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教学科研事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r——基于“双带头”引培人才党建工作站模式的探索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作用,将更多优秀人才汇聚在党的旗帜下,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挑战和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对高校基层党建的新要求,探索建立“双带头”引培人才党建工作站,力求把国外引进和国内培养的人才(简称引培人才)中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发展为党员,把专业基础好、具备学术发展潜力的党建带头人培养发展为教学科研骨干,扎实推进高校党建与教学科研事业发展双融合、双促进、双提高.
其他文献
高职学生是产业学院的重要主体.问卷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参加产业学院的意愿强烈,进一步分析高质量就业、职业胜任力、学习成本、主体权益和个体特征等变量,性别、薪酬、权利保护等对其参加意愿影响显著,高职学生在此过程中秉持了经济优先、能力为主、权益并行的策略.为此,产业学院应以高质量就业为办学目标、职业胜任力为培养重点、降学习成本为内在引力、护学生权益铸良好形象等为基本举措,提升高职学生对产业学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就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方向.由刘爱莲教授所著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版)一书,以新时代为背景,以思政课发展历史为脉络,提出以围绕“一核六维”的教学能力练好“看家本领”的观点,呈现出独到的逻辑思维和现实关切,对于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具有重
自二战以来,由定向封闭式师范教育向非定向开放式教师教育转轨是世界师范教育体系的共同走向,美、英、德、法等国家相继通过将原有师范院校独立举办师范教育的封闭教师培养体系向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培养的开放体系转型,综合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自由1999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1]教师教育综合化格局逐渐形成,综合性大学逐步参与到教育学科当中.到2018年《中共
新工科建设对于创新创建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了优化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满足社会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消防人才的要求,主要分析了国内外消防工程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工作管理模式,阐明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差异,并为我国新工科背景下消防工程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为推动我国消防工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及实现消防工程多元化发展需求提供参考与借鉴.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部分,有着共同成长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知识背景,拥有相同的青春梦想,在同龄人中相对独立.大学生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将来各界的精英骨干都将在他们中间产生,因此大学生是众多生命教育研究者聚焦的对象.由龙海霞著写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版)一书,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课程设计、师资培养、环境建设、实践资源进行了尝试性探索.总览全书,呈现出三个方面特点.
服务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兴起和发展的一种教育理论,旨在通过“学术学习”与“服务实践”并重的育人方式,促进学生、社区、高校互惠共赢.实践育人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将服务学习理论融入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体系,以期明确实践育人目标、提升实践育人效果、优化实践育人机制,实现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工作的新突破.
为了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高等院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本为本”、全面推进“四个回归”,快速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及水平.针对沈阳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了改革实践,包括加强专业思想政治和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等,提高了毕业生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经过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专业建设效果显著.
一篇讨论教育研究范式的文章对当代教育研究的三种主流范式(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理论)作了深入分析,指出其面临的两大危机:研究无法系统指导实践改进、缺少中国本土文化贡献.进而,该文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视角提出一种指向实践改进、打破学科壁垒的“系统范式”,包括驻校研究模式、学术-实践共同体、综合研究方法、系统研究资料、实践评价标准等方法路径的具体设想.近年来,尽管教育研究事业蓬勃发展,但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始终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有些研究甚至逐渐将自身变为“目的”,对研究方法的讲究程度超越了研究对象和研究目
期刊
期刊