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如梦令》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系“词中女皇”李清照的一首流传千古的宋词佳作。全词以“醉”为眼,因日暮溪亭边的“酒醉”而“沉醉”误入藕花深处,因身处藕花丛拍桨激浪惊起鸥鹭而“迷醉”。一幅幅静态画面似因这力拨千钧的“醉”字而活跃起来,成为了流动的画。
作为李清照早期的作品,这首词词风清新、内容浅显,但其间的语言却是鲜活而又跳跃,极富画面感。如何让文字产生画面,让画面流转出情感,让情感升华为共鸣,这是品词、赏句时需要教师努力发掘的。
达成目标发掘
达成目标是教学目标的转化形式,反映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掌握学习材料的维度和程度。它能有效引领在家面对微视频和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自主学习的孩子,起到目标管理的作用。
这首词的内容浅显易懂,六年级的学生通过自学微视频能很好地理解词意。因此,我充分利用文本,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知词、读词、解词、想词、悟词,使其得到文体意识和语用意识的双重培养。
达成目标设计的作用:首先,这与新课标中的“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等要求保持一致。其次,强化语用意识的培养。传统的诗词教学更多的是“字字必较”深入分析,“句句翻译”满堂“灌情”,虽关注了诗人要表达的意与情,却忽视了应由学生自主品读出的意与情。学生看似理解了一首词,但是不会举一反三,进行迁移性学习。采用加停顿、标平仄、想画面等语言运用活动,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自己品读古典诗词的方法,能有效弥补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的欠缺。最后,破解写作难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怕的就是写作,究其原因是课堂训练少,课后写作缺乏系统性的反馈与分析。而在翻转课堂中,用“读词、想画、造境、说景”的方式设计课程,有效解决了学法的迁移与语言的运用。学生在想、写、说的过程中,走进了词人的内心,感受到词人想表达的意境,为有感情地读词、背词奠定了基础。同时,课堂上的练笔也有效减轻了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
课前准备
1.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的第一模块,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形式。在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时,我始终秉持“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原则,让学生明白在自主学习中要做什么,该怎么做。我从达成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建议、课堂学习形式预告四个方面作如下设计:
达成目标:通过观看微视频、朗读词,写出词的作者、词牌名、题目这些相关知识;会写生字、读准多音字、读通词;根据提示写出词意,借助停顿符号读出词的节奏,并试着用“平仄法”读出韵律;充分想象画面,积累四字词语、短语和诗句,有条理地描绘词中的画面,感悟词人之“醉”。
学习任务:写出词的作者、词牌名、题目及其与诗的区别;正确书写“藕”字并组词,正确读词;初写词意,尝试节奏读词;给词标平仄,尝试“平长仄短”读词;积累与词景有关的成语和诗句。
学习方法建议:加停顿法和标平仄法。
课堂学习形式预告:①课堂检测。检查对词的概念性知识的掌握及是否能将词读正确。②进阶作业。有条理地说出整首词意,根据停顿读出节奏。③协作探究。小组合作,想象画面并写出来。④展示质疑。小组展示,读出词境,并根据不同时期的词人感受,读出词“醉”。学生只有认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才能成为第二天课堂的主人,有效地衔接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同时,课堂学习形式预告采取流程图的形式,清晰明了,能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2.微视频设计
微视频是支持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脚手架”。在自主学习中,它的引路必不可少。本课微视频有如下四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词的作者、题目、词牌名及其与诗的区别。微视频通过清晰的画面和教师有条理的讲解,引导学生动笔,记录下这首词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形成了对宋词的一般性知识积累。在认真(反复)观看微视频的第一部分后,学生便可以轻松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第一题,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更有兴趣地投入接下来的自学。
