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在毛中特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要遵循教材导向原则、适当拓展原则、真情实感原则。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师的精心组织、学生的积极参与、新的教学理念的确立等问题。
关键词 专题研讨 教学原则 运用
一、专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及其原则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就是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指导设计选题,围绕选题制作课件并进行主题发言,全班同学围绕课件所展示的内容进行提问的教学方法。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要遵循以下原则:1、教材导向原则。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为了教学服务的,学生选题要切合教学内容,切忌天马行空。
2、适当拓展原则。学生选题在切合教学内容之外,要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拓展,可以围绕教学的相关内容做背景介绍、结合社会现实进行理论思考。在第三章新民主义革命理论的教学中,我向同学们推荐了两个选题“近代中国涌现的救国思潮”、“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沿革”。推荐“近代中国涌现的救国思潮”选题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在中国众多救国思潮中,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能够指导中国最终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推荐“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沿革”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党土地政策沿革的历史及原因,并最终思考我国今天的农村土地政策。
3、真情实感原则。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为了使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这个见解不要求完全正确,但一定要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切忌假大空、唱高调。
4、教师引导原则。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是在课堂教学中放任自流。教师对于专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全过程,包括选题的确定、课件的制作要全程跟踪指导,特别是学生在发言和答疑环节中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要及时予以发现和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态度不能简单粗暴,以免挫伤学生积极性。如在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中,有同学在介绍近代中国救国思潮时说,实业救国在近代中国没有实现主权独立的情况下走不通,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虽然实现了民族独立但是没有强调发展经济。我在点评时就否定了他的这个观点,论据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特别是保护民族工商业。在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教学中,有同学提出主张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鉴于这种观点在青年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我从各个方面重点阐述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弊端,指出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是最后的不得已选择,台湾问题应尽力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课后这位同学向我反映,他很认同我的观点,以前的想法过于简单了。
二、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毛中特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教师的精心组织是专题研讨式教学法顺利实施的保证。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变被动听课为主动研究。因而这种教学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把课堂的主动性交给了学生,从而打破了教师已经设定好的课堂教学节奏。但是“概论”课程毕竟是一门高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有它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完成。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只是为了提高“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也就是说,专题式教学法只是一种手段,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在教学法和教学任务、教学目标间达成一种平衡,教师必须对专题研讨的整个过程有个宏观把控,对专题研讨的具体过程有细节性的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进度在教师的掌控之下,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落实在具体操作上,我主要是从活动组织和评价标准两个方面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控制的。从活动组织上,首先要对专题研讨团队的组成给予规定。为了使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团队人数我做了明确规定,一般不超过四人。四人中要求有明确的分工,如课件的制作人、发言人、答疑人等,这些分工要求在课件首页注明,做为该项活动的评分标准之一。其次,要对每个教学班级的专题研讨的总过程有整体的把控。这种把控可以体现在和每个教学章节相关的专题的数量上要尽量均衡,不能出现扎堆现象,以免影响整个教学内容的进度。另外,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相关的专题的选择上,教师也要有所把握。例如,如果出现两组以上的同学的选题非常相近的情况,教师要提醒几个组的同学在课件的制作和发言过程中加强沟通和交流,以免出现专题内容相似度过高的问题。此外,在专题研讨式教学中还有一些细节性的问题也要加以注意。如,在选题的确定上。每个团队的选题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材内容和自己的兴趣点确定。选题不能脱离教材内容,应是对教材相关知识点的拓展和延伸。在课堂发言前的准备阶段,教师要加强对课件质量的把控。一般要求,每个团队至少提前两周把制作好的课件发到教师的邮箱,教师根据课件制作情况予以反馈,学生修改并最终定稿。在课堂发言阶段,为了防止部分团队发言时间过长,影响教学进度,教师要对研讨活动的流程有所规定。一般来说,发言人的发言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为宜,时间过短,问题不能阐释清楚,时间过长,会影响教学进度。发言人讲解完毕,由同学们根据他们的发言内容自由提问,由小组成员进行解答。这个过程控制在五分内为宜。
在评价标准上,为了做到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体现学生付出劳动量的差异,我采取团体分和个人分相结合的方式。活动满分为100分,其中团体分60分,根据PPT制作情况和发言情况进行整体打分,团队每个成员的这项得分是一致的。制作人和发言人在团体分之外另行加个人分,其他组员则根据答疑情况予以加分。
2、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成功开展的关键。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内的教学环节基本由学生掌握,因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成为专题研讨式教学法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首先,学生必须根据各章教学内容积极申报选题。因为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之上的,学生是否愿意参与以及选题的确定都由学生自己决定,这就要求这种教学方式必须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其次,课件的制作过程需要每个团队的同学分工负责、通力合作。从课件原始材料的查找、讲稿的定稿、课件的制作,整个过程需要小组的同学在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反复沟通交流。课件初稿交给老师后,还要根据老师的指导意见进行反复修改,通过后才能最终定稿并上台发言。这个过程是个比较耗费学生时间和心力的过程,要使整个过程顺利完成,必须有学生的高度的参与积极性。更加决定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成败的一个关键点是学生答疑环节。在发言人就课件主题发言完毕后,有一个五分钟左右的课堂互动过程,其他同学可以就发言主题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由小组同学负责解答。