己往返医院,配药打针,常常在医生的鼓动下,一轮轮地化验拍片,把买菜的钱扔在医院里。她听电台饮食和营养节目,科学打理三餐。为她请好钟点工,一眨眼就被她解雇。
  两个星期前,婆婆因为便血到医院做肠镜,在直肠上发现了肿瘤,要做第四次大手术了。前三次按序是,子宫肌瘤、肾癌和胆结石。与15年前肾癌开刀时一样,我们对婆婆的病情保密,只说是直肠息肉,让她搬进单人房享受老干部待遇,目的也是与喜欢闲聊的病友隔离。
  开刀前,婆婆满以为住一个星期就可以痊愈回家,仍旧拖地板、洗衣服,蒸一碗小黄鱼吃吃。不料这是一台大手术,手术后,婆婆被关进重症监护室四天,下午只有一刻钟探视。那天我一进去,婆婆就拉住我大骂,说不该告诉我们便血,这点小事被搞那么大,后悔莫及。我心疼地摸着婆婆的额头,夸她与小护士关系搞得那么好,答应要替她写表扬信。
  婆婆一天天好起来了,她真是个明白人,再也没有多问过什么。她很坚强,希望早日拔掉所有的管子。她上进心那么强,懂得预防肠粘连,预防尿不畅。她勉力下床走动,关切自己输的什么液,吃的什么药。小护士拿药来,婆婆询问:“格力其达?”医生查房,在婆婆的火眼金睛之下,也只得讪讪退下。八旬老人脑子如此灵,大家都叹服不已。
  婆婆住的医院离我家很远,我每天下午去接小姑子的班,骑车到830车站,再坐九站过去。8点过后,婆婆睡着了,我关照护工几句,坐上830回家,手捧着龙应台的《目送》。
  龙应台和我差不多年龄,《目送》中有很多篇是讲陪伴她妈妈的故事。从她的描述中,我知道她母亲患的是老年痴呆症,但是龙应台一句也没提那个名词。“龙旋风”在亲情面前,变得那样轻柔缠绵,那样茫然与惆怅。我父母去世很多年了,公公也早已不在,婆婆这株“独苗”好像我的精神支柱。朋友们抱怨父母的病痛,我会觉得她们仿佛在炫耀,连忙抬出婆婆,还是有得说。
  明天、后天我都还要去看婆婆,去坐在她床边,读几段报上的新闻,数落几句老公和孩子,再听听她的妙语,笑着认输。
其他文献
当得知我生癌之后,妻子暗自哭了多次,而我处之泰然,还写了一个佛教的《偈》,其中有这样几句:“此次遭劫,毫不惊慌;虽然凶险,并非膏肓。与病同体,福报回向;与医配合,定能复阳。与佛相亲,身心俱康;与己相约,沉稳坚强。”妻子问我:“叶新,你真的一点儿不紧张?”我说:“我紧张什么,只要主刀医生给我开刀的时候不紧张就行了。他要是紧张,手一发抖,我就完蛋了!”妻子听了哭笑不得。  记得刚住进医院第三天,身上挂
一次在茶馆品茗,同桌两位老人有说有笑,茶桌上的几色小吃也嚼得津津有味。我看他们的神态模样有许多相似之处,以为是老哥俩。搭话交谈,果然二位都姓徐,是老中医,年长的八十有六,年轻些的也六十四了。  “您大哥身体真好啊,还能嚼开花豆!”我说。  徐二爷答话:“家父至今一口好牙,耳聪目明。上茶馆,走着来,不拄手杖。”  我连忙道歉:“对不起!我看走了眼。原来是您家老爷子。”  徐老爷子笑了:“怎么说对不起
朋友邀我去江苏丰县参加“有情有义丰县人”的采风活动,我欣然应诺。  到了丰县,我从当地同志提供的二十多个采访线索中,挑出了一个叫谢淑华的退休校长。县里提供的资料写道:“母亲因严重晕车,63岁的谢淑华用起名‘感恩’号的人力房车,拉着90岁的母亲,2013年4月从上海出发,徒步拉着车,直到北京,历时43天,行程1700里。2013年9月,她又拉着母亲从北京出发向南,一直到达海南三亚……”  我走进了谢