第二部分:了解词的内容,用加停顿法尝试读出词的节奏。学生继续跟着微视频自学,在解决生字词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并写下词的大意(任务单第二题),以便第二天的课堂交流。同时,结合词的内容,用加停顿法尝试读出词的节奏。加停顿法是指学生在初步理解词意后可以对词自行完成断句。因此,教师可以在视频中进行节奏朗读的示范,让学生反复聆听、模仿,使其读出词的节奏。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自学过程中的朗读非常感兴趣。
第三部分:想象词的画面,用标平仄法尝试读出词的韵律,并积累好词佳句。学生已经能有感情地读课文,但对如何读出词的韵律还不太明了。微视频中便尝试教给学生标平仄的方法,通过示范指导学生练习“平长仄短”。当然,标平仄只是读出韵律的手段,要想真正读好词,入情入境的体悟不可少。学生通过反复地读词,逐渐看到了词中流动的画面,感悟也逐渐加深。此时,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画面的四字词语、诗句等便也顺理成章,能为第二天的课堂“入境写话”作铺垫。
第四部分:说课堂预告,为翻转课堂作铺垫。在微视频的结尾,我通过预告课堂上的话题,引发学生思考与质疑:区区33个字的词能不能再读短点?足足六行的词能不能变更长?提前预告话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带着思考走入课堂,让学习更有深度。
课堂教学
1.设计思路
在翻转课堂中,根据“四步法”,首先,一上课就检测自主学习成果;其次,全班交流对词意的理解,一起读出节奏;再次,小组合作,想象画面,描绘画面;最后,小组展示读出画面意境,并了解词人跌宕起伏的生平与词风转变,入情诵词。
2.教学过程 (1)自学检测:了解词、通读词
课堂伊始,就进入快节奏的自学检测环节,了解学生观看微视频的自学情况。让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完成选择题,同时随意指名学生进行朗读汇报,检测其是否能正确、流利地读词。
《如梦令》是学生在课本上接触的第二首宋词,更是学生了解、学习更多宋词的载体。因此,对该词一些概念性知识的检测,能帮助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宋词。作者、词牌名、题目这些内容,看似是“授之以鱼”,实则是通过一首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授之以渔”,有效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事实证明,有了微视频的引领,学生对概念性的知识都掌握得很好,不仅能正确完成任务单上的相关题目,而且通过平板电脑实时反馈统计,在课始检测中只有一名学生因粗心错了一题。可见,这一类文体知识完全可以放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由于微视频中有易错字音的提醒和教师的范读,学生均能将词读正确、读流利,这能节省更多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2)进阶作业:理解词、巧读词
在课前的自主学习中,微视频已经通过对难词的释义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词意,学生也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上进行了初步了解。因此在课堂上,组内交流、代表发言以及全班补充的方式,能轻松地达成有条理说词意这一目标。
学生理解了词的大意,便能根据词的内容进行停顿,再配以微视频中学习的加停顿法,读出词的节奏就不再困难。到了高年级,语文课堂上的朗读环节较以往变少,教师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单个字词的品读上。殊不知,文本是一个整体,纯粹割裂的讲解不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尤其是诗词,要体会那年、那人、那情、那事,非得投入到整个文本中。因此,学生不仅要正确读词,还要根据停顿读出节奏,这样才能更深一层地认识词的内容、大意。在这一环节,理解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
(3)协作探究:想画面、“长”读词
①第一步:想。《如梦令》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是因为其源于“意”,更源于“境”。意境由画面而生,画面则藏在词中。学生通过前一天的自主学习,很快就能找到词中带有画面感的词语,如“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等。在这些浓缩的词语背后,是流动的画面。要想让学生有抽象的输出与表达,就要先给他们具象的输入与体悟。在这里,我播放了一系列与这三个词语有关的优美图片,让学生在啧啧赞叹中情不自禁地产生想表达的欲望。此时,巧妙的铺垫开始了。
我并没有让学生先说,因为从冲动的表达欲到流畅的表达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看着“溪亭日暮”图,我告诉学生:当我想发出赞叹时,一般会采用四字词语短语以及经典诗句来表达。然后,轻声地给学生示范,醉翁之意并不在于让学生记住我所说的词句,而是让他们运用规范的表达方式,使刚才的表达欲在脑海中慢慢发酵……待到时机成熟时,源源不断的思维火花就会迸发。在公开教学中,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发言,妙语连珠,甚至已不满足于我给出的表达方式,还用上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②第二步:写。对于小学生来说,这可谓一桩难事。如果教师在学生写之前不加以指导,那最后形成的文字很可能是简单的词语拼凑,干巴巴的,缺少情感,更别说表现出画面的流动之美了。因此前一步的“想”必不可少,这在传统课堂上也是很难实现的。