这个环节不仅考验发言组的同学对发言相关内容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更加考验其他同学对发言的主题的关注程度和思考程度。只有在发言过程中认真听讲并积极思考的同学,才能提出有价值的能把发言内容引向深入的问题,才能达到专题研讨式教学法的教学目的。如在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教学中,同学们运用丰富的案例介绍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其他同学也就发言内容提出了很多课程教学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我国要实现工业化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改造对我国工业化的意义;农民为什么愿意加入农业互助合作;土地入股现在为什么不能存在等问题。通过学生互动和教师点评,本来很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了,学生也能够更加好的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内容。在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教学中,同学们根据主题发言内容提出了诸如中国当前的改革和以前的改革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遇到的阻力有哪些;中国的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既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学内容的一定程度的拓展,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关注和思考。 3、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储备是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成功开展的基础。
如上所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成功开展的关键,而学生对这种相对“困难”的教学方式的参与积极性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除了需要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外,还需要教师具备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比较宽广的知识储备。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首先,专题研讨式教学法需要教师确立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才能够不拘泥于在课堂上仅仅完成教材内容,而是更加注重教学效益,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才能够不断探索和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其次,平等的教学理念。平等的教学理念是“以人为本”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的“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观念,提倡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的,教师是和学生平等沟通的引导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引路人。要求教师确立“宁可让学生说错误的真话,也不要让学生说漂亮的假话”的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专题研讨式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把别人的“正确”的观点照搬过来。这种鼓励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体现出来,一是给予能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学以更高的评价,从而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二是对于见解不太正确的同学,在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评述的时候要注意以理服人,不能简单粗暴。为了加强教师对专题的把握,教师在每个专题教学前,要积极查找资料,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使自己有更深厚的底蕴去和学生平等对话。
参考文献:
[1]王晶梅.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互动式教学法探讨. 教育与职业, 2011,(5) .
[2]黄桂华. 改善“毛澤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效果的思考.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4) .
关键词 专题研讨 教学原则 运用
一、专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及其原则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就是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指导设计选题,围绕选题制作课件并进行主题发言,全班同学围绕课件所展示的内容进行提问的教学方法。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要遵循以下原则:1、教材导向原则。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为了教学服务的,学生选题要切合教学内容,切忌天马行空。
2、适当拓展原则。学生选题在切合教学内容之外,要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拓展,可以围绕教学的相关内容做背景介绍、结合社会现实进行理论思考。在第三章新民主义革命理论的教学中,我向同学们推荐了两个选题“近代中国涌现的救国思潮”、“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沿革”。推荐“近代中国涌现的救国思潮”选题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在中国众多救国思潮中,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能够指导中国最终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推荐“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沿革”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党土地政策沿革的历史及原因,并最终思考我国今天的农村土地政策。
3、真情实感原则。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为了使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这个见解不要求完全正确,但一定要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切忌假大空、唱高调。
4、教师引导原则。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是在课堂教学中放任自流。教师对于专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全过程,包括选题的确定、课件的制作要全程跟踪指导,特别是学生在发言和答疑环节中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要及时予以发现和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态度不能简单粗暴,以免挫伤学生积极性。如在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中,有同学在介绍近代中国救国思潮时说,实业救国在近代中国没有实现主权独立的情况下走不通,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虽然实现了民族独立但是没有强调发展经济。我在点评时就否定了他的这个观点,论据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特别是保护民族工商业。在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教学中,有同学提出主张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鉴于这种观点在青年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我从各个方面重点阐述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弊端,指出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是最后的不得已选择,台湾问题应尽力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课后这位同学向我反映,他很认同我的观点,以前的想法过于简单了。
