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文拟对“转变学习方式”谈一些个人理解。
在知识的掌握上强调学习要由被动转向主动。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要变革我们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态度和习惯。所有这些,都是以学生的亲自参与为前提的,参与的主动性越强,学习的效率也就越高。所以,主动性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
主动学习的特征是“我要学”,因而学习过程虽然充满艰苦的脑力劳动,但也充满获得新知的满足和乐趣,学习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厌学现象和尖锐的师生对立也将消失,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自然形成,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现代教学所提倡的让学生多活动、重视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都是这种主动性的具体体现。
在个体的发展上强调学习要由依赖转向独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感官、大脑、性格、态度和知识基础、行为风格。这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感受事物,自己去观察、分析和思考,自己去明白事理。我们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际上是适应了学生的这种认知规律。
对比传统的学习方式,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外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从心理上来讲,都有张扬个性的欲望。但在旧的考试内容和考试体制下,教师不得不让学生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以考高分。长此以往,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依赖,因而导致独立学习能力退化。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学生自己能讲的让给学生自己讲,教师坚决不讲;学生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决不包办;还课堂于学生,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具体的操作上强调学习由共性转向个性。如同自然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例如,就记忆效果而言,有的人早上记忆效果好,有的人则是晚上记忆效果好;有的人大声朗读记忆效果好,有的人则是静静地默看记忆效果好。具体表现在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等方面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这意味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经验,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创造空间。
个性就意味着差异性,要给予学习者多层次、多视角、多形式的可供选择的空间,不能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凭借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只能导致“旱涝不均”,使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指导的针对性,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目标。
(责 编辛欣)
在知识的掌握上强调学习要由被动转向主动。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要变革我们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态度和习惯。所有这些,都是以学生的亲自参与为前提的,参与的主动性越强,学习的效率也就越高。所以,主动性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
主动学习的特征是“我要学”,因而学习过程虽然充满艰苦的脑力劳动,但也充满获得新知的满足和乐趣,学习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厌学现象和尖锐的师生对立也将消失,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自然形成,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现代教学所提倡的让学生多活动、重视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都是这种主动性的具体体现。
在个体的发展上强调学习要由依赖转向独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感官、大脑、性格、态度和知识基础、行为风格。这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感受事物,自己去观察、分析和思考,自己去明白事理。我们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际上是适应了学生的这种认知规律。
对比传统的学习方式,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外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从心理上来讲,都有张扬个性的欲望。但在旧的考试内容和考试体制下,教师不得不让学生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以考高分。长此以往,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依赖,因而导致独立学习能力退化。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学生自己能讲的让给学生自己讲,教师坚决不讲;学生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决不包办;还课堂于学生,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具体的操作上强调学习由共性转向个性。如同自然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例如,就记忆效果而言,有的人早上记忆效果好,有的人则是晚上记忆效果好;有的人大声朗读记忆效果好,有的人则是静静地默看记忆效果好。具体表现在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等方面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这意味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经验,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创造空间。
个性就意味着差异性,要给予学习者多层次、多视角、多形式的可供选择的空间,不能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凭借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只能导致“旱涝不均”,使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指导的针对性,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目标。
(责 编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