如果说“想”是碎片的生产与堆积,那么“写”则是碎片的归类与整理。学生在充分表达的时候,其实已经在脑海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字与句式。因此,他们现在写的时候,已不再眉头紧锁,而是行云流水。他们会根据自己课堂学习任务书上所分配到的画面,加上教师的引导,尝试把脑海中流动的画面变成笔下唯美的文字。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写景容易,写好景却不易。因此,在写之前,学生可以先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讨论怎样把景写美,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一个个思维火花串联成有条理的“写景小贴士”(如图1),使他们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心中的美景,让读者产生同理心。
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写下自己心中最美的画面,再用一分钟的时间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推选出代表在全班细说美景。
③第三步:说。歌德曾说过:“心灵最深切关注的一切,只能经由嘴唇吐出的言词讨论。”因此,学生在心中品味出的画面,需通过交流获得认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只有“言”吾之所想,才能体现“语”之魅力。同时,写作的进步也在于有效的反馈与点评。翻转课堂给语文提供了这样的表达与点评的时间,让学生能倾注情感地说、专注仔细地听、关注切实地评、神注适切地改,从而有效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
学生在台前说美景的同时,其他学生可以关注教师实时发布的文字。每组代表讲完了,还主动征求其他同学的建议。
(4)课堂展示:悟“醉”意、美读词
学生说着说着,慢慢地与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共情”了,能体会着她的快乐,焦急着她的焦急,惊喜着她的惊喜,最终沉醉着她的沉醉。至此,课堂展示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词想象、表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回到词的本身,通过诵读将自己的感悟与沉醉表达出来。因此,要想真正地读懂《如梦令》,还是要回到李清照的“原稿”。这样的展示,不再是课堂初始的“小和尚念经”,而是萃取出的灵魂的共鸣。
这里的展示读,看似不经意,实则是有层次、有梯度的。
①与此人共情,读出平仄。
在将词读“长”后,教师稍作引导,学生就读出了词眼——“醉”。在此,学生便可拿出在微视频中学到的“法宝”——标平仄法,将学到的平长仄短用到诵读中(如图2),想象画面,读出词的意境与韵律。学生对古人的音律美很感兴趣,读得兴致盎然。
②小组合作展示,读出个性。
学生在学会“平仄”读之后,会以小组的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诵读方式,个性化地展示朗读。齐读、分句读、男女读、轮读、跟读等形式纷纷出现,学生展示得兴致盎然,也把课堂气氛又一次推向高潮。同时,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之中,这首词更是深深地刻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自然而然地形成背诵。 ③了解词人生平,读出变化。
众所周知,李清照一生经历的跌宕起伏带来了她词风的变化。因此,我紧紧抓住“常记”二字,带领学生了解李清照一生情感的变化,用不同时代的心境读出《如梦令》的美,读出词人的“乐愁”对比。至此,就不仅仅是读词,而是出示各种时期的词,来激发学生了解李清照更多的词的愿望,引领他们走进“婉约派”词人,走进宋词。
教学体会
从2014年“试水”翻转课堂至今,我对翻转课堂带给小学语文的“颠覆性革命”已深有体会。课堂上,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主客”关系,而是借助文本形成了“主体—客体—主体”的行为范式。教师依然是主体,却退居到了“幕后”,把课堂这一“舞台”还给了学生,只做一个穿针引线者,点化学生于无形之中。事实证明,只要教师敢于尝试,学生就会还你惊喜:课堂上的他们不再沉默是金,而是跃跃欲试、渴望表现自己。“乐于学习、有效合作、大胆表达”的良好氛围在翻转课堂中已然呈现。可以说,翻转课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中“交往实践与主体间”的“课堂式出场”。
1.教师主体
必须强调的是,无论传统抑或翻转,教师永远都是课堂的主体。一旦丧失了主体的“调控”,另一个主体(学生)便会“失控”。然而“翻转课堂”的精妙在于,作为学生,没有在传统课堂上的“被调控感”,而是满满的“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主人翁体验。
此次翻转课堂的公开教学,我采用了与时俱进的“双板”技术,不仅能实时地通过大屏幕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还能同时呈现不同样的幻灯片,使学生有一个“前后勾连”的过程。先进的技术手段使检测更高效、教学更便捷。当然,偶尔出现的设备问题也让人感叹:人脑终究胜过电脑,许多技术,若有,最佳;若无,粉笔与黑板也能呈现出最精彩的翻转课堂!
