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预习的“问题诱导”教学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s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思维能力是由“问题”开始的,又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的,这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学生在课前预习中产生的疑问往往是其与新知对话的结果,它实际上可以为学生走进课堂提供良好的学习准备,基于预习状态下的“问题诱导”教学,抓住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设计,并通过和谐的互动诱发学生持续思考,促使他们去发现新知、探索新知,进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下面笔者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为例,来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思考。
  一、汇聚“预习疑问”,设计“核心问题”,明确学习方向
  学生通过预习,会在疑难处和新旧知识点链接矛盾的地方产生问题,如每个同学提一个问题,全班就会汇聚一串问题,这些问题有的细小、零碎,有的笼统,也有的具有思考性、启发性。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认知上的不同理解,课上一一解答显然效率低下,而且重点不突出。由此课堂上应对问题加以甄别,进行分类整合,进而形成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核心问题”,这样,这些具有思考性、探究性的问题就能让学生迅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习思考指明方向。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笔者对学生的问题作了如下整理:
  上面通过“你想怎么算”这个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分”与“算”的过程。由于学生会分而不会算,所以学生就根据“问题”中的提醒“可以通过……”来解决“46÷2=”的问题,以上算法虽然只展现了分的过程,但其实已经展现了学生由“图—文字—式”思维的数学化过程。随后,笔者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这么多的分法其实都是先分什么,再分什么?”“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种方法你觉得既简洁又包含了全部分的过程,为什么?”这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对众多分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竖式计算的算理有了新的认识,为竖式计算的学习做好了准备。以上的教学展示、分享环节,不是简单的“说一说,看一看”,而是在学生展示自己原始思维的同时,通过阐述、分析、比较、筛选等智力活动,围绕多种原始思维展开的深度对话,完善和提高了个体认识。
  所以,课堂中教师要在“关键处”善于设计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准确把握学习的方向,让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得到充分交流经验、探讨、剖析的机会,让学习不断深入。
  三、依据“学习经验”,引领“关键问题”,拓展思维深度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自觉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形成能力,关键在于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学生通过预习,对所学内容会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关键问题”上还需要教师的引领,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通过对“关键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剖析,由浅入深,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达到深度的理解。
  基于预习状态下的“问题诱导”教学在于要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充分尊重学生的原创思维,在汇聚众多疑问的基础上的“重要问题”“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关键,课堂上以“问题导思”为目标,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时空,让他们有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更主动、更灵活、更广阔、更深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江苏省无锡市云林实验小学 214101)
其他文献
【摘 要】“非纸笔”的评价方式正成为全国各地小学低年级期末考试的主流。基于“玩转数学”课程实施的理念开展的“游园活动”的期末考试,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了解儿童的学习特点,读懂需求——策划活动方案;其次,观察儿童的游园活动,读懂价值——把握过程探究;最后,分享儿童的游园成果,读懂发展——采用多元评价。“游园活动”旨在贴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重建课堂文化,重构评价机制,引领学生实
2010年5月19~22日,以“让教育更适合每个儿童的需要”为主题的江苏省首届学前特殊需要儿童资源教师研训活动在南京举行。本次活动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所主办,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初步了解国内外融合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成因与特点、早期甑别与教育干预,以及实施个别化教育与开展个案研究的方法。  来自江苏、上海两地的50余名特殊教育、幼儿教育和儿童保健方面的著名专家
趣味折紙,会变身的小丑的做法,很好玩哦,下面一起学习吧!  首先准备图纸,可以保存此图去复印,也可以自己动手画一个哦。
词语王国决定举办“超级女生”大赛。真是无巧不成书,经过层层筛选,站在冠军PK台上的竟是“分辨”与“分辩”俩姐妹!  当俩姐妹上台一亮相,台下的粉丝立刻沸腾起了!她俩除了长相几乎一模一样,连粉丝的口号都惊人地相似,这下可有好戏看喽!  这时主持人亮出了决赛的第一题——找座位。  “这件坏事绝对不是我做的!”明明 (1) 着。  初次出海的亮亮简直 (2) 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只见“分辩”毫不
【摘 要】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挑战性的任务设计是关键,它能有效驱动学生学习,并能驱使学生坚持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有不同的任务设计,为学生量身定做的任务设计才能保证任务作用最大化。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 挑战性任务类型 学习的有效驱动  曾经在杂志上看到一篇题为《幸福蜥蜴》的文章:杰恩斯教授养了一只稀有的亚马逊蜥蜴。头几个星期,蜥蜴不肯吃东西,给它吃生菜、坚果、肉馅,甚
1 屋子暖气里传出水流声,冰箱发出的电流声,屋外喇叭里模糊不清的播音声,小区车辆驶过的声音,行人走过的脚步声,空气里的声音在汇集。  新的一天开始了。  花是什么时候盛开的,又是什么时候凋零的,没有留意过,我无从谈起。  2 我记住了,我又忘记了。如果还有玫瑰,如果还有江湖。  3 春日里写字。  有白云蓝天,阳光明媚,有春花含苞,春草吐绿。  一切都透漏出迫不及待的生机。欣欣然。  4 奔向你。
【摘 要】除法教学是小学计算教学的一块基石,要有效突破除法教学的难点,必须在整体观照的理念下厘清知识序列,精心处理好前置性教学的内容。就“同数连减解决问题”的教学而言,它在整个序列的推进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依托课始孕伏,唤醒知识储备;梳理核心策略,助力模型建构;抓住关键问题,有机渗透要点”等有效策略,让学生慢慢体悟由减法过渡到除法的演变过程,为后续系列教学除法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关键
【摘 要】由“分数和除法”的教学难点引发思考,尝试研读分数概念的上位知识,把握分数概念的本质;解读学生学习分数的认知障碍,厘清分数概念的教学体系;引领学生经历规定“单位量”的重要性,体验“单位量”的相对性和动态性,从而优化分数概念的教学。  【关键词】分数概念 认知障碍 单位量 优化教学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单元的第二节新授课“分数和除法”是一节难上的课。用学生的话来描述:本来我有点懂
【人物简介】Mrs. Elizabeth,美国加州Lindsey Middle School教师,有着16年的教龄,长期从事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各门学科的教学。  【访谈地点】美国,加州长滩市  【访谈时间】2015年6月29日  关于教师生涯  陈近:您当教师已经几年了,您当初为何选择当一名教师?  Mrs. Elizabeth: 已经有17年了。在成为教师之前,我曾是一名助教。當我还是小女孩时,就
【摘 要】要做好书面测验评价,首先要做好试卷命题工作。那么,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四基”达成情况?如何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何编制出一份高质量的测试卷呢?本文将从“关注四基,恰当评价学生理解和掌握情况”“关注现实,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注读图,重视多元表征间的转化”“关注过程,挖掘知识背后的内涵”及“关注能力,重视数学素养的形成”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命题 评价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