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资源单指教师将教学的核心问题、学习方法及需要收集的资料等打包提供给学生,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资源单。学习资源单对教学的帮助和促进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笔者仅从文本内容、文本主旨、文本表达形式三个角度做微观探析。
一、巧借词句串联,促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即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属于阅读教学的基础性层面。检查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程度往往是通过“概括主要内容”这一策略来达成的。教学中,教师巧借文本中的词句进行串联,能让难以把握的内容感知变得有章可循。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第八册《渔夫的故事》篇幅长,情节复杂,让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教师把“思路清晰,要点明确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确定为重难点,并给学生提供了以下学习资源单:①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四字词语概括这一情节。②阅读第5自然段,尝试用四字词语概括这一情节。③读第6—16和17—25自然段,尝试用书中的一个成语概括魔鬼的品质;想一想渔夫靠什么战胜了魔鬼;用四字词语概括渔夫的做法。④用上述词语尝试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不能把第③题第二部分概括为“智斗魔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时往往只是将这些词语进行简单的叠加和连贯,没有概括主要情节。为此,在交流学习时,教师做了如下引导:一是让学生思考,是渔夫身材高大,还是魔鬼身材高大?面对身材高大的魔鬼,渔夫只能依靠什么来战胜它?二是提示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我们还要将情节结果简单地说出来(比如,渔夫捞到一个胆瓶,打开后一个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然后让学生再尝试概括。这样一引导,大部分学生较准确地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梳理故事情节、提炼关键词语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手段。当学生能按照板块提炼关键词语时,原本纷繁复杂的文本内容就简单化、明朗化了,教学就会简洁高效。这种方法对指向“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的阅读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具有借鉴意义。
二、巧借课外资源,引发对文本主旨的深层感悟
对文本主旨感悟之难一般因学生的认知与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情感经历存在距离而致。此时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停滞状态,需要借助外力加以激活。这种“外力”就是课外资源。学生拥有了相关资源,才能引发其对文本主旨的深层感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因文本中的时代和人物离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体悟鲁迅先生所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以及救过车夫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表情特别严肃的理解便是学习的重难点。为突破重难点,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如下学习资源单:①阅读教师提供的关于鲁迅受迫害的文本资料。②通过观看电影《鲁迅》以及网络搜索,了解鲁迅及其生活的年代,并主动和父母交流。③轻声读课文,将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并尝试结合时代背景写下自己的理解。
自学反馈显示,大部分学生画出了不懂的句子,并写出了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还有少部分学生通过网络上查找的资料进行了拓展性理解,但在交流中,不少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刻领悟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内心世界。因此,在交流中,教师针对鲁迅的表情进行了这样的引导:①要是你帮助了别人,你会怎样?而鲁迅是怎样的?②车夫为什么被玻璃片插进了脚底?③鲁迅先生想,假如……
综观这个课例,我们不难发现,因为事件放在“国民党统治黑暗时期”这样的大背景、大环境下展开,所以鲁迅的语言和表情对学生来说匪夷所思在所难免。因此,学生需要借助丰富的资源来突破学习的重难点。本课中,指向引发对文本深层感悟的“源”有多个:课前关于鲁迅的文本资料,鲁迅的影视资料,与父母交流获得的资料,课中与学生交流获得的信息等。这些“源”多角度、多层面的逐步推进,缩小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因此,当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关乎“文本主旨的深层感悟”时,教师可以通过寻找课外资源,不断延展,不断建构,以达到让学生豁然开朗的教学效果。
三、巧借体验迁移,促进对文本形式的体察运用
潘新和教授指出:阅读活动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这句话虽简短,含义却很深刻。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到文本表达的“秘妙”,并在设计时依据文本的表达特点,营造出致力于学生“言”“意”兼得的学习场。这个“场”包括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针对难点设置的语言环境,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前置的体验式情境中与文本中的“秘妙”建立更为充分的连接,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文本表达形式的内化与迁移。
我们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月光曲》为例。本文的第九自然段通过联想和想象表现了《月光曲》的节奏美。从教材的编排和编者的意图来看,“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单元学习的重难点;同时,在写作中,当一般的描写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所写的内容比较抽象,很难加以描写时,采用“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式会是一种不错的写作方式。因此,要将“细致、多样地表达联想和想象”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针对重难点,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资源学习单:①在网络上收听《月光曲》。②反复阅读第9自然段,划分出曲子的结构。③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多样地展开联想和想象的。④听春雨、夏雨、雷雨的声音。⑤听溪水、山腰、瀑布的流水声音。⑥仿写。A.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好像来到了山脚,听见泉水_________ ;又好像来到了山腰,听见_________ ;更好像听见瀑布_________ 。B.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乐曲似绵绵春雨_________ ;听着听着,雨点越下越大,_________ ;突然,电闪雷鸣,_________。
实际教学中,学生都能展开具体的联想和想象,但细致及多样的程度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在交流中,学生仿写的内容不够具体,语言不够精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欣赏语言、体会语言并锤炼语言。
本案例中,“听曲子”“听雨声”“听水声”“划结构”和“仿写”都是针对“细致、多样的表达联想和想象”设置的“学习场”。正是因为教师给予每位学生充分自主体验的时间,让他们通过感官不断地与文本建立连接,所以个体克服学习难点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显现。由此可见,当教学重难点指向文本的“秘妙”体察运用时,通过体验式迁移远比机械式要求仿写更有成效。