《如梦令》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系“词中女皇”李清照的一首流传千古的宋词佳作。全词以“醉”为眼,因日暮溪亭边的“酒醉”而“沉醉”误入藕花深处,因身处藕花丛拍桨激浪惊起鸥鹭而“迷醉”。一幅幅静态画面似因这力拨千钧的“醉”字而活跃起来,成为了流动的画。
作为李清照早期的作品,这首词词风清新、内容浅显,但其间的语言却是鲜活而又跳跃,极富画面感。如何让文字产生画面,让画面流转出情感,让情感升华为共鸣,这是品词、赏句时需要教师努力发掘的。
达成目标发掘
达成目标是教学目标的转化形式,反映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掌握学习材料的维度和程度。它能有效引领在家面对微视频和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自主学习的孩子,起到目标管理的作用。
这首词的内容浅显易懂,六年级的学生通过自学微视频能很好地理解词意。因此,我充分利用文本,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知词、读词、解词、想词、悟词,使其得到文体意识和语用意识的双重培养。
达成目标设计的作用:首先,这与新课标中的“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等要求保持一致。其次,强化语用意识的培养。传统的诗词教学更多的是“字字必较”深入分析,“句句翻译”满堂“灌情”,虽关注了诗人要表达的意与情,却忽视了应由学生自主品读出的意与情。学生看似理解了一首词,但是不会举一反三,进行迁移性学习。采用加停顿、标平仄、想画面等语言运用活动,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自己品读古典诗词的方法,能有效弥补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的欠缺。最后,破解写作难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怕的就是写作,究其原因是课堂训练少,课后写作缺乏系统性的反馈与分析。而在翻转课堂中,用“读词、想画、造境、说景”的方式设计课程,有效解决了学法的迁移与语言的运用。学生在想、写、说的过程中,走进了词人的内心,感受到词人想表达的意境,为有感情地读词、背词奠定了基础。同时,课堂上的练笔也有效减轻了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
课前准备
1.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的第一模块,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形式。在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时,我始终秉持“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原则,让学生明白在自主学习中要做什么,该怎么做。我从达成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建议、课堂学习形式预告四个方面作如下设计:
达成目标:通过观看微视频、朗读词,写出词的作者、词牌名、题目这些相关知识;会写生字、读准多音字、读通词;根据提示写出词意,借助停顿符号读出词的节奏,并试着用“平仄法”读出韵律;充分想象画面,积累四字词语、短语和诗句,有条理地描绘词中的画面,感悟词人之“醉”。
学习任务:写出词的作者、词牌名、题目及其与诗的区别;正确书写“藕”字并组词,正确读词;初写词意,尝试节奏读词;给词标平仄,尝试“平长仄短”读词;积累与词景有关的成语和诗句。
学习方法建议:加停顿法和标平仄法。
课堂学习形式预告:①课堂检测。检查对词的概念性知识的掌握及是否能将词读正确。②进阶作业。有条理地说出整首词意,根据停顿读出节奏。③协作探究。小组合作,想象画面并写出来。④展示质疑。小组展示,读出词境,并根据不同时期的词人感受,读出词“醉”。学生只有认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才能成为第二天课堂的主人,有效地衔接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同时,课堂学习形式预告采取流程图的形式,清晰明了,能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2.微视频设计
微视频是支持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脚手架”。在自主学习中,它的引路必不可少。本课微视频有如下四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词的作者、题目、词牌名及其与诗的区别。微视频通过清晰的画面和教师有条理的讲解,引导学生动笔,记录下这首词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形成了对宋词的一般性知识积累。在认真(反复)观看微视频的第一部分后,学生便可以轻松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第一题,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更有兴趣地投入接下来的自学。
第二部分:了解词的内容,用加停顿法尝试读出词的节奏。学生继续跟着微视频自学,在解决生字词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并写下词的大意(任务单第二题),以便第二天的课堂交流。同时,结合词的内容,用加停顿法尝试读出词的节奏。加停顿法是指学生在初步理解词意后可以对词自行完成断句。因此,教师可以在视频中进行节奏朗读的示范,让学生反复聆听、模仿,使其读出词的节奏。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自学过程中的朗读非常感兴趣。