前几天在公园里见到非常有意思的一幕,一位老先生,大概七十多岁,从他走路的动作中明显看出他是中风后遗症,可是老先生很顽强,连拐杖都不用,竭力用那不太听使唤的左腿,保持好与右腿的协调合作。老先生在树荫下的小路上坚持不懈地走着,眼神执拗。  与此同时,老先生身后四五十米之外,尾随着一位白发老太太。老太太气质很好,只是她和公园里其他前来锻炼的老人们不一样,她拎着一个折叠小板凳,肩侧挂着水壶,还拎了一个提兜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到自己初老了呢?我仔细想想,似乎是两件事。  一是个人形象。以前总爱披肩、旗袍、高跟鞋,看人时,眼角无意识地上斜、左斜或右斜,被看者可能感觉遭遇了媚眼,实际上完全不是那回事,我并无意去迷倒谁,只是骨子里飞扬的神采,它自己渗出来了。现在呢,喜欢宽衣大袖,麻质或纯棉的,配上运动鞋。目光也成一地白月光,柔和宁静,波澜不惊。  以前关心的是腰围,现在只关心呼吸。胖了瘦了都无所谓,倘若哪
重庆资深媒体人漆园子曾因为先天性鼻甲肥大而患上头痛,这个痼疾,很多年来一直紧紧地尾随着她,纠缠着她,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  2004年左右,漆园子举家迁往城郊某小区,以此避开城市难以忍受的烟尘。稍后,她又辞掉工作,彻底从媒体隐去,这一消失就是好些年。她很少出现在城内,也很少有文字面世,与丈夫、一只杜宾犬、一只黑猫,安然地偏居一隅,写字、作画、练拳、研习中医。  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不堪回首的
94岁高龄的范克君是一位退休职工,人称范老头儿。他开了一家茶馆,15年来“生意兴隆”,其实一直在亏本。茶馆不是门面房,就是在一楼过道摆放了三张方桌子,再安放了几个凳子。来茶馆消遣的都是附近居民,岁数最大的有九十多岁,最小的也有六十多岁。  和谐邻里关系  “我和娃儿因家庭琐事闹矛盾,就是在这里化解的。”常客李其富讲起去年发生的一件事。  当时,李其富和他的儿子因孙子抚养问题发生分歧,一时闹得不可开
爸爸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妈妈似乎总走不出爸爸离世的阴影。尽管她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参加各种保健活动,偶尔约牌友在院子里打打小牌,在院外开垦了一小块碧绿盎然的菜畦……可是,我觉得妈妈仍是不快乐的。有好多个夜晚,妈妈房里的灯都亮着。透过门缝,我悄悄望过去,只见她斜靠在床头,一动不动地凝望着墙上爸爸的遗照。灯光下,妈妈是那样孤单苍老。  我想,妈妈只是不想让我为她担心,所以她用刻意的忙碌,掩饰内心的
在世界文学界,《尤利西斯》被人称为“天书”,素以晦涩难懂闻名。全书除了夹杂着德、法、意、西班牙语以及北欧的多种语言外,还时常使用希腊语和梵文。  1990年8月的一天,译林出版社社长李景端找到文洁若,想请她和丈夫萧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当时萧乾不同意,说自己都八十开外了,搬这座大山太不自量力,我却擅自答应下来。”文洁若深情地回忆说。  解放后很长时间,萧乾写作的权利被剥夺,珍藏多年的书简、笔
去年春天,孙子从国外回来,大家庭聚会。  爷爷前些年过世了,七十多岁的奶奶独居。她身体很棒,手脚勤快,只是听力渐渐丧失,儿女给她配了助听器,她不愿用,说戴了会听到很多奇奇怪怪的声响,宁愿清净。  大家庭聚会,奶奶先是不响,后发小孩子脾气,说孙子啥时候回来的?谁都不告诉我……从小我带大他……都没良心……  说得眼泪汪汪。  儿子给她的糕点糖果,说是孙子从国外带回来孝敬奶奶的,她赌气不要,趁人不注意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