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的传播学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cplay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俗话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利波特”,如今红楼梦的研究早已成为一门学问,简称“红学”,《红楼梦》中的传播学知识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红楼梦》流传之久远,不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其它作品无法企及的。
  关键词:红楼梦;传播学;文化习俗
  作者简介:李娟(1994-),女,汉族,河南省濮阳市人,大学本科,河南安阳师范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1
  刚开始看红楼梦的时候应该是初三暑假,迈进初中的大门就买的书一直是被我“珍藏”着,直到初三暑假,我才掸去封面的灰尘,打开了她。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大部分是文言文,有点不习惯,虽然那时候也学了文言文,可能没有用心去看吧!看的过程之中,人物关系是太乱了,就像是在给别人介绍一个特别大特别大的家族关系,七大姑八大姨的都会出现,甚至比这个还乱,不过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的诗歌,诗文化在小说中的传播可谓是一大亮点。
  人类的传播活动大致经历了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网络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等阶段。“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清朝人得舆在《京都竹枝词》中的两句诗,一语道尽了乾嘉时期世人争读《红楼梦》的盛况。乾隆中期到乾隆后期,“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以至于梦痴学人在《梦痴说梦》中发出感叹“遍于海内,家家喜闻,处处争购”。在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楼梦》当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现在“红学”热兴起,《百家讲坛》的出现也是考虑到传播的问题,每个人的学历、经验不一样,生活环境、背景都不同,所以直接阅读小说的人可能占少数,不过影视作品凭借其优势,生动形象,影视语言简单明了,使得更多的观看视频,其是为了扩大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范围,让与未来越多的人去了解中国文化,提炼出的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更是激励今天的我们好好传承,好好发展的动力。
  一、《红楼梦》中的诗歌文化
  诗歌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红楼梦》中的诗歌传播,就要了解传播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或是基本传播模式。《红楼梦》中的诗人要数黛玉最棒了(个人观点),说到黛玉就会想到多愁善感、病怏怏、诗。
  传播学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在黛玉身上有三首诗——《葬花吟》、《题帕三绝句》和《秋窗风雨夕》是属于人内传播,又名自我传播、自身传播,即自己对自己的传播,是指传播发生在一个生命空间之内,即社会个体利用自己的内储信息和所接受的外部信息,在个人的思维中进行的诗歌传播活动。从小就失去双亲的黛玉,寄人篱下,所以她有着一个特别敏感又特别脆弱的心。一切景语皆情语,拥有敏感心灵的黛玉面对着飞红飘落的清晨和淅沥细雨的秋夜,对于黛玉来说,又是睹物思情,悲从中来。人际传播,又称人际沟通,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普遍、最常见、最通行的类型。《红楼梦》中香菱学诗那一段,黛玉为香菱出题,让香菱去作诗,后来香菱作的诗就相当于人际传播。一般来说,组织传播的规模大于人际传播,但是也有例外。有时候人际传播的规模可能达到上百人上千人,有的组织可能只有十几个人。《红楼梦》中的海棠诗社就是属于组织传播。
  二、《红楼梦》中的穿戴
  在那个时代,什么样的身份该穿什么样的衣服,这都是要严格遵照的。就如第三回第一次描写宝玉的穿戴——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明代的男子蓄满头,无论尊卑贵贱,都用网巾束发,平时在家居网巾可以露在外面,当官的如果外出就要在网巾上加戴官帽。所以在读小说的时候就可以了解明清时期的习俗文化,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正所谓“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
  《红楼梦》打破了千古以来许多人打不破的迷失:名利、金钱、权势、儿孙、婚姻等,把中国历来不受重视的灵魂、尊严、人性、高尚、美丽放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这本身就是一种颠覆,它呼唤生命所本有的、应有的一切而不是任何附加的东西。生活在当下的人们物质生活极度富有,然而精神上却很空虚,忘记了自己本来的追求,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沉迷在物欲中难以自拔,迷失了自我。如今社会需要《红楼梦》这样的佳作,启迪人们打破迷关,时时提醒自己。曹雪芹以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高度思辨能力和悲剧命运的承担者身份成就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他虽然走得很是凄惨,但他那疲弱的身影却永远屹立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因为不朽的《红楼梦》以其终极关怀推进了人类自身价值的生成,回答了生命存在与如何超越这一根本问题,所以引起了历代文化精英们对其思考研究。总之,“红学”仍然是红学研究者心中之谜,文章中还有更多的知识静待挖掘。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庞莉芹.简论《红楼梦》诗歌的传播.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2).
  [3]王齐洲.绛珠还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4]黄贞权.传播视野下的文学活动论.宁夏大学学报.2012(5).