第三部分:想象词的画面,用标平仄法尝试读出词的韵律,并积累好词佳句。学生已经能有感情地读课文,但对如何读出词的韵律还不太明了。微视频中便尝试教给学生标平仄的方法,通过示范指导学生练习“平长仄短”。当然,标平仄只是读出韵律的手段,要想真正读好词,入情入境的体悟不可少。学生通过反复地读词,逐渐看到了词中流动的画面,感悟也逐渐加深。此时,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画面的四字词语、诗句等便也顺理成章,能为第二天的课堂“入境写话”作铺垫。
第四部分:说课堂预告,为翻转课堂作铺垫。在微视频的结尾,我通过预告课堂上的话题,引发学生思考与质疑:区区33个字的词能不能再读短点?足足六行的词能不能变更长?提前预告话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带着思考走入课堂,让学习更有深度。
课堂教学
1.设计思路
在翻转课堂中,根据“四步法”,首先,一上课就检测自主学习成果;其次,全班交流对词意的理解,一起读出节奏;再次,小组合作,想象画面,描绘画面;最后,小组展示读出画面意境,并了解词人跌宕起伏的生平与词风转变,入情诵词。
2.教学过程 (1)自学检测:了解词、通读词
课堂伊始,就进入快节奏的自学检测环节,了解学生观看微视频的自学情况。让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完成选择题,同时随意指名学生进行朗读汇报,检测其是否能正确、流利地读词。
《如梦令》是学生在课本上接触的第二首宋词,更是学生了解、学习更多宋词的载体。因此,对该词一些概念性知识的检测,能帮助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宋词。作者、词牌名、题目这些内容,看似是“授之以鱼”,实则是通过一首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授之以渔”,有效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事实证明,有了微视频的引领,学生对概念性的知识都掌握得很好,不仅能正确完成任务单上的相关题目,而且通过平板电脑实时反馈统计,在课始检测中只有一名学生因粗心错了一题。可见,这一类文体知识完全可以放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由于微视频中有易错字音的提醒和教师的范读,学生均能将词读正确、读流利,这能节省更多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2)进阶作业:理解词、巧读词
在课前的自主学习中,微视频已经通过对难词的释义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词意,学生也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上进行了初步了解。因此在课堂上,组内交流、代表发言以及全班补充的方式,能轻松地达成有条理说词意这一目标。
学生理解了词的大意,便能根据词的内容进行停顿,再配以微视频中学习的加停顿法,读出词的节奏就不再困难。到了高年级,语文课堂上的朗读环节较以往变少,教师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单个字词的品读上。殊不知,文本是一个整体,纯粹割裂的讲解不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尤其是诗词,要体会那年、那人、那情、那事,非得投入到整个文本中。因此,学生不仅要正确读词,还要根据停顿读出节奏,这样才能更深一层地认识词的内容、大意。在这一环节,理解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
(3)协作探究:想画面、“长”读词
①第一步:想。《如梦令》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是因为其源于“意”,更源于“境”。意境由画面而生,画面则藏在词中。学生通过前一天的自主学习,很快就能找到词中带有画面感的词语,如“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等。在这些浓缩的词语背后,是流动的画面。要想让学生有抽象的输出与表达,就要先给他们具象的输入与体悟。在这里,我播放了一系列与这三个词语有关的优美图片,让学生在啧啧赞叹中情不自禁地产生想表达的欲望。此时,巧妙的铺垫开始了。
我并没有让学生先说,因为从冲动的表达欲到流畅的表达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看着“溪亭日暮”图,我告诉学生:当我想发出赞叹时,一般会采用四字词语短语以及经典诗句来表达。然后,轻声地给学生示范,醉翁之意并不在于让学生记住我所说的词句,而是让他们运用规范的表达方式,使刚才的表达欲在脑海中慢慢发酵……待到时机成熟时,源源不断的思维火花就会迸发。在公开教学中,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发言,妙语连珠,甚至已不满足于我给出的表达方式,还用上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②第二步:写。对于小学生来说,这可谓一桩难事。如果教师在学生写之前不加以指导,那最后形成的文字很可能是简单的词语拼凑,干巴巴的,缺少情感,更别说表现出画面的流动之美了。因此前一步的“想”必不可少,这在传统课堂上也是很难实现的。