二、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毛中特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教师的精心组织是专题研讨式教学法顺利实施的保证。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变被动听课为主动研究。因而这种教学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把课堂的主动性交给了学生,从而打破了教师已经设定好的课堂教学节奏。但是“概论”课程毕竟是一门高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有它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完成。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只是为了提高“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也就是说,专题式教学法只是一种手段,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在教学法和教学任务、教学目标间达成一种平衡,教师必须对专题研讨的整个过程有个宏观把控,对专题研讨的具体过程有细节性的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进度在教师的掌控之下,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落实在具体操作上,我主要是从活动组织和评价标准两个方面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控制的。从活动组织上,首先要对专题研讨团队的组成给予规定。为了使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团队人数我做了明确规定,一般不超过四人。四人中要求有明确的分工,如课件的制作人、发言人、答疑人等,这些分工要求在课件首页注明,做为该项活动的评分标准之一。其次,要对每个教学班级的专题研讨的总过程有整体的把控。这种把控可以体现在和每个教学章节相关的专题的数量上要尽量均衡,不能出现扎堆现象,以免影响整个教学内容的进度。另外,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相关的专题的选择上,教师也要有所把握。例如,如果出现两组以上的同学的选题非常相近的情况,教师要提醒几个组的同学在课件的制作和发言过程中加强沟通和交流,以免出现专题内容相似度过高的问题。此外,在专题研讨式教学中还有一些细节性的问题也要加以注意。如,在选题的确定上。每个团队的选题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材内容和自己的兴趣点确定。选题不能脱离教材内容,应是对教材相关知识点的拓展和延伸。在课堂发言前的准备阶段,教师要加强对课件质量的把控。一般要求,每个团队至少提前两周把制作好的课件发到教师的邮箱,教师根据课件制作情况予以反馈,学生修改并最终定稿。在课堂发言阶段,为了防止部分团队发言时间过长,影响教学进度,教师要对研讨活动的流程有所规定。一般来说,发言人的发言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为宜,时间过短,问题不能阐释清楚,时间过长,会影响教学进度。发言人讲解完毕,由同学们根据他们的发言内容自由提问,由小组成员进行解答。这个过程控制在五分内为宜。
在评价标准上,为了做到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体现学生付出劳动量的差异,我采取团体分和个人分相结合的方式。活动满分为100分,其中团体分60分,根据PPT制作情况和发言情况进行整体打分,团队每个成员的这项得分是一致的。制作人和发言人在团体分之外另行加个人分,其他组员则根据答疑情况予以加分。
2、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成功开展的关键。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内的教学环节基本由学生掌握,因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成为专题研讨式教学法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首先,学生必须根据各章教学内容积极申报选题。因为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之上的,学生是否愿意参与以及选题的确定都由学生自己决定,这就要求这种教学方式必须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其次,课件的制作过程需要每个团队的同学分工负责、通力合作。从课件原始材料的查找、讲稿的定稿、课件的制作,整个过程需要小组的同学在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反复沟通交流。课件初稿交给老师后,还要根据老师的指导意见进行反复修改,通过后才能最终定稿并上台发言。这个过程是个比较耗费学生时间和心力的过程,要使整个过程顺利完成,必须有学生的高度的参与积极性。更加决定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成败的一个关键点是学生答疑环节。在发言人就课件主题发言完毕后,有一个五分钟左右的课堂互动过程,其他同学可以就发言主题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由小组同学负责解答。这个环节不仅考验发言组的同学对发言相关内容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更加考验其他同学对发言的主题的关注程度和思考程度。只有在发言过程中认真听讲并积极思考的同学,才能提出有价值的能把发言内容引向深入的问题,才能达到专题研讨式教学法的教学目的。如在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教学中,同学们运用丰富的案例介绍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其他同学也就发言内容提出了很多课程教学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我国要实现工业化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改造对我国工业化的意义;农民为什么愿意加入农业互助合作;土地入股现在为什么不能存在等问题。通过学生互动和教师点评,本来很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了,学生也能够更加好的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内容。在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教学中,同学们根据主题发言内容提出了诸如中国当前的改革和以前的改革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遇到的阻力有哪些;中国的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既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学内容的一定程度的拓展,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关注和思考。 3、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储备是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成功开展的基础。
如上所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成功开展的关键,而学生对这种相对“困难”的教学方式的参与积极性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除了需要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外,还需要教师具备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比较宽广的知识储备。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首先,专题研讨式教学法需要教师确立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才能够不拘泥于在课堂上仅仅完成教材内容,而是更加注重教学效益,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才能够不断探索和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其次,平等的教学理念。平等的教学理念是“以人为本”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的“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观念,提倡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的,教师是和学生平等沟通的引导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引路人。要求教师确立“宁可让学生说错误的真话,也不要让学生说漂亮的假话”的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专题研讨式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把别人的“正确”的观点照搬过来。这种鼓励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体现出来,一是给予能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学以更高的评价,从而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二是对于见解不太正确的同学,在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评述的时候要注意以理服人,不能简单粗暴。为了加强教师对专题的把握,教师在每个专题教学前,要积极查找资料,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使自己有更深厚的底蕴去和学生平等对话。
参考文献:
[1]王晶梅.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互动式教学法探讨. 教育与职业, 2011,(5) .
[2]黄桂华. 改善“毛澤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效果的思考.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