  [5]土默热.土默热红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6]赵建忠.《红楼梦》“文化苦旅”的精神折射.红楼梦学刊.
其他文献
摘 要:严歌苓旅美后,创作了大量具有人性深度和文化深度的移民小说,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严歌苓移民小说中的身份书写进行探讨,指出作家写出了移民漂泊无根的生存困境,揭示了移民身为他者的精神伤痕,作家以回归本土作为个人身份冲突的解决方案,同时又表达了对于文化融合可能性的前景展望。  关键词:严歌苓;移民小说;身份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天和地,自古被尊为万物始源。而人类则使天地世界充有了生机与灵性。  天地又被称为乾坤。“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易传·说卦传》)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不仅用天、地代表自然界,而且赋予天地自然界以生命意义,并且是从人的存在出发去理解自然界的。故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早已渗透于中国固有文化的体囊深处。  “天地之道恒久不息”,说的是天地之博大与宽广,但人却赋予了天地乾坤以生命价值
让书法从以书法为职业的书法家那里解放出来,成为万人的艺术。井上有—先生:  素未谋面,冒昧写信。  我在香港中环的国际金融中心吃完中饭,下—个会还有一个半小时才开,下一个会也在中环。香港因为挤,所以方便。我估算了—下,沿着中环扶梯上山,时间足够走着去荷里活道逛逛古董店再回来。—个朋友介绍,荷里活道文武庙西边一点有家古董店,有高古砚台,汉、六朝、唐、宋、元的都有,在文房占美术方面是块招牌。那家古董店
基兰·塞提亚35岁时,陷入了中年危机。客观来讲,他是匹兹堡大学著名的哲学教授,著有《实用知识》和《明辨是非》。但是突然间,他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从内心来看,他感到“有一种怀旧、后悔、幽闭、空虚和恐県交织的不安在隐隐悸动”;从庄现看,他只看到未来退休、年老、死亡按部就班的日子”。生活的意义为何?如何终结?答案突然变得如此显而易见。生活毫无意义,只能聊以度日。  有些人,比如我的朋友离开自己的妻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01  钱锺书的《围城》是一部具有杰出艺术成就的长篇现实主义讽刺小说,享誉颇多。作品中引起最多关注的人物自然是方鸿渐,以及构成他人生主旋律的四位女性。方鸿渐的父亲方遯翁,似乎只是作为方鸿渐的背景出现,是供读者莞尔一笑之后并不会过多留意的人物。众多研究《围城》的文章中,也鲜有专门论及方老太爷的。但
摘 要:《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史上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不同的文学评论家对其有着不同的认识。从古代金圣叹腰斩水浒与现代吴子林的症候批评来研究文学作品的阐释路线的变化。  关键词:《水浒传》;腰斩水浒;症候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02  一、金圣叹腰斩水浒  一个诗人就是一个世界,一个诗人
该记住的,不给他篡改的纸  该忘却的,给他没有梦魇的黎明  文明的墓碑上,纪录着一笔笔  面向罪戾挥戟的真实  远远高过缄默苟延的生命  死亡,可卑微如螢  也可伟岸如朗月  只需用正义的秤杆量衡  空前的灾难,成就了众多人  本无意成就的不朽  神话,被普通如土的人群写就  铺布成天上浩灿的繁星  热爱和平的人们,从来无需  任何姿态的臣服,有时只要  一个用力忏悔的鞠躬  退役的飞机、坦克、巨
“并肩前行”  九月底的都江堰,气温降到了摄氏十度,山里一直在下雨,淅析沥沥的雨丝洗出了整个山林的绿意。朱一龙从山上下来,衣服已经被微微打湿,但一身月白色的衣服却依旧显得格外清雅飒然,就像一幅画一般,积石如玉,列松如翠。  “快过来烤个火嘛,”巡护队队长热情地邀请着他,“这个房子就是老切给山高头回来滴那些娃娃准备滴,下山烤个火身体总要暖和些噻。  这是一个接近1800米海拔的休息站,木质结构让它和
伯延,是位于太行山麓的河北武安的一个普通小镇,最近,这个普通的山区小镇正在因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热映为人们所关注。影片反映的是三年困难时期的1961年5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扑身来到伯延这个地方,就集体食堂等问题进行实地调研的情况。当时主持全国政务的周总理,放下“日理万机”的国家事务,在一个穷困的山区小镇(当时称为武安县伯延村)连续吃住四个昼夜进行实地调研,为广大观众带来极大的心灵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2  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坛的常青树”。罗斯的作品不仅有着独特多变的关注点和超乎前沿的时代感,而且采用新的艺术形式。罗斯研究已然成为当代美国文学研究的新热点,苏鑫的《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创作流变研究》一书于2015年由上海三联书社出版。该书以作品为根本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