(作者单位:潜江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 姜楚华
一、巧借词句串联,促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即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属于阅读教学的基础性层面。检查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程度往往是通过“概括主要内容”这一策略来达成的。教学中,教师巧借文本中的词句进行串联,能让难以把握的内容感知变得有章可循。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第八册《渔夫的故事》篇幅长,情节复杂,让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教师把“思路清晰,要点明确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确定为重难点,并给学生提供了以下学习资源单:①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四字词语概括这一情节。②阅读第5自然段,尝试用四字词语概括这一情节。③读第6—16和17—25自然段,尝试用书中的一个成语概括魔鬼的品质;想一想渔夫靠什么战胜了魔鬼;用四字词语概括渔夫的做法。④用上述词语尝试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不能把第③题第二部分概括为“智斗魔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时往往只是将这些词语进行简单的叠加和连贯,没有概括主要情节。为此,在交流学习时,教师做了如下引导:一是让学生思考,是渔夫身材高大,还是魔鬼身材高大?面对身材高大的魔鬼,渔夫只能依靠什么来战胜它?二是提示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我们还要将情节结果简单地说出来(比如,渔夫捞到一个胆瓶,打开后一个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然后让学生再尝试概括。这样一引导,大部分学生较准确地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梳理故事情节、提炼关键词语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手段。当学生能按照板块提炼关键词语时,原本纷繁复杂的文本内容就简单化、明朗化了,教学就会简洁高效。这种方法对指向“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的阅读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具有借鉴意义。
二、巧借课外资源,引发对文本主旨的深层感悟
对文本主旨感悟之难一般因学生的认知与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情感经历存在距离而致。此时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停滞状态,需要借助外力加以激活。这种“外力”就是课外资源。学生拥有了相关资源,才能引发其对文本主旨的深层感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因文本中的时代和人物离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体悟鲁迅先生所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以及救过车夫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表情特别严肃的理解便是学习的重难点。为突破重难点,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如下学习资源单:①阅读教师提供的关于鲁迅受迫害的文本资料。②通过观看电影《鲁迅》以及网络搜索,了解鲁迅及其生活的年代,并主动和父母交流。③轻声读课文,将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并尝试结合时代背景写下自己的理解。
自学反馈显示,大部分学生画出了不懂的句子,并写出了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还有少部分学生通过网络上查找的资料进行了拓展性理解,但在交流中,不少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刻领悟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内心世界。因此,在交流中,教师针对鲁迅的表情进行了这样的引导:①要是你帮助了别人,你会怎样?而鲁迅是怎样的?②车夫为什么被玻璃片插进了脚底?③鲁迅先生想,假如……
综观这个课例,我们不难发现,因为事件放在“国民党统治黑暗时期”这样的大背景、大环境下展开,所以鲁迅的语言和表情对学生来说匪夷所思在所难免。因此,学生需要借助丰富的资源来突破学习的重难点。本课中,指向引发对文本深层感悟的“源”有多个:课前关于鲁迅的文本资料,鲁迅的影视资料,与父母交流获得的资料,课中与学生交流获得的信息等。这些“源”多角度、多层面的逐步推进,缩小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因此,当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关乎“文本主旨的深层感悟”时,教师可以通过寻找课外资源,不断延展,不断建构,以达到让学生豁然开朗的教学效果。
三、巧借体验迁移,促进对文本形式的体察运用
潘新和教授指出:阅读活动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这句话虽简短,含义却很深刻。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到文本表达的“秘妙”,并在设计时依据文本的表达特点,营造出致力于学生“言”“意”兼得的学习场。这个“场”包括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针对难点设置的语言环境,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前置的体验式情境中与文本中的“秘妙”建立更为充分的连接,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文本表达形式的内化与迁移。
我们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月光曲》为例。本文的第九自然段通过联想和想象表现了《月光曲》的节奏美。从教材的编排和编者的意图来看,“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单元学习的重难点;同时,在写作中,当一般的描写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所写的内容比较抽象,很难加以描写时,采用“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式会是一种不错的写作方式。因此,要将“细致、多样地表达联想和想象”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针对重难点,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资源学习单:①在网络上收听《月光曲》。②反复阅读第9自然段,划分出曲子的结构。③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多样地展开联想和想象的。④听春雨、夏雨、雷雨的声音。⑤听溪水、山腰、瀑布的流水声音。⑥仿写。A.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好像来到了山脚,听见泉水_________ ;又好像来到了山腰,听见_________ ;更好像听见瀑布_________ 。B.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乐曲似绵绵春雨_________ ;听着听着,雨点越下越大,_________ ;突然,电闪雷鸣,_________。
实际教学中,学生都能展开具体的联想和想象,但细致及多样的程度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在交流中,学生仿写的内容不够具体,语言不够精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欣赏语言、体会语言并锤炼语言。
本案例中,“听曲子”“听雨声”“听水声”“划结构”和“仿写”都是针对“细致、多样的表达联想和想象”设置的“学习场”。正是因为教师给予每位学生充分自主体验的时间,让他们通过感官不断地与文本建立连接,所以个体克服学习难点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显现。由此可见,当教学重难点指向文本的“秘妙”体察运用时,通过体验式迁移远比机械式要求仿写更有成效。
(作者单位:潜江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