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同意的体系地位

来源 :宁夏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630228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害人同意阻却犯罪的实质根据是自治的法益观下法益利用说.当被害人同意行为人损害法益客体时,行为人的行为就只是权利人对于自身法益进行支配和使用的外在表现,并不违反权利人的自主意志,从而欠缺法益侵害.立足于目的理性犯罪论体系,考量刑事政策性的要求,被害人同意居于不同的体系地位,有的同意阻却构成要件符合性,有的同意阻却违法.
其他文献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酝酿着众多的重大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传统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调整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党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即树立全人教育理念.为推进全人教育理念下的研究生培养,明确研究生“全人”素养的要素构成和内部关系,本研究综合运用SPSS和Ucinet软件,从背景要素和能力指标两个维度进行网络分析,阐明背景要素与能力指标之间的关系,并按各项细分能力指标在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将其归纳为基础性要素、中介性要素和边缘性要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背
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系统,自媒体的应用不但保存和延续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的交往关系和互动模式,更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环节的展开产生深刻的影响,表现出主客流变交互主体性、介体引导凝聚支撑性、环体动态建构三维性的特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自媒体应用的成熟与普及既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关键环体因素,又能在创新内容、拓展渠道、深入生活、延展空间等方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自媒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突出“主体队伍—工作原则—教育渠道—教育环
党的十九大以来,"幸福"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核心目标.但对于"幸福"的本质是什么却充满争论.当前流行的有关"幸福"的两种主导性解释逻辑由于片面地强调感性或理性的基础作用,因而都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内在矛盾.为此,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幸福"概念进行重新诠释."幸福"总是属人的,所以人的本质是理解"幸福"的关键.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劳动是理解人本质的基础,进而也是理解"幸福"的基础.劳动、人的本质、幸福三者之间具有根本一致性,"幸福"在本质上是人的自由劳动.在此意义上,"幸福"概念在马克思主义视
新中国建立早期是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制度化的探索深化期.针对全国执政后腐化现象大幅增加的现实,中国共产党将整风整党运动与执行纪律、整顿干部、清理组织、反对腐败结合,深化了延安整风运动模式;相继建立纪委、监委等反腐败专门机构,其组织机构、职责范围、领导体制、工作规则与程序等为1978年后纪委恢复重建提供了基本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信访制度等为群众监督及参与反腐败提供了制度化途径.但对党内贪污腐化特别是科层化管理体制滋生的官僚主义等隐性腐败,中央领导层在反腐败是以自上而下的制度化方式为主还是以自下而上的群众参
历史本体问题是历史哲学的基本命题.黑格尔和马克思是历史哲学发展史上不可绕过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基于对人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本体阐释.黑格尔以"抽象的人"为历史创造的主体,将人类历史视为绝对精神的发展史,通过论述人类历史演进过程的精神发展实质,以及人的思想在历史生成过程中的工具性作用,试图揭示"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对于历史的本体论意义.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对于历史本体的理解,以"现实的人"为历史创造的主体,通过展现人维系生命存在并实现自身解放的需要和目的,明确了历史形成的逻辑起点和历史发展的总体方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科学内涵的创新发展,理论创新有其必然的逻辑进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新发展的逻辑进路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其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历史逻辑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经验的凝练与升华;现实逻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厘清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新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有助于发挥制度优势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美国同国际组织的互动,典型地反映出它在特定国际权力格局和历史背景下,对待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态度.同时,此种互动也反映了处于衰落进程中的霸权国家,面对已经成型的多边主义机制的两难境地.作为具有韦伯所称的官僚组织特征的国际组织,国际法院拥有的法理、道义、专家与授予性权威共同构成了其行为自主性的基础.国际法院的权威和自主性,造就了它在大国影响以外的自主行为与利益偏好,意味着它绝非仅仅作为霸权傀儡存在.在“尼加拉瓜诉美国案”发生时,美国由于结构性权力优势地位的衰落、美苏对抗局势的激化以及里根主义对多边机构的轻视,
缺席审判为“执行引渡”提供依据但不具有直接追逃功能,仅为“执行引渡”的先行环节.在境外追逃措施体系中,“执行引渡”具有“最后手段”定位的特质,这是导致缺席审判“适用少”的根本原因,缺席审判“适用少”应属常态.结合被追诉人身处境外的事实,缺席审判面临条约前置主义、文书送达难等客观障碍,也存在立法局部僵硬、粗疏等问题,这进一步限制了程序适用.为促进缺席审判“少而精”的适用,建议从其后端入手,拓展引渡合作国际空间,扩张缺席审判生命力;从其本体入手,选择适合缺席审判的案件,优化细化部分条文,尝试运用在线审判方式;
揭示中国农业碳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分异的驱动机理对农业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碳循环角度,采用系数法测算农业碳效应并分析粮食功能区的时空分异特征,采用核密度函数分析农业碳效应动态演化趋势,通过地理探测器揭示农业碳效应空间分异的关键驱动因子.研究发现,三大粮食功能区的农业碳效应整体水平呈缓慢增长态势,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效应水平远高于粮食主平衡区和主销区,粮食主产区是农业碳排放的主力区域;中国农业碳效应短期内不会出现收敛趋势;粮食功能区的功能差异对农业碳效应的区域差异具有决定性影响.
知性思维把正义理解为自然的、普遍永恒的、实体化的价值标准和建制一种符合这一标准的社会安排.知性思维试图用正义秉性的应得、规范二重原则来统一正义内涵的道德、法权二重维度,认为应得证成了何为正义这一理念范畴,规范做成了何以正义这一经验事实,但却无力解释正义在个体与公共、内容与形式间结构性的二重分裂.在辩证逻辑的批判意境中,反思知性正义观的逻辑方法和历史内容,能够揭示正义秉性和结构中的二重悖论.正义不是以应得来规范道德和法权,不是某种价值标准的实体化,而是超越以应得为理念范畴的,不断反思应得(何为正义)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