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嗜酸粒细胞激活对气道反应性的影响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z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小鼠模型,探讨嗜酸粒细胞激活对气道反应性的影响。

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级雌性BALB/c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黏菌素B组、生理盐水组、多黏菌素B+N-甲酰-蛋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fMLP)组、生理盐水+fMLP组。各组小鼠给予对应的点鼻液点鼻,共21 d。其中多黏菌素B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以12 μl的0.5%多黏菌素B和等量生理盐水点鼻,1次/d;多黏菌素B+fMLP组、生理盐水+fMLP组除以上对应处理外,分别于第21天点鼻后3 h再予10 μl fMLP(0.05 mg/ml,溶于乙酸中)点鼻1次。末次点鼻后24 h内搜集4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分类计数。多黏菌素B组、生理盐水组均于末次点鼻后3 h测定小鼠对乙酰甲胆碱(Ach)的气道反应性(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和肺顺应性);多黏菌素B+fMLP组、生理盐水+fMLP组均于末次点鼻后24 h测定气道反应性。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BALF、肺组织匀浆中嗜酸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PX)、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CF)水平。肺组织HE染色、变色酸2R染色观察气道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并在电镜下观察低密度嗜酸粒细胞形态。

结果

多黏菌素B组BALF细胞总数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29.50(3.25)×104/ml比15.25(2.25)×104/ml,P<0.001],以嗜酸粒细胞最明显[11.76(6.02)×104/ml比0.12(1.08)×104/ml,P<0.001];两组小鼠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和肺顺应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注射Ach浓度的逐渐升高,多黏菌素B+fMLP组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肺顺应性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血清、BALF、肺组织中EPX、ECP、ECF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均P<0.001)。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B+fMLP组肺组织气道周围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多黏菌素B组偶见脱颗粒后形成的空泡而成为低密度嗜酸粒细胞,多黏菌素B+fMLP组见较多激活的低密度嗜酸粒细胞。

结论

应用多黏菌素B点鼻可建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小鼠模型;嗜酸粒细胞激活对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分析周期性嗜睡[即Kleine-Levin综合征(KL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系统整理2002年1月至2013年7月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确诊的44例KLS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诱因、临床症状并与国外大型KLS研究结果进行对比;患者行整夜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多次小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比较患者缓解期及发作期的睡眠潜伏期和睡眠起始于快眼动睡眠期(SOREM)现象的差
目的分析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并发肺动脉高压(PH)芯片数据差异表达基因。方法检索基因表达谱汇编数据库(GEO)中的GSE15197数据。用Bonferroni算法得到可将IPF-PH、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和正常对照3类肺组织样本区分开的差异表达基因。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可区分3类样本的主成分,获取区分性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用基因注释分析和基因间关联分析方法分析显著差异基因的功能和相关信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自然杀伤(NK)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住院的初诊ITP患者34例,完全缓解ITP患者32例及健康志愿者30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NK细胞及其亚群比例,NK细胞表面分子激活性受体NKp44、抑制性受体NKG2A及CD16,胞质蛋白穿孔素及颗粒酶β的表达水平,并将其与ITP患者的免疫状态
目的探讨NKG2D受体及其相关配体MICA在DNT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胰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抗体吸附法培养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分离的DNT细胞,将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注入30只BALB/c裸鼠腋窝皮下建立裸鼠胰腺癌移植瘤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吉西他滨组和DNT组,每组10只。运用抗体吸附法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出的DNT细胞培养、扩增后通过鼠尾静脉治疗。每5天测量裸鼠重量和肿瘤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