如果说“想”是碎片的生产与堆积,那么“写”则是碎片的归类与整理。学生在充分表达的时候,其实已经在脑海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字与句式。因此,他们现在写的时候,已不再眉头紧锁,而是行云流水。他们会根据自己课堂学习任务书上所分配到的画面,加上教师的引导,尝试把脑海中流动的画面变成笔下唯美的文字。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写景容易,写好景却不易。因此,在写之前,学生可以先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讨论怎样把景写美,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一个个思维火花串联成有条理的“写景小贴士”(如图1),使他们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心中的美景,让读者产生同理心。
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写下自己心中最美的画面,再用一分钟的时间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推选出代表在全班细说美景。
③第三步:说。歌德曾说过:“心灵最深切关注的一切,只能经由嘴唇吐出的言词讨论。”因此,学生在心中品味出的画面,需通过交流获得认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只有“言”吾之所想,才能体现“语”之魅力。同时,写作的进步也在于有效的反馈与点评。翻转课堂给语文提供了这样的表达与点评的时间,让学生能倾注情感地说、专注仔细地听、关注切实地评、神注适切地改,从而有效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
学生在台前说美景的同时,其他学生可以关注教师实时发布的文字。每组代表讲完了,还主动征求其他同学的建议。
(4)课堂展示:悟“醉”意、美读词
学生说着说着,慢慢地与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共情”了,能体会着她的快乐,焦急着她的焦急,惊喜着她的惊喜,最终沉醉着她的沉醉。至此,课堂展示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词想象、表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回到词的本身,通过诵读将自己的感悟与沉醉表达出来。因此,要想真正地读懂《如梦令》,还是要回到李清照的“原稿”。这样的展示,不再是课堂初始的“小和尚念经”,而是萃取出的灵魂的共鸣。
这里的展示读,看似不经意,实则是有层次、有梯度的。
①与此人共情,读出平仄。
在将词读“长”后,教师稍作引导,学生就读出了词眼——“醉”。在此,学生便可拿出在微视频中学到的“法宝”——标平仄法,将学到的平长仄短用到诵读中(如图2),想象画面,读出词的意境与韵律。学生对古人的音律美很感兴趣,读得兴致盎然。
②小组合作展示,读出个性。
学生在学会“平仄”读之后,会以小组的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诵读方式,个性化地展示朗读。齐读、分句读、男女读、轮读、跟读等形式纷纷出现,学生展示得兴致盎然,也把课堂气氛又一次推向高潮。同时,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之中,这首词更是深深地刻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自然而然地形成背诵。 ③了解词人生平,读出变化。
众所周知,李清照一生经历的跌宕起伏带来了她词风的变化。因此,我紧紧抓住“常记”二字,带领学生了解李清照一生情感的变化,用不同时代的心境读出《如梦令》的美,读出词人的“乐愁”对比。至此,就不仅仅是读词,而是出示各种时期的词,来激发学生了解李清照更多的词的愿望,引领他们走进“婉约派”词人,走进宋词。
教学体会
从2014年“试水”翻转课堂至今,我对翻转课堂带给小学语文的“颠覆性革命”已深有体会。课堂上,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主客”关系,而是借助文本形成了“主体—客体—主体”的行为范式。教师依然是主体,却退居到了“幕后”,把课堂这一“舞台”还给了学生,只做一个穿针引线者,点化学生于无形之中。事实证明,只要教师敢于尝试,学生就会还你惊喜:课堂上的他们不再沉默是金,而是跃跃欲试、渴望表现自己。“乐于学习、有效合作、大胆表达”的良好氛围在翻转课堂中已然呈现。可以说,翻转课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中“交往实践与主体间”的“课堂式出场”。
1.教师主体
必须强调的是,无论传统抑或翻转,教师永远都是课堂的主体。一旦丧失了主体的“调控”,另一个主体(学生)便会“失控”。然而“翻转课堂”的精妙在于,作为学生,没有在传统课堂上的“被调控感”,而是满满的“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主人翁体验。

此次翻转课堂的公开教学,我采用了与时俱进的“双板”技术,不仅能实时地通过大屏幕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还能同时呈现不同样的幻灯片,使学生有一个“前后勾连”的过程。先进的技术手段使检测更高效、教学更便捷。当然,偶尔出现的设备问题也让人感叹:人脑终究胜过电脑,许多技术,若有,最佳;若无,粉笔与黑板也能呈现出最精彩